四邑侨汇为粤省冠”说辨析刘进(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江门52902Q)摘要:在近代,侨汇为江门五邑侨乡重要的经济命脉,曾有“四邑侨汇为粤省冠”之说, 本文试图从定性与定量的两方面对此说的历史内涵作一辨析,由此窥测四邑侨汇所包蕴的文 化价值关键词:四邑;华侨;侨汇;文化价值民国时期,江门四邑(今加鹤山称作“五邑”)与潮汕并称广东著名的侨乡在当代学 术界,潮汕侨汇“被誉为潮汕文化的奇葩”,断言“其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可以折射出潮 汕社会及海外潮人社会的历史变迁”,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甚至认为,潮汕侨批可以和 徽州学得以建立所依靠的徽州契约相媲美⑴有研究者给“侨批”如下的定义:“侨批,简 称'批',是东南亚华侨经由民间商业机构寄回家乡的'银信',是侨汇和家信的结合体…… 在银行和邮政局尚未普遍建立并为人们所接受的时期,侨批联系是东南亚华侨与侨眷的主要 联系方式⑴显然,该定义侧重于地域性而忽视定义所应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这从一 个侧面也反映出,五邑侨汇的研究之薄弱实际上,四邑与潮汕地区的侨汇各有千秋,别具特色,并驾齐驱1946年8月,广东 侨务处长张天爵即云:“四邑侨汇,为粤省冠[2]本文将对此说予以探析。
一、四邑侨汇的定量分析研究侨汇的学者大都认为,很难准确考据出侨汇的数字但是,应当就所知的资料,对 侨汇数量做出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定量的科学推测,还是可能的在四邑地区,政府经营的侨汇业务,主要由中国银行承担1946年1 — 8月,中国银行 解付江门的侨汇数量颇为巨大(参见表一),“四邑侨汇为粤省冠”之言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 的表一 1946年1 —8月中国银行解付广东全省与解付四邑侨汇比较表侨汇数量(单位:法币百万元)四邑侨汇占全省百分比月份广东全省四邑149914991100. 022234223099. 831658164299. 041494148699. 554296428099. 665935593099. 977010695899. 385203506597. 3合计328213258299. 3资料来源:广东省1946年1月一8月侨汇数字,根据广东省档案馆藏外商银行档案,71全宗,1 口录, 卷26,第167页,《广州中国银行解付粤省侨汇统计表》,转引自袁丁、陈丽园《1946-49年广东侨汇逃避 问题》,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5页;四邑1946年1—8月侨汇数字,根据张镜辉: 《复员后之四邑侨汇》,第3页。
表一显示,在1946年1 — 8月期间,广东侨汇几乎就是四邑侨汇就全年而言,根据当 时中国银行及闽粤两行估计,1946年,海南侨汇每月为30万美元,潮梅汕侨汇为80万美 元,广府四邑侨汇500万美元,总数共610万美元⑷这个估计,大概是包括通过民间渠道 不为官方统计在内的侨汇数字再从台山县来观察台山是四邑地区华侨数量最多的•个县,即使抗战期间的1940年, 通过该县中国银行解付的侨汇就高达美金14 200 412. 87元月平均美金1 183 367. 74元(参 见表二)而大约同一时期的1938年,广东全省的侨汇为1.53亿美元,台山侨汇接近于广 东全省的十分之一表二 台山中国银行1940、1947、1948和1949年上半年解付侨汇统计表年份解付侨汇数(美金)月平均解付侨汇数(美金)1940 年14 200 412. 871 183 367.741947 年1 976 834. 68164 736. 221948 年56 176. 644 681.391949年上半年8 978. 001 496. 33资料来源:根据《台山侨汇概况》中有关数据整理,载粤中地委研究室编《粤中资料(第1集)》(1950年6月),第62页。
江门市档案馆藏:2/A0.1/6.说明:1、此表所列美金数字,系包括英、力口、澳、南洋各地侨汇折合美金计算;2、此表数字,只系国外中国银行汇入者,其他通天单并不包括在内当然,由于国民党统治区域物价飞涨与政府不合理的汇率政策,造成战后海外华侨通过 官方的中国银行汇款大幅度下降,表二侨汇数目的急剧降低并不表明侨汇实际有所下降这 从1948年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前后台山中国银行所兑换的外币与通天单(指美戾与港戾等侨 汇凭证)数量变化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参见表三)中共建国后所作的调查分析认为,通天 单流通开始于1945年4月份,当时国民政府所定外汇牌价与黑市相差太远,“一般侨眷若由 国外中国银行汇款回国,则损失太大,遂寄通天单在黑市买卖”1948年,国民政府在8月 发行金圆券,“严禁一切外汇金银持有,人民被迫开始兑换”,因此在9月份收购通天单数额 很高,至10月金圆券猛烈贬值,数额迅猛下降因此推测:“9月份内收进通天单数,可能 为台山每月通天单确实数字o"w
因 此可以推断,月平均120万美元,大体是抗战前后台山县一般情况下通过官方与非官方渠道 所得到的侨汇数量表三1948年9-10月份台山中国银行收兑外币外汇统计表年 月美钞美戻港币港M9月49408. 00942223. 63828346. 00125596. 6510月6084. 0028359. 6261667. 0010097. 08资料来源:《台山侨汇概况》,载粤中地委研究室编《粤中资料(第1集)》(1950年6月),第64页 江门市档案馆藏:2/A0.1/6.此外,从邮局解付的侨汇批次与数量亦可窥见其数量之大因为“侨眷领收侨汇,均感 跋涉转折,破费种种之不便”,故五邑部分地区的侨汇由银行委托邮政局就近解交,侨眷若 不想往来跋涉直接从银行提款,在收到银行收款通知书后,可将通知书挂号寄回,声明由邮 局转汇阪因此,银行通过邮局解付侨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曾经对江门市档案馆 所收藏的台山邮局解付侨汇后给中国银行的回单凭据进行统计,仅在1943年9月2日至1943 年12月27日四个月时间里,通过台山邮局解付的侨汇总计有8079笔,总计国币32964631. 35 元6]数额颇为不小。
一、四邑侨汇的定性描述数字是枯燥的,然而,统计数据的不足,可以从时人对侨汇在四邑的重要作用的描述中 得到补充、印证最能描述四邑侨汇重要作用的一句话是:“侨汇为四邑经济命脉”⑵血> 1950年,中共地方政权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说:“四邑经济的特殊,整个经济命脉寄托在侨汇 上”⑺"⑸总括起来,四邑地区侨汇的用途不外以往的研究者所概括的养家、捐助与投资 三种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悟四邑侨汇价值和特点首先,四邑侨汇深刻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民众生活民国时期的四邑和其他 地区的人对四邑侨汇的重要作用有着很深刻的感性认识当时,人们一提起四邑地区,就会 联想起该地区的华侨和侨汇1947年,■位叫徐步的台山人曾描述四邑在侨汇滋润下的富 庶生活:许多人一想起四邑便会联想到美钞港币,联想到那发了财回乡的“金山伯”,和 那些享受着父亲余荫的二世祖的风流生活, 譬如侨汇,这是海外和故乡之间的输血管,这种"输血"作用一旦发生了毛病的 时候,那就不得了,四邑就得患严重的贫血症了过去,在四邑商业中心的三埠的金 融市场上,那三十多个金铺钱庄,那纷纷飞扬的美钞港币,那华侨眷属们的挤兑,直 使你看了眼花缭乱,美煞了这一群幸运儿。
而台城,三埠,赤坎各地,那些欧化了的 小儿女和“金山婆”,闪耀着金钻戒,金颈链,插在襟外的五一派克,穿的美国花绸 旗袍,薄绒下夏威夷……旁观者自然觉得这里是天国,是乐园,是富庶的土地®另一描写新会华侨的文章说:新会华侨的侨汇数量以古井为最多,每年“汇返的侨资, 就灌溉得古井成为富庶之区了”在新会,侨汇“把贫弱的农村,灌溉着一支有力经济的泉 源,地方上较大的建设和事业,都莫不以此为赖而年来在农村凋敝中,开人民依然能够安 居乐业的,也未始非以此雄厚的侨资是赖”⑷台山人认为:台山“旅外华侨为全国各县冠”, “每年汇入侨汇为数甚巨,此项侨汇,不独为四邑之经济命脉,抑亦广东全省之经济基石,台 山侨汇之重点性,可以概见⑷<P62)其次,四邑华侨、侨眷人均拥有的侨汇数量较大据张国雄教授研究,遍及五邑侨乡的 碉楼的原始功用是防盗,但后来演变为华侨张扬财富、显富摆阔的载体「训,这也充分证明 了部分华侨及侨眷已经摆脱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寻觅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 四邑地区侨汇的人均占有量是比较高的林家劲等著《近代广东侨汇研究》一书对比分析东 南亚侨汇和美洲侨汇的各种观点后认为,美洲侨汇比东南亚侨汇多的分析是正确的,不过比 例不会很高。
如果考虑到广府地区华侨人数为全国的17%,潮梅地区为43%这一人口因素, 则“五世地区的侨汇收入多于潮梅地区,也是可以肯定的”mwg-皿事实上,当时在广府 地区的美洲华侨中,“以四邑人占大多数”,故“侨汇特多o"[,2]
「同该刊另一作者忧虑地写道:台山“华侨在经济上有相当优势,集资经营 工商农渔诸业皆无不可今竟无以自给,一钱一米,时时仰给于外洋,子孙世代相率糊其口 于异域「旦外洋之路穷,或国际发生事变,吾邑Z危机立至,其患当不至于米荒,恐将无 所,坐以待毙!” 事实正如上述分析所言,五邑侨乡因抗战爆发,侨汇一度断绝,造成死 亡枕藉的惨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过分依赖侨汇与不能善用侨汇所致此一情形引 起广东省当政者的注意,1942年,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在重庆与中国银行协商,在四邑 长沙、赤坎等地设立办事处,并由该行总理贝祖贻批准,“解款八千五百万元往四邑,限三 星期内清发侨汇及收兑仄纸各欠款”」倒三、结论“四邑侨汇为粤省冠”,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出的判断,通过上述的定量考察与定量描 述,可以认为,在抗战期间以及抗战胜利以后,这个判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四邑侨汇在引 人注目,正如当时一位银行官员分析的那样,一般来说,“南洋侨汇,战前虽较美洲、英伦 各埠为多”,但抗战期间以及抗战以后,则“以美洲侨汇为最多”,这是因为“美洲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未受战事损害”,“此次世界大战,南洋■带,惨遭敌人破坏,华侨财产损失甚巨”,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