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4KB
约4页
文档ID:233958026
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_第1页
1/4

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必然经济、社会 现象改革开放后,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 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岀来,规模性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FI 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演绎吋代喜剧的同吋也蕴含着 双刃剑的另一面刀锋如何实现农村青年的有效就业和有序流动,已经成为关系 我国整休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对于首都北京而言更是影响和谐发展的一个至关 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延庆县、海淀新区等农村积聚的地区为重心,随机性地调查 走访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50名曾经转移就业现在在家的青年和50名 一直在家的农村青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转 移情况,探讨了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与对策一、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北京是小国的国都,城市化进程速度和水平都相对较高,随着超级人城市城 区的扩大和各个新区的开发,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年离开故土,走向转移就业之 路;同吋,在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氛囤下,更多的农村青年未雨绸缪地走 出家乡农村,前往异地谋求生计之路和发展之途。

在北京市境内的农村青年纷纷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呈现了一定的自我特色:(一)转移就业目的地多在其家乡附近,离开北京市的占少数,离家越远女性越少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43名在没有离开县区就业,81人在所属县区外但没离开北京市,两者相加224人,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三, 男女比例是124:100另外还有51人在附近的河北、内蒙古等地,男女比例是 34:17,0另外,还有15人在较远的地方,仅占总数的5%,男女比例为4:1二) 转移的途径以熟人介绍为主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其中亲戚介绍和引导的有 87人,同学等社会关系引荐的75人,二者相加162人,接近总数的55%另外, 通过单位直招的35人,人才市场的64人,还有39人是通过政府辅助途径出去的三) 转移就业青年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20岁以下的有27人,不到总数 的十分之一;21到25岁之间的有118人,26到30岁之间的有87人,二者相加 占225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另外30到35岁之间的有38人三)转移就业青年的职业种类多样,职业层次偏低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小,75人从事服务业,占总数的四 分乙一;71人是一般职员的,占总数的近四分64人为技术人员,占总数五 分之一强;26人成为管理人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另外有54人无法给自己 职业划定归属。

四)转移就业青年的月薪多在1000-3000之间,月净余薪金多在300-1500 之间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34人月薪不到1000元,102人 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87人月薪在2001-3000元之间,另外有57人月薪超 it 300元月净余薪金方而,56人剩不下300元,67人剩余301-800元间,75 人剩余801-1500元间,71人剩余1500-200元间,31人剩余2000元以上二、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问题和原因透过以上几点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如下几个问 题:(-)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偏低,与非农业生产的要求出现错位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42人上过小学或者根本 就是文盲,158人初中毕业于肄业;二者相加210人,占总数的70%;高中毕业或 肄业的68人,中、大专毕业的只有32人,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在高中或高 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中,有183人没有经历过任何培训,占总数的五分之三这 种低学历、缺乏职业培训的整体情况,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适应非农业的生产要 求,大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所挣薪金普遍偏低,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普 遍层次较低的重要原因。

)就业观念陈旧,主要是家庭观念、京城虚骄心理障碍较重,甚至缺 乏必要的现代意识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21人对饭店 端盘子、家政等行业等服务业存有偏见,不愿外出做“伺候人”的事;12人有天 子脚下公民的虚骄心理,不屑于到北京之外的地方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 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28人因为结婚后家庭因索不想出外就业,13人 因无法再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而不想去较远的地方务工这两种情况的出现,致 使许多农村青年纷纷折翼冋乡,影响了他们的持续发展,也制约了转移就业的农 村青年的发展高度三)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呈现盲目性随机性和 分散性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政府办的职业介绍所数量少,劳动力供 求双方信息不畅通,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盲FI流动,基本上以熟人介绍为主在 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5人因为没有合适 的信息和途径而未能转移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岀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 中,有7人因为以前的介绍人或相关人脉丧失而被迫回乡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 的信息不通畅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同吋, 这种随机性和盲H性,还给不良企业用工不规范带来了机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 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吋,有意克扣工资, 不为职工参保,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基本权利没有保障在笔者调查的300名转移 就业农村青年中,有134人或用人单位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权益得不到保障,或 经常拖欠工资,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盼望着回家三、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和对策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多措齐发,标本兼治,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 个方面着力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开拓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根据北京农村青年普遍不愿离家太远的现实,探讨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在 这方面,北京业已出台一些措施,如建立并实施“纯农就业家庭”转移就业援助 制度,延庆县发挥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的作用,先后与西城、朝阳两区建立 了 “城乡手拉手”和“所际手拉手”就业协作关系,形成独特的就业模式这些 措施和制度,需要进一步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范围,直接促进北京农村青年转 移就业二) 紧紧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要加大农村科教投入与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 教育,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网络,力求按文化程度、年龄等因 索进行有的放矢地专门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索质,还要提高他们相对于 非农业生产需求的切合程度。

同吋,还要进行人文主义或职业引导教育,可以通 过宣传、示范等方式,启发、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大山,离开小家,走进城市去闯 世界,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我们相信,索质得以提升、观念也实现转变开化的 北京农村青年们一定会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就业环境,实现自身个体和群体的持续 健康发展三)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面保驾护航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北京都城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充分政府职能,全面服 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事宜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职介网络,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组 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在现有劳动力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 一个由各级劳动、人事、群众团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体 系努力实现省、市、县、乡、村和全国的互联互通,向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准确 信息,提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效能二要强化跟踪管理从招工培训、上 岗签证、矛盾纠纷到续签合同等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可效法内蒙古巴 林左旗实行“四不输出”,严把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关”的例子,为 农村青年把好就业观;四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考虑出 台农村劳动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保护青年民工的合法权益;五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安全保护体系,取消对民工 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政策,取消正式工、合同工、临吋工等对农民分等级的就 业制度,让他们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以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