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3944792 上传时间:2022-0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白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 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 行。通过结合白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木 次教疔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木次教疔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報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 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冇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木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冇厅

2、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li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 农业机械化及其白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 地开展了 “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口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 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冇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 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行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 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 司、河南强

3、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杳问卷 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 “一条 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 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冇;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 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

4、、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 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 “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冇新模式。全程互动 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稈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 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 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 来,木学科共计入校经费looo余力-元,在述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

5、样机如切割器实验 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li,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 其白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 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 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

6、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 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 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木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木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木科生 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 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

7、要有木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 力。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稈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 “厚基 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稈和专业技术基 础课稈,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 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

8、业 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稈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丁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 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 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木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 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疔包括全校公选课、索质教厅和综合创新3个 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冇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 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9、m层次由基木素质、基础技 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 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木索质、基木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0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 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 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 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

10、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 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介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 专业课和学术讲廉、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 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 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 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 建设。师资队伍建

11、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 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H己 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 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迹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 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査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杳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索质总体评价中,优 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

12、肯干、 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 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肌 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 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木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 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木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参考文献:1 李玉柱,姬江涛.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 备,2010, (17) : 171-173.2 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木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 育,2001, (7): 59-62.3 林小峰,等实行责任教授制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4,27(11):86-88.4 张黎骅,马荣朝,赵超.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及白动化专业课稈的设置J.农机化研 究,2005, (5) : 270-272.5 唐荣,等.构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 (8): 84-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