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闪艺术摄影与频闪技术的发展〉〉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3903895 上传时间:2022-0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频闪艺术摄影与频闪技术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频闪艺术摄影与频闪技术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频闪艺术摄影与频闪技术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频闪艺术摄影与频闪技术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频闪艺术摄影与频闪技术的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频闪艺术摄影与频闪技术的发展1. 频闪摄影的由来据1985年第11期摄影世界国外摄影师拉斐尔、比尔先生用电脑控制频闪影像一文动作的拍摄技法,和1986年第5期摄影世 界介绍美国纽约市格洛斯二兄弟拍摄的作品动体摄影一文,都先后为中国的摄影爱好者描述着:什么是频闪摄影和什么是频闪拍 摄技袪。2. 什么是艺术频闪摄影频闪艺术摄影不仅址记录物体动态时,采用高速连续闪光设备,在一张画面上拍摄成多个连续动作影像的摄影技法。它更是根据艺 术作品的创作盂要:拍摄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拍摄背景耳运动物体随不同时间变化而记录的过程:展现在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的画面: 摄影师脑海中的艺术创作构思:及所利用的表现手法:通

2、过拍摄前调整连续闪光设备频闪次数的快慢、频闪间隔、闪光亮度、闪光顺序、 闪光颜色,调整拍摄运动物体的曝光时间、照射角度、照射距离、光照角度、光照距离,能使频闪艺术摄影作品选择记录画面成像次数、 展示被摄物体运动规律、被摄物体运动方向、被摄物体变化周期、被摄物体起伏大小、被摄物体明暗关系、色彩关系、频闪各次角度关 系、充分记录被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与画面的各种关系,调整不同的色片、使频闪发出不同的颜色,用來表达艺术作品色彩转 换过程、选择拍摄黑、灰或单一颜色为背景,能使频闪艺术摄彩主题更加鲜明,通过上述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是烘托和表达摄影师对所创 作的艺术作品,利用多种艺术元索产生的奇幻纽合

3、。而一张早期的频闪摄影作品,没有上述过程,它只能作为教学、科研的分析依据, 或作为一般鉴赏,它只有技术内容、没有艺术内涵。如教学中的频闪摄影作品自山落体的球影像中就反映了自山下落的球有不同的 加速度。3. 艺术频闪摄影与一般频闪摄彩的主要关系这些早期的频闪摄彩作品,大都是国外摄彩师利用频闪仪拍摄的;也就是单一频闪光源,它通过控制不同触发频率,使仪器中控制 单一-闪光灯发出一系列短暂、頂复的闪光。从技术的角度讲早期的频闪仪,已经不能满足频闪艺术摄妙师们的需要,它主要缺点是:频 闪速度慢,小于20/S次;也就是5/4S次、2. 5/8S次,闪光亮度小;每次闪光持续时间小于1/2000S,也就是闪光

4、灯闪光指数的1/2、1/4、 1/8或更小,频闪速度越快,闪光亮度越小,即使使用了同步闪光扩展技术,提高闪光亮度,也不能改变长时间频闪曝光,使动态和静态 物体相互影响,画面受光不均;也满足不了高速频闪摄影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单一光源无法丰富画面层次,许多曾经接触过这种频闪仪 的专业艺术摄影师都远离了它,不再尝试这种所谓的频闪艺术摄影。1.我国早期的频闪摄影我国著名摄影家林茂兰先生曾在19X1年研制出一部“连续电子闪光灯”,这部闪光灯获得1982年业余电子科技作品二等奖,用它拍摄 的黑白频闪作品,有一幅是一个撐杆跨趣战壕的战士的画面,通过频闪摄影,表现战士撑杆跨越战壕的频闪轨迹有20余幅,图形形似

5、扇 面,这是我国摄影家利用单一光源拍摄的早期为数不多的频闪摄影获奖作品。5. 影响频闪摄影艺术和频闪技术发展主要因索上述国内外摄爆师的频闪摄影作品,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单次闪光湎面多数是感光不足;朿复频闪画面曝光过度;正确使用 好频闪灯,运用相关的频闪技术;要求摄影师具备一定的无线电知识;而要摸索实践频闪技术需要大量时间和经费,难于普及推广应用。 利用单一光源扌B摄的频闪艺术摄影作品,山于静态画面没有光爆位置变化,造成静态处曝光过度,动态处训面光影变化小,引起曝光不 足,动态照射光比反差小,适成整个作品画面光线平谈,只能反映二维空间运动物体变化的画面,根本无法反映和体现三维立体空间运 动物

6、体变化。根据1985年第11期摄爆世界国外摄影师拉斐尔、比尔先生用电脑控制频闪影像一文动作的拍摄技法,运用在我国 科学研究领域,当时有可能使用这样庞大设备,而用于频闪艺术摄彩创作在中国有点不现实。6. 我国频闪摄影艺术和频闪技术的发展过程继我国箸名摄影家林茂兰先生19*1年研制能连续电子闪光灯之后。198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徐旭(木人)发明了一种接力循环式频闪控制器,并申报了中国专利,1987年7月获得实用新 型专利权,1987年第2期中国专利杂志封三有文字和图片报道,封四是利用发明的这种接力循环式频闪控制器,控制五个闪光灯频闪 摄影拍摄的艺术作品展翅,这幅艺术作品的明显特点是:不论

7、从画面的二维空间和立体的三维空间都有不同变化,二维空间是展示运 动物体在体操运动员运动的手怦依次上下变换经五次频闪后,呈现五组运动画面,形成一对即将展翅的二维空间平面翅膀,而三维空间 是展示运动物体在体操运动员前运动的体操圈,体操圈儿随着频闪时间的变化,体操圈儿前后运动变换经五次频闪后,形成立体二维空 间的球体,使频闪摄影作品艺术感染力更强,山于它是多点依次闪光,形成的幻觉和艺术想彖力更加丰富。也是摄影技术的一次飞跃。上述的发明是采用RC延时电路,分别控制继电器,形成接力循环控制闪光灯,接力分别依次触发多个闪光灯闪光。它的优点是:多 点光源依次闪光,使光影依次变动能加深动感、曾强幻觉、丰富艺术

8、感染力,在改变照射幷度用光时,频闪的光影能使摄影者感到震撼, 频闪光源就象多米诺效应:一触即发地完成:频闪亮度、频闪色彩、频闪照射角度的同步变换:这种震撼是单一光源所不能的:它在快 门瞬间模拟了一种时空变换过程。多点输出的光源等控制的闪光灯的闪光指数,可以分别控制不同闪光指数的闪光灯,还可以控制多个 闪光灯同步闪光,用來增大闪光指数,还可以加不同的色片,用來改变毎次的闪光颜色。控制电路简单,摄影者容易掌握这项频闪技术。 相机快门自动同步触发控制频时间,频闪速度能在(8-80) /S次以下。缺点是频闪的精度不高,控制器的体积稍大,可调控频闪范围小。 总之利用这种控制器都能满足一般频闪摄影创作的需

9、要,对频闪将度高的运动物体分析不利。1987年12月徐旭(本人)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摄影创作实践,总结使用经验,克服以前的专利文献资料中出现的不足,勇于 创新尝试;利用半导体分离元件和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成功地研制出一种超高速频闪控制器,它具有频闪速度快,能以(0-2000) /S 次高速频闪,能以递增或递减均匀时间间隔正序和逆向进行频闪,频闪控制装置能直接安装在装有快门同步触点的相机上使用,使所拍 的人、物自都能然学控,可随意控制闪光次数,控制频闪周期、颜色及亮度。它具有体积小,匝量轻便于携带,并利用2节5号电池供电。 所拉摄的艺术作品节奏强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平面艺术与时间变化发展的过

10、程。因此,在所狛摄的图片中都能体现平面艺术随时间变 化,有着丰富多彩的超现实的艺术联想,充满美感奇幻视觉,又能显现自然生活规律;也能改变时空关系、光影关系,艺术的震撼力极 强,艺术鉴赏视觉效果明显。1987年12月这项技术申报了国家专利,1989年1月获得专利权。以后.山于工作的关系,对频闪摄妙关注的少了,不过,1993年成功地利用这项专利技术,完成了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中模拟18米长闪电点燃篝火的灯光特技工作。二十几 年后的今天,我在市委党校07摄影本科班学习时,又开始关注频闪艺术摄影的发展了。7. 频闪技术与频闪艺术的关系频闪技术的来源,最早出现于一种工业生产检测运动速度的设备,它就叫频

11、闪仪。用来测量运动物体运动速度的技术手段,人们通 过频闪仪和频率计观察对比发现产品是否合格。如用频闪仪检测电机的转速、物体的速度、运动方向等,人们利用频闪仪将所观察到的 物体运动现象拍摄下來,就有了早期的频闪摄彩。而早期的频闪摄彩工作者,多数是科技工作者或是电子技术丁程师,真正的艺术摄影 师不多:他们不了解单一频闪光源与频闪影像的关系;大部分频闪摄影作品出现光线匝复平淡、画面没育层次;只有技术内容:表现得 艺术内涵少。当真正的艺术大师发现,早期频闪技术不能满足频闪艺术摄影的需要时,几项新的频闪技术也将应运而生。总而言之,是 频闪技术带动了频闪摄影,频闪摄影推动了频闪技术,发展了频闪艺术摄影。冃

12、前,单一光源的频闪设备,主要用于科研分析:绝大多 数单一光源的频闪设备用于歌舞厅、剧场、拍摄外景,烘托气氛,模拟闪电等,而接力循环频闪控制器体积小携带方便,在使用它控制 多个闪光灯时,能产生闪光的多米诺变换现象,逐渐成为频闪艺术摄影的主流设备。&数码相机与频闪艺术的发展和未來随着数码相机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电脑控制技术微型化,高清晰的数码频闪艺术摄影C成为现实,频闪艺术摄影普及和推广指日 可待。摄影家和科技工作者正在利用先进的频闪技术努力地去实践三维空间的立体摄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多个新兴摄影 艺术学派就会诞生:频闪光影艺术摄影、频闪色彩艺术摄影、频闪空间艺术摄影、频闪全息扫描艺术摄影、多米诺频闪扫描摄影等等。 摄影艺术家们可以通过频闪摄影技术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摄影艺术作品,抒发感情,记录美好生活,今后科学技术会时时地推动各种艺术 学派得到普及、应用和发展,带着人们走向美好的未來。幅图片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