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职业的默契感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33865138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世职业的默契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身世职业的默契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身世职业的默契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身世职业的默契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身世职业的默契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世职业的默契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世职业的默契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身世职业的默契感,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自我发展的紧迫感使得本不相识的我们特别亲切,尤为珍视这次充电的机会。心中有梦,累也不苦。 我们呢,如久旱逢甘霖的树木,最大限度地快速吸收营养,“乱花渐欲迷人眼”, 来不及记笔记和消化,新的美味又来了面对每天六个多小时的讲座,我们听得眼花缭乱,记得手软指麻,坐得腰酸背疼,生怕错过了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高质量注入的信息。真累啊! 可是你要是问学员:假如下次有机会,你会不会再来?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愿意!不奇怪,因为大家权衡过了物有所值,甚至是物有超值,所以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张爱玲语)。 十来天的学习,注定是幸福的

2、。这幸福,首先源自感动的激励。 培训组织者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实实在在地为我们量身制作精神大餐,从不同的角度准备培训内容。来自一线的我们,多“机体贫血”实践经验有余,理论素养不足。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不断突破瓶颈提升经验,最渴求大师们进行这种套餐式培训,即高浓度的理论穿插具体的案例,把枯燥的理论配比稀释,仿佛盐搁在菜肴里,我们吃起来觉得美味可口,营养也吸收了。理论和实践结合才会相得益彰,高深的理论由于实践支撑而立体丰满,实践活动也因为理论支持而挺拔生辉。大师们的讲座较好的体现了这一宗旨,培训课堂上热烈的互动、会心的笑容、雷动的掌声就是明证。 我们深知打造健康的肌体不能仅靠补血,更需自己有主动

3、造血功能:勤奋学习反思,这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不孤单,因为有大师在前方引路:折服我们的不仅仅是等身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大师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这种零距离感受所激发的创造力,像火种一样被150名学员放大扩散,后续效应和无形价值,怎一个“大”字了得? 这幸福,更源自成长的满足。 大师们的讲座有不少经典课例,看名师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激情高昂或诗意洒脱或智慧灵动或清新自然或朴实无华或巧夺天工或行云流水或浑然天成。课堂上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其实源于各自不同的个性魅力。点点滴滴的细节传达出他们对课程深刻醇正的解读、对学生博大人文的关怀。看胡明道、王崧舟、余映

4、潮、常红艳等名师的成长历程,无不彰显着长期积累的重要性,教师的文化底蕴理论素养将决定着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也将决定着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和驾驭。教师底蕴、人格、学识、能力,一贯秉承的教育追求、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分野点。 所以,很多人从大师的讲座里读出了自己的“故事”,梳理着自己的心思,想着自己的课堂。他的讲座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不是眼前意义上的“学来一点招数,解决我的教学问题”,而是以理论指导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活动,是长远意义上的“回眸我的往事,反思我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促进我的可持续发展”。 这十来天,是人生中一段神奇高浓度的旅程,我们常常体验

5、成长的满足。如同蛇在蜕皮,树在拔节,我们听到了体内的青春血液在奔流,听到了拔节的声音。感谢 “国培计划”带给我们这样的快乐: 高效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震撼感太完美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富足感满载而归,不虚此行。带给我学习的“高峰体验”。 我们的内心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欣慰感志同道合,走在自己的专业化“朝圣”路上,意外惊喜地发现了这么多一路同行的伙伴。 陶醉感怎么搞的,我听得太投入了,以至于忘记了记笔记。 内疚感我怎么就想不到?跟大师们相比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急促感从现在起我就要行动,像他们一样读书思考实践反思,一天都不能等。 模仿感原来是这样。欣赏惊讶的同时,也有一股强烈的跃跃欲试

6、的创造冲动,我在教育生活中也要演绎这样的精彩。 耐挫感遇到了困难,跟那些大师比,这算什么?不值一提。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坚定感聚光灯散去,明白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带着新生的憧憬与向往,目光更加坚定,就让我做最好的自己。 精神收获层层叠叠、思想革命惊涛骇浪,怎一个“多”字了得? 有人说思念有三重境界:在眼里在心里在梦里。套用此话:此时在湖大, 大师的讲座“在我的眼”里;学成返家的途中,心满意足恋恋不舍的我们还叽叽喳喳意犹未尽,可见它就“在心里”。曲终人散,想想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再来当面聆听,只好“在梦里”细细品味那经典的一幕一幕。 十来天的旅程,短暂而美丽,灯光璀璨的黄鹤楼、灵

7、动曼妙的友谊大道,风景如画的江滩东湖畔,著名的盛产才子的湖大,见证着我们一路辛苦,一路幸福;一路收获,一路感恩:“国培项目”如果没有遇见你,我的专业化进程不会这么快! 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建议 作者:靳文涛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 发布时间:2011-03-10 16:16 查看次数:164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教师素质及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进而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情况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展开,经

8、历了早期的学历提升教育后,逐渐进入到现在的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阶段,而且随着教师所在地域的不同,教师教育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总体上来看,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初始阶段,继续教育培训的性质是“补偿性培训”,大多数采取的是传统的培训模式,最通用的培训方式是“讲授”、“临床诊断”和“评价”等,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培训者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并强调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统一的安排和统一的标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大范围普及,社会对教师由对数量的需求转向对质量的需求,教师的在职培训重心逐渐转移到提高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方面上来。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不断

9、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的义务之一,并在法律上规定我国教师有权享有在职培训。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开展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同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通过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即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在职培训工程,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不宜再以学历教育为重点,而应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培养高标准、复合型的教师。二、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反思目前全国各地的

10、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设置大体上可以分成市级、区级和校级培训三个梯度。培训机构的类型也越来越多,网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等不断涌现,然而不可否认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仍然存在。实际上,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机制,保证培训师资队伍的质量等问题,应该是教师继续教育首要考虑的问题。即,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将着力点放在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需求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以专业发展为主旨的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上。(一)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需更新培训理念面对新课程改革,在要求教师掌握新教育理念的强烈呼声下,显然如果培训机构受旧的培训观念的支配,以旧的培训形式向教师灌输,其效果肯

11、定是不尽如人意的。新课程改革有若干倡导的新理念,而在这之前,教师已经形成了若干教育理念。客观上教师的新旧观念必然同时存在,并不断斗争。所以培训机构应该建立新的培训理念,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新的培训形式与内容展示给参训教师,真正“授人以渔”。依据新的培训理念,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在培训之前应该对被培训者进行有关培训的需求调查,从而才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反观现有的教师培训,真正系统完整地做到这一点的却并不多见。其次,培训教师要提前对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进行“热身”准备。培训教师本身的培训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滞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导致教师逐渐对培训失去了应有信心的原因之一。再次,培训教师的

1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实用性不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色,使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转变,而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却亲身体会着毫无新意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这难免会削弱培训应该同形势变化相适应的特点。大家比较喜欢的课程普遍具有理念新颖,实用性强,可以扩大视野等特点。如,参与式培训,通过创设情景,把新课程理念蕴涵于培训内容之中,由外向内逐渐深入参训教师的心灵。带领教师在培训活动中亲身体验,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简单地口授给参与教师,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会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培训并非“一招一式”可以达

13、到目的,需要的是培训教师与参与教师之间不断地磨合、碰撞,最后达成和谐统一。(二)形成完善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国外一些国家为了调动中小学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把教师的进修与进修后的加薪、晋级与岗位流动联系起来,积极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从而使教师的进修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使教师意识到,继续教育是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个人人格不断完善的内在需求。目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高,而且并没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真正成为一种专业。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教师权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支柱。由于没有可操作

14、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法律,很多教师实际上没有机会参加进修。我们大多数教师本身具有向上发展的想法和意愿,但是由于缺少了适时的外部激励和指引,往往致使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受阻或延长。比如,有些教师觉得个人承担的培训经费过高,与期待的培训效果不成正比,产生较强的心理落差,还有些教师甚至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等等,这些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使教师对培训班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以致对整个培训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与培训经费、业绩奖励等物质激励相对应的还有对教师的精神激励和鼓舞,如平等尊重,关心理解等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要适时适量地强化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以增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是必不可缺少的。目

15、前来看,我国师资的情况还处于相对紧缺状态,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教师很少能抽出时间参加进修,个别教师又没有机会参加进修。这就难免使得教师知识陈旧老化,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且那种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的观念在教师群体中还占有很大市场。因此,要积极开设各种层次的学历、学位培训班和高级研修班,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自主提高的运行机制。更要尽快制定可操作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法规,逐步建立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单项的法律,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稳定性和严肃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地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 设计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特征的培训模式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需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多以培训者“讲授”为主,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教师在接受培训时难以发挥主动性,教师本身具有的知识结构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考虑。而实际上,充分考虑教师知识结构的个性化特点对于成功实施继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由于教师的需求是有差异性的,是多样化的,因此设计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特征的培训模式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需。虽然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日趋灵活多样,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让人听到耳目一新的培训名称,其实质内容仍然没有多大变化。针对此种现象,培训机构应多总结培训经验,亲自接触第一线的教师,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