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33861526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让学生细心起来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给他们出题他们都会做。可是一碰上考试,他们马虎粗心的毛病就犯了。每一次考完,他们们都很有信心,说没有什么不会的。可卷子发下来,错误多着呢!不是漏了一个数,就是多写了一个数。这时马上再考他们,他们都会做。可为什么一到考试他们老犯粗心的毛病呢?作为老师,也是很头疼这个问题。学生粗心的毛病怎么才能改掉呢?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解决:通过活动来提高孩子的视觉及视动统合能力。经常教学生做一些精细和对比训练,如仿画、走迷宫、抛接球、点连线、描字、剪纸、 “连连看”和“找不同”等提高注意力辨别力的小游戏,在实际操作中一点点提高认知能力和

2、视觉辨别能力。通过努力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的细心来纠正粗心,以强化细心、淡化粗心来达到改变粗心的目的。一些活动如可以很好地发展孩子的视觉辨认、视动统合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孩子喜欢的、适合孩子能力的活动。2在写作业方面要教给学生一些可以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例如做题时要做到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手指题、口读题、脑想题意;理解题意后,开始动手往作业本上写,写时要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做到抄写准确无误;弄清运算顺序,遇到数字较大不能口算时,要在演草纸上有序的打演草,计算完后,要坚持使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验算,特别是高年级的分数题的书写格式要教给学生,以免写的太挤,看不清数造成计算错误只要长期坚持训

3、练,孩子们的细心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让孩子学习时把知识点掌握扎实。我们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但学得不好就一定考不好。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差错,不一定就是他们的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是他们对一些基础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或缺少相应的基础知识训练。因此,老师和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听懂听好每一节课,不懂就问,不要留尾巴;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健康”的“健”主要指人的身体、精神状态,所以要有一个偏旁“亻”。作业要及时、准确、快速、独立地完成;如果出错,就要立即改正重做。长期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让学生自己学会调节情绪。我们常有这

4、样的机会:每当进入考场时常暗示自己细心点,可是由于心情紧张,一些事后看来十分明显的错误、疏漏就像隐身人一样接踵而至,甚至看错了题目要求,忘做了某些题目。事后发现懊悔不迭,直怨当时粗心。 其实,这种粗心纯粹是由情绪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学家唐森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到“U”型曲线关系。当情绪过分紧张,或毫不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差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好的。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是防止粗心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紧张情绪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对较容易的题目放松警惕,常在没有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急忙做题,结果答错题

5、;一种是一看到自己复习时没有见过的所谓“难”题,心理一下子就紧张起来,甚至大脑一片空白。这也是学生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正确的应试方法应该是:自信地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之后,先整体浏览一遍,然后将自己在复习中已经熟练的题目或是比较简单的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一时不会做的题目留在后面做。如果实在做不出来也不要着急,你要这样想:我做不出来,也许别人也做不出来,这样你就会冷静地继续思考,没准儿还真能做出来。让孩子养成检查作业的好习惯。对于聪明能干却不细心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肯定他们聪明好学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做事、做作业时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比如,让孩子养成检查自己作业的好习惯。很多家长都愿意为孩

6、子检查作业,其实这样不自觉就让孩子养成了不细心检查的习惯。家长不妨把检查作业的任务留给孩子,让孩子通过良好的习惯来避免不细心。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孩子自然能够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让他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扫地、洗碗、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家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做得不好,应给予批评,让他重新再做一次。家长要让孩子正视不细心的坏处,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细心的好处,必要时可以让孩子承担因为“不细心”所导致的后果。最后,细心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家长也要有耐心。在平时,不要过度强调孩子的“不细心”,以免给孩子的心理上有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