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

上传人:H****H 文档编号:233684960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加、探究的过程中,发觉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学问的发觉和探究实践中,培育学生观看、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进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分。【背景陈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好玩

2、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学问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阅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一节随堂课,表达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案例描述】教学过程:一、 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师;生活中常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常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学问有许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依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

3、么问题呢? 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评析:有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接受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学问的亲切自然,而且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师:同学们用刚刚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很多多的数据。学生心情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师:同学们再认真观看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开工具,你平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

5、,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依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终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终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许

6、多的例子。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商量。 3、练习:推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 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

7、。师:我可以告知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但仍读作: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觉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4、练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8:24:50.8:4 生主动思索,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殊留意分数形式的比。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接受学生熟识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接受了商量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

8、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进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认真观看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商量。并填写下表: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分数 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商量。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觉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分数学中的.比和体育竞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

9、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状况。 学生心情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竞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平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竞赛结果是2比3。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竞赛中的比和我们今日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商量,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行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师:对!说得好。这是竞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状况。 生杨崇俊:足球竞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日学的

10、比的意义不同。体育竞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我接受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加者,他们可以获得很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胜利。 因此,教师细心创设探究、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进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实体验、领悟、发觉,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制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总分的收获。 三、稳固练习: 、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11、:,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平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平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学问的最正确途径是自己去发觉。因为这种发觉理解最深,也最简单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接受同桌商量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沟通、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思维的过程

12、。最终一个开放题的设计,留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制造的过程中稳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如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日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怀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伴侣听,互相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假如有什么怀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方法解决。好不好? 评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尾部分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并且关心老师解决难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同时在互相的评价中,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胜利感。 课后反思: 比的意义是学

13、生初次接触比的学问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学问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学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学问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分、比的后项不行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学问,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觉并解决?多个学问点紧促而胜利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表达。接下来每个学问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又发觉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每一个学问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表达了开放性。这都表达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课文比的意义的教学案例】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