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最新】

上传人:u**** 文档编号:233655854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年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年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年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年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年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最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XX年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最新】下面是范文网整理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专题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范文一庆历新政包含很多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体现了范仲淹本人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远见的卓识。范仲淹不仅提出了治理方略,而且制定了实施计划,他将朝中官员进行严格审查后分派到各路担任监司,让新政在各地的推行能够上下贯通,并能及时监督管理。但由于新政触及到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的利益,因此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这些既得利益者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宋仁

2、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到陕西防守边境。庆历新政的失败让范仲淹改革政治的理想受到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的遭遇而感到懊恼。在边关,范仲淹整肃军队,体恤百姓,并利用战略策略让一直侵扰北宋疆土的西夏安静下来,与大宋和睦相处。这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其“利泽民生”的思想正是他“忧乐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2019年)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

3、使等职,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后来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他逐步推进教育变革,为国家选拔了大批实用人才,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精神财富。范文入二范家大院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境内,为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后裔居住地,是德阳市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清代民居。清朝雍正年间,范仲淹的第20代孙范养源在“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携家人入川,后经辗转,从川东至川西,艰苦创业

4、后在罗江县御营镇买下田产,落户响石板,后由其孙修建范家大院,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范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占地约3500平方米,共有房122间,天井12个,巷子10道,为石木结构,功能齐全,古色古香。大院左右侧为民居,院前为农田,视野宽阔,前800米左右有自北向南的黄水河。大院选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集中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每年春分时节,移居外地的范氏后裔均来到这里祭祀祖先、交流亲情,谨记祖先“先忧后乐”的谆谆教诲,将范氏家规家风传承和发扬下去。范氏家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为世人所传诵,为后世无数立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仁人志士所仰慕和效仿。“先天下之忧而忧

5、,后天下之乐而乐”诠释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的思想精髓。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诫诸子书教育自家子弟。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教导儿孙后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教导族人要和睦共处、相扶相助。罗江县范氏族人谨遵祖训,不断完善,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和“谦恭自律”的仁人志士节操融化到族人的日常规范中,并由此制定了范氏家规十三条、新定族规十条和范氏传统家风八条,其内容涉及子孙教育、婚丧嫁娶、礼义廉耻、产业管理、行善布施、奖惩考核等方方面面,要求“凡我范氏族人,以上美德务必代代相传,以保持并发扬我范氏源远流长的优良作风”

6、。范氏家规家风特色有四: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明奖惩,凡对家族有贡献者均以奖励,反之则进行处罚;三是讲公正,对佃户的管理均公正无私,不乱克扣,严禁中饱私囊;四是惠四邻,对于困难的族人、乡亲均应“筹款尽善”。范仲淹:胸怀天下 先忧后乐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7、。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

8、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