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作者:桑嫣 文章来源:上海徐汇教育学院点击数:进入二期课改,传统的教学大纲 由新的课程标准取代,课程标准中明 确提出了建立三维目标的课堂新组织 模式其实在过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是很容易发现只教知识而不教方 法、只关注知识目标达成度而不关注 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只对学生 进行机械性操练而不关注培养提咼学 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难取得良好 的教学效果的但是如何做?做什 么?教学大纲中没有答案,教参中也 没有提不特别是随着近些年咼考试 题改革的先行,命题中强调了对学生 各种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信息获取处 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等,更是让 教师对到底要教些什么感到茫然甚 至有些教师说“我该教的都教了,出的 题我没教过,学生做的出做不出,看 他自己发挥了” 0真的是该教的都教了 吗?有些教师感觉问题出在教学内容 上,有的觉得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 也有的对自己每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感到有缺陷和不足新课程标准为我 们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还有两个教学 目标没有达成——过程方法与情感态 度价值观,而且这三维目标是相辅相 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随着二期课改的推广和深入,已 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备课时尝 试制定三维目标,然后根据三维目标 来实施教学过程。
实施的过程中积累 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小 的困难和困惑有的教师感到每节课 好象过程都差不多,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是难得涉及,并不需要每节课都制 定三维目标而且制定了三维目标后, 由于目标的增多,势必伴随着教学环 节的增多,实施起来效果也常常并不 如意例如原来某个新概念是由教师 讲授,制定了过程米用实验探究后, 原定的知识目标就很难在不变的课时 中得到落实;而如果缩短探究过程, 探究往往就虚有其名,起不到培养学 生探究、自主学习的目的解决这些问题前,让我们首先来 看看传统的一维教学目标制定中存在 的问题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它是 教学目的的具体化、细节化它不是 着眼于长远的目标,不是一个单元的 学习目标,而是一节课到底要使学生 学习什么,也叫课时目标教学目标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 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 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 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 据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6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总 体框架,这个框架有决定全局的作用 如果一节课目标明确,那么整节课内 的每个教学环节要达成的目标也就明 确,构成每个教学环节的基本因素: 提问,演示实验、学生活动等也就有 了目的,而目的明确是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效果的关键和前提。
因此教师在 备课时应从细处着眼,将教学大纲上 的大而含糊的教学要求细化成课堂教 学中实际将落实完成的分段目标但 是如何细化、细化到何程度却是因人 而异的不同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不仅反映了该教师对知识的分析解构 能力,还反映了其教学经验、对学生 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目标功能的理 解是否准确等综合素养女口“理解加速度”这一总目标就可 细化为:①理解加速度的定义②知道 加速度的符号和单位③理解加速度的 矢量性④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其 中目标③又可细化为a、知道加速度 的方向由速度变化的方向决定;b、知 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C、 知道正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加 速度的大小无关其中目标a还可再 细化为i、知道同一直线上速度变化 的计算;门、知道同一直线上矢量变 化的计算等诸如此类,每一条目标 都是由更小、更具体的分目标构成 不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 制定第一层次的分目标,而忽略了对 每个目标下一层次的分析或者是在 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对目标的进一步解 构,但没有重视进彳亍提炼归纳,这样 做的负面效应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 上没有依据,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随 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就可以在 课堂上安排自己的教学,无论是采用 何种授课方式,讲述也好、实验也好、 练习也好,都应该紧密围绕事先制定 的目标进行。
这就是传统的一维目标 ——知识目标的制定而三维目标中 的“科学概念、原理和价值观”正是在 此基础上发展丰满的,新课程标准中 对这一目标的说明为“学生对自然科 学中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的 理解;对科学基本内容的把握,及所 形成的知识结构,对自然、对科学的 整体认识;基本的学习科学的能力和 技能其中明确提出了对知识结构, 对自然、对科学的整体认识此外,教学大纲是按照教材先后 顺序来编排知识顺序的但实际上大 多数物理概念和规律都会随着所学知 识的丰富、学生理解能力的深入而产 生更为深广的内涵,如加速度概念出 现在高一物理第一章,因此大纲在高 一的第一章教学要求中就提出了“理 解加速度”随后学习了牛顿定律,就 会知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合外力 的密切关系;学习了用打点计时器测 加速度后,就掌握了测加速度的技能 和方法;学习了圆周运动后,就会了 解到“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进一步 知道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加速度是用来 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与速度方 向同线的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大小 变化快慢的;在高三学习了运动的合 成和分解后,还会掌握加速度的矢量 合成与分解此外还有匀变速直线运 动中的加速度运算,复杂运动中的加 速度定性分析等等,都是“理解加速 度”这一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下的许 多分目标之一。
因此,教师不仅要对 概念本身的教授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还要对整个高中阶段教材中对该概念 的不断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有全局性 的了解和把握再对这些层层递进的 目标进行整体分析和细化,制定出不 同学年、不同学期、不同章节、不同 课时的分目标这些都要求教师非常 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原有能力 基础,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不 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能力基础,分 析的方法和详略也各不相同,没有统 一固定的模式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分析制定方法 同样可以应用到对能力目标、情感目 标的分析制定中去新课程标准也对 这两个目标给出了明确的说明「过程 和方法: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 使用工具和搜集证据、处理数据和解 释问题、表达与交流等能力;探究过 程中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的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 奇心;对自然科学世界的关注程度; 科学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与 意识;求真求实、批判质疑、探索创 新等科学精神;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 的意志品质等课程标准已经对学生 的探究活动能力根据探究的过程进行 了细化分解,教师应针对某一能力进 行进一步的分析细化女『'探究过程中 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的能力”是个很大 的目标,还可细化为①知道了解探究 过程中常用的各种科学方法的内容; ②能识别出探究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 科学方法;③能在探究过程中自觉运 用各种科学方法。
其中目标①还可进 一步细化为某一种科学方法的分目 标,如控制变量法:a>知道控制变量 法的内容;b、知道在研究三个及以上 变量的关系时要使用控制变量法等 也可先列举出各种科学方法,再对各 个科学方法逐一进行目标分析与知 识技能一致的是,学生具备的科学探 究能力和科学态度都不是一节课、一 个学期就可以培养形成的,同样也需 要综观全局的目标分析和制定,再负 载到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更从中逐 渐建立起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根据对以下这些真实案例的分 析,让我们来探寻制定成功的三维目 标的关键所在一、三维目标的分析制定应合理适切【案例仁课题:《安培力》】 课前概述:安培力是高二电学的 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此前已经学完 了电场,开始进入磁场的学习由于 磁场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使得学生 在学习理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会由于 物理情境上的距离陌生感而产生思维 障碍因此教师一方面采用让学生能 切身感受、体会的实验探究方法,变 不可见为可见;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咼 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使用一 些常用的物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 在复杂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目标制定:1、知识和技能:(1 ) 理解安培力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2) 知道安培力的大小与B、I、L有关;(3)知道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 电流方向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1 )使学生体验通 过猜想和实验验证来寻找发现影响安 培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过程;(2)使 学生感受利用类比法研究新知识,利 用数学向量的表示法来表示三个相互 垂直的物理量的方向关系,以及控制 变量法等一些常用的物理方法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 生假想循着安培当年探索的足迹展开 研究,通过物理史实创设探究氛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2) 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 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 习惯和合作精神课后点评:教材规定该节的教学 目的为“理解安培力”,由于本节课要 求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安培力 的大小和方向,考虑到课堂时间和实 验只能做定性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就设定为利用探究方法“知道”安培 力的大小和方向,对B、I、L三者之 间互不垂直的情况以及左手定则的练 习使用都放在第二课时理解”建立 在“知道”的基础上,对知识目标根据 过程方法进行降低或提高,充分注意 到了目标的合理性和适切性「让学生 假想循着安培当年探索的足迹展开研 究”,不仅通过对科学家的模拟激发了 学生的探究热情,起到了培养情意的 目标,而且为探究过程营造了较好的 氛围。
可见三维目标之间是可以相辅 相成,互为条件的案例2:课题:《力矩平衡条 件的应用》】课前概述:这是一节针对高二年 级学生开设的物理拓展课要求学生 能运用所学的力矩平衡条件来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师选择了几个生 活情景:手臂弯曲提物,饮水机的饮 水开关,起重机等目标制定:1、知识和技能:通 过解决问题,掌握应用力矩平衡条件 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过程和方法:建立具体的实际情境, 通过探究和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解决问 题,体会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 关注和兴趣课后点评:本节课是与新教材配 套的拓展教材内容,知识目标应该是 对力矩平衡条件应用的一个展开与 能力目标结合地也比较好,选择了在 实际生活中通过先建立物理模型,后 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能力 培养点但是教师没有对三维目标进 行进一步细化分析,而采用了比较笼 统含糊的目标叙述女口“掌握应用力矩 平衡条件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敝 有说明基本方法有哪些,也没有说明 如何让学生掌握在能力目标分析上 也比较随意,女『'体会建立物理模型的 重要性”,体会重要性并不能提高建模 能力,反而对如何建立物理模型没有 进行目标的分析制定。
从实际生活情 景中建立物理模型是学习高中物理的 一个重要方法和能力达成目标,应首 先对之建立一个能力总目标,再制定 分目标,最后细化落实到某些具体的 知识点上如建模过程中的“忽略次要 因素,抓住主要问题”这一分析方法, 可通过学习质点、理想气体等理想模 型时制定学习能力目标,在本节课中 就可制定运用能力目标由于没有制 定任何能力分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只是强调学生要建立模型,但建模 的方法始终没有教给学生,致使整节 课学生都很难独立解决教师设置的任 何一个情景问题可见好的课题,但 没有合理适切的目标,是不可能取得 良好的的教学效果的二、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才可能 制定出内涵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三 维目标【案例3:课题:《超重和失重》】 课前概述:超重和失重现象是对 牛顿定律的具体应用,但是由于生活 中超重失重现象并不常见和明显,因 此很多同学还不会观察现象教师针 对这一情况选择了 一个情景简单的探 究实验,让学生站在磅秤上下蹲,培 养学生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