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一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4. 让学生了解爱国志士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5. 引导学生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的道理6.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教材分析进入九年级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社会、文化更加关注,思想品德课程 应将教学的视角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具有 特殊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特别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 学习人类文化所必需的基础因此将本单元设置为《历史启示录》第一课“历史的足迹”首先引导学生回溯中国历史的长河,领略祖国光辉灿烂的文 明,初步感受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百年屈辱的诉说、不断抗争的记录,让学生 了解历史,从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课“历史的昭不”是上一课的自然延仲,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然就转接到对青少年学子的期望本课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并能将远大理想转化为自 觉行动本单元建议教学8课时单元主题前后联系在感受个人与民族和国家命运之间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方面,本单元是七年级《情 感世界》的主题延续,也是对八年级《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深化;在责任感教育方面,本单 元更是与各册诸多单元互相补充、互为印证,如七年级《在分数的背后》《共同的责任》中, 涉及了责任感的问题,八年级将责任问题提升,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责任、家庭责任、 社会责任的关系,认识到只有将这些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的理想才能有实现的可能 从七年级第一单元《扬帆起航》一直到九年级最后一个单元《新的旅程》,都贯穿了理想教 育,本单元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要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会更 有价值第二单元财富论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2. 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 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 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 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 认识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等在创造财富中所起的作用,懂得要充分挖掘这 些因素的潜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4. 懂得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勤俭节约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 重大意义5.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财富中蕴藏着德与法的交织力量,做到勤俭节约,文 明消费教材分析财富是现代人普遍关心的生活主题为了使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理解财富的内涵,认识财富的来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特将第二单元设置为 《财富论坛》本单元第一课“走向小康”,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切入主题,通过“感受小康” 让学生体验人民生活的变化;然后,过渡到“解读小康”,使学生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 知道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通过调查,了解“我家” “家乡”和“国家”的 小康之路,认识到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在学生从感性上体验到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并了解了小康的含义、小康的标准与具 体体现,了解了目前我国的小康水平的此基础上,比较自然地引出第二课“财富之源”这一 话题本课以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财富的三大主要来源,即勤劳、智慧与开拓、科学技术,同 时让学生认识到财富之源的多样性。
这一课,首先从中国人民传统的民族精神一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出发,分别以解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为历史脉络,用“南泥湾”和“陈云莲”的例 子使学生懂得“财富基于勤劳”,理解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用犹太商人的例子,说明善 于找“点子”、找“路子”是财富的来源之一,强调“智慧创造财富”;用下岗工人创业致富 和温州人开拓市场的例子证明“财富源自开拓”,让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创新 也是致富之路最后,用“太空种子”和“中关村”的例子说明“科技创造财富”的道理, 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会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意义在第一课在感受小康、第二课探究致富途径之后,再探讨致富过程中的法律和道德 问题了解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法律和道德,富裕之后要“思源”“思进”由此 引出第三课“财富中的法与德”首先,强调财富中的“法”(合法致富,依法纳税);其次,探讨拥有财富之后如何 使用的问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最后落实到学生自身,培养他们“勤俭节约,文明消 费”的良好习惯在“合法致富,依法纳税”部分中,通过生动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和“不义之财不可得”的道理然后,联系历史与现实,说明税收的来源、意义和用 途,让学生懂得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在“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中以名人的表率说明,富裕之后要善用财富,回报社会在“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中,由国家、社会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先以实例说 明勤俭持家治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说明勤俭节约是治国安 邦之道、勤俭节约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勤俭节约是人的美德,引导学生养成勤俭 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习惯从设计方法看,山感性认识(感受小康)引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解读小康), 构成第一课的主题“走向小康”;从低级到高级,山浅入深,步步揭示如何创造财富,构成 第二课的核心主题“财富之源”;山外向内,从法律义务上升到道德的约束,从他律到自律, 将财富的品质内化为为人处世的道德,进入第三课的主题“财富中的法与德”在本单元中,第一课和第二课是第三课的基础,第二课承前启后,是连接第一课和 第三课的桥梁和纽带,第三课是前两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各部分之间呈现出比较密切和协 调的整体联系单元主题前后联系本单元主要是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劳动创造世界》、第五单元《市场考察》以 及九年级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的基础上对财富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关于劳动的意义,《劳动创造世界》中强调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劳动是人类的 需要,《财富论坛》强调财富基于勤劳,劳动是财富的来源。
关于勤俭节约的问题,《劳动创 造世界》是从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角度提出的,《财富论坛》则侧重于财富之中是 有智慧的《市场考察》重点强调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强调诚信经济以 及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经济秩序,为《财富论坛》中进一步讨论国家和人民的富裕之路、诚 信是财富的第一品质以及合法致富、依法纳税等作了铺垫,在这些问题上两个单元基本一致 关于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历史启示录》和《财富论坛》都有所涉及,但前者主要是宏观层 次上,总体说明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后者则比较具体地说明科技和创新精神是财富的重要源 泉,两者的角度有所不同另外,关于正义这一话题,《市场考察》中从经济立法的角度讨 论维护社会正义,而《财富论坛》从财富中的法与德的角度,讨论合法致富以及财富中的利 义关系,强调不义之财不可取,在本单元之后的第四单元《同在阳光下》中也有所涉及但 后者的“正义”范围更广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教学目标1. 了解目前包括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残疾人在内的各种弱势群体的社会处 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2. 正确认识弱势群体,明白公正与平等的内涵和意义3. 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4. 引发学生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公正的思考5. 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愿意帮助残疾人6. 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维护社会的正 义,关注弱势群体,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教材分析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是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关注弱势群体,是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这样简 单的社会环境之中,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 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已经不满足于感性的了解他们渴望对自己 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看法,引导他们懂得 与人合作,学会通过沟通与对话,去了解社会各种群体的生活处境,学会尊重人、理解人、 信任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为适应这些方面 的教育引导,将本单元设置为《同在阳光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弱势群体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首先给 出了 “弱势群体”的内涵及特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上主要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境遇。
第二部分“走进同龄人”中,引导学生走进同龄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引起学生心 灵的震撼,引发学生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公正的思考第八课“日月无私照”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平等的真谛”分析了生命平等的 真谛一即人格的平等和平等享有各项权利,并引申出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该得到平等对 待的结论接着,第二部分“平等的脚步”通过对人类追求社会平等历史的简单回顾和中国 共产党在追求和实现平等的道路上所做的各种努力,阐述了平等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从 而将平等的作用提升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高度第九课“和你在一起”,以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努力为背景,从普通人的实际行 动开始,归结到学生个人的身上,激发每个人,特别是生活中的弱者鼓起生活的勇气,以积 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在第一部分“共享阳光”中主要介绍我国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社 会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采取的举措,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行动背景,使学生 从社会各界的努力中得到勇气、信心和力量第二部分“我们的关爱”,将目光从社会组织 的努力转移到普通人的具体行为上先从成人的彳丁动谈起,然后将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彳丁 动上,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践彳丁平等的真谛、维护社会的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
通过以上三课,使学生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从最初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的思 考,知道公平、公正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理性上明白对待弱势群体所应具有的 诸如关爱、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合作等美德,从而为将平等、公正由理论层面向实践 层面过渡奠定了思想前提从设计方法看,本单元遵循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实践的逻辑第七课“关注 弱势群体”重点是展示现实生活中不同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第八 课“H月无私照”重点在于理论分析,通过平等、公正这一主线,从人格、权利等层面开展 论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弱势群体,明白公正与平等的内涵和意义第九课“和你在一起” 则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社会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努力为背景,从普通人的实际行动 开始,归结到学生个人的努力身上最后展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的自强不息的事迹,激发每 个人特别是暂时的弱者鼓起生活的勇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单元主题前后联系学会共同生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是在七年级《人与人之间》 的基础上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前者重点解决学生入学后的人际交往问题, 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初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