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调查及评价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6.12KB
约5页
文档ID:233509395
20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调查及评价_第1页
1/5

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调查及评价任立新,冯亚楠,王雁(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730030)摘要:黄河干流青、甘段纳污量调查,是“黄委会关于宣传贯彻《水利产业政 策》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进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基 础工作其目的在于查清黄河干流青、甘段入河排污口的数量、位置及排放特性、 排放方式和排放规律,为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 和“水利产业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为水体功能区划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 供必要的条件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于2003年6月进行了黄河干流青、甘 段纳污量调查工作关键词:排污口;支流口;纳污量本次排污口调查龙羊峡至五佛寺(青、甘)河段全长695 km,地处东经 100°—-104°,北纬35°40'~37°11'之间,流域面积119359 km2位于黄河青藏高 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主要山脉海拔高度在2800〜4800m之间龙羊峡至兰州段 属青藏高原强烈切割的中高山区,区内山势高耸,悬崖深谷,蕴藏着丰富水电资 源和优越的开发条件兰州至黑山峡一带主要山脉海抜在2000-3000 m之间, 属强烈或中等切割的中山丘陵区,黄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稀少,水土 流失严重。

1入黄排污口调查与评价1.1排污口分布、性质及排放方式黄河干流青、甘段共监测排污口 74个在74个排污口中,常年排污口 71个,占95.9%,间断排污口 3个占4.1%从排放方式上看,以暗管排放为主, 共有44个,占59.5%,以明渠排放的30个,占40.5%o从污水性质上看,工业 废水排污口 26个,占35.1 %,生活污水排污口 31个,占41.9 %,混合排污口 17个,占23.0%o (其中:以工业废水为主的3个,以生活污水为主的14个 从入黄排污口省份分布看,青海省4个,占5.4%;甘肃省70个,占94.6%1.2排污口废污水量量级分布在调查的入黄排污口中,废污水年入黄量大于1000万n?的排污口占调查总 数的13.5%;主要是大型企业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在1000-500万n?之间的排 污口占20.3%;在500-100万n?之间的占37.8 %;在100~50万n?之间的占13.5 %;在50~10万n?之间的占13.5 %;小于10万n?的占1.4%在青、甘两省的入黄排污口中,甘肃省废污水年入黄量在500-100万n?之 间的排污口数量较多,有26个,占该省调查排污口总数的37.1%;青海省废污 水年入黄量在500-100万n?和50-10万n?之间的排污口各2个,各占该省调查 排污口总数的50%。

1.3排污口废污水入黄量对黄河干流青、甘段74个排污口的实测、调查统计,各类废污水年入河量 为 4.21 亿m'从青、甘两省废污水入河量看,青海省废污水年入河量占废污水入河总量 的1.7%;甘肃省废污水年入河量占废污水入河总量的98.7%在实测的入黄废污水中,工业废水年入河量为1.47亿n?/a,占废污水年入 河总量的34.9%;生活污水年入河量为0.61亿n?/a,占总量的14.6%;工业废水 为主混合污水年入河量0.67亿m'/a,占总量的15.8%;生活污水为主混合污水年 入河量为1.46亿m'/a,占总量的34.7%入黄废污水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排污口,废污水年入黄量大于1000万n?的 排污口数量虽仅占干流青、甘段排污口总数的13.5%,但其废污水入黄量却占废 污水入黄总量的56.3%;废污水年入黄量在1000-500万n?之间的排污口占干流 青、甘段排污口总数的20.3%,其废污水入黄量占25.4%;废污水年入黄量在 500-100万n?之间的排污口占干流青、甘段排污口总数的37.8%,其废污水入黄 量占15.7%;入黄量在100~50万n?之间的排污口占干流青、甘段排污口总数的 13.5%,其废污水入黄量占1.8%;废污水年入黄量小于50万n?的排污口占干流 青、甘段排污口总数的14.9%,但其废污水入黄量占废污水入黄总量的0.8%。

1.4排污口污染物入黄量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主要污染物年入黄量约为41.38万t其中悬浮物 25.39万t,占污染物年入黄量的61.36%; COD^为&23万t,占19.89%; BOD5 为3.79万t,占9.16%;总氮为2.39万t,占5.78% 青海省排污口污染物年入黄 量0.1389万t,占青、甘段污染物年入黄总量的0.34%;甘肃省污染物年入黄量 41.38万t,占总量的99.67%o1.5排污口主要污染物评价结果青、甘两省入黄排污口主要污染物中,悬浮物等标污染负荷最大,污染负荷 比为49.7%;其次是BOD5,污染负荷比为16.8%;第三是氨氮,污染负荷比为 12.7%;等标污染负荷较小的是总铅、挥发酚、氧化物污染负荷比分别为0.6%、0.5%、0.1%o从污水性质看,生活为主混合污水的等标污染负荷最大,污染负荷比为 35.6%;其次是工业废水,污染负荷比为31.5%;再次是工业为主混合污水,污染 负荷比为16.7%;等标污染负荷最小的是生活污水,污染负荷比为16.2%青、甘段超标排污口达68个,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91.9%表明绝大多数 的入黄排污口废污水均未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浓度要求。

从各主要污染物的超标状况看,悬浮物超标的排污口数最多,达59个, 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79.7%;其次是BOD5超标的排污口数占64.9%;再次是氨 氮、CODc”超标排污口数分别占59.5%和55.4%;除个别排污口有P11、总碑、 总铜、总铅、总镉超标外,其它评价因子均无超标现象2青、甘段支流口水质与污染物输入量龙羊峡至五佛寺河段的主要入黄一级支流7条,分别是隆务河、大夏河、洸 河、淳水、庄浪河、宛川河和祖历河在调查的7条支流口中,综合水质类别达到I、II类的支流数为3条,占 支流总数的43%; III类、IV类水质的支流口各1个,共占29%;超V类水质的 支流口 2个;占比例29%其中有29%的支流口水质劣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从各单项评价因子来看,各支流口PS挥发酚、石油类3项可满足I类水质 要求,COD"、氨氮有程度不同的超标现象,其中CODcr劣于V类的支流口数占 支流口总数的29%,氨氮劣于V类的支流口数占支流口总数的29%据计算,7条支流每年向黄河干流输入的主要污染物量为40.705万t其中: CODcr39.338 万 t,氨氮 1.347 万 t,挥发酚 17.77t,石油类 192.5t。

3黄河干流青、甘段纳污量黄河干流青、甘段接纳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二部分,一部分来自入黄排污口, 另一部分来自入黄支流3.1青、甘段污染物接纳量黄河干流青、甘段主要污染物(CODcr、氨氮、挥发酚、石油类)年接纳 量为50.39万to其中排污口入黄量为9.69万t;支流输入量为40.71万t黄河干流青、甘段接纳的主要污染物中,CODcr年接纳量为47.57万t,氨 氮2.73万t,挥发酚35.361,石油类880.89t3.2主要污染物评价结果氨氮的等标污染负荷最大,其污染负荷占干流污染负荷的49.3%(污染负荷 比);其次是CODcr污染负荷比为44.5%;等标污染负荷最小的是挥发酚污染负荷比 为 2.0% o3.3河段纳污量评价从各河段纳污量看,兰州段的等标污染负荷最大,负荷比为66.2%该河段 接纳了淳水、庄浪河、宛川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同时接纳了兰州市的工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因此该河段等标污染负荷位居各河段之首;其次是白银段,污染负荷 比为25.6%,该河段接纳了支流祖历河的污染物,又接纳了白银市的工业废水和生 活污水第三是小川段,污染负荷比为7.9%o3.4青、甘段纳污量变化趋势1)排污口污染物入黄量变化趋势1998年黄河干流青、甘段入河排污口调查,共调查了 120个排污口,而2003 年则调査了 74个排污口,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 46个。

1998年入黄排污口废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混合污水)入河量为6.0亿m3,2003年废污水入河量为4.2亿n?,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 30.1%1998年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COD"、BOD5、氨氮、挥发酚、石油类、总 氮、总磷、氧化物、总碑、总汞、六价铭、总铜、总铅、总镉、悬浮物15项主要 污染物接纳量为52.39万t;2003年这15项主要污染物入黄量为41.38万t,比1998 年减少21%在这15种主要污染物中,总磷、六价铭、总碑入黄量增加,增加幅 度在164.3—1820.3%之间,其中六价铭增加了 1820.3%o其它各项污染物入黄量 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在6.0—92.6%之间2)支流口污染物输入量变化趋势1998年调查了 7个支流口,2003年同样调查了 7个支流口支流口数量无 变化1998年到2003年,黄河青、甘段支流口水质略有改善,优于V类水质的支 流口数增加,其中II类增加了 42.9个百分点,III类增加了 14.3个百分点,IV类 增加了 14.3个百分点,劣于V类水质的支流口数大幅度减少,减少了 71.4个百 分点支流氨氮、COD"、石油类、挥发酚4项主要污染物2003年入河量为40.71 万t,与1998年的29.17万t相比,增加了 11.54万t,增加幅度为39.6%。

2003年主要污染物支流输入量与1998年相比,污染物输入量均有程度不同 的增加,增加幅度在36.6-285.4%之间,其中挥发酚、氨氮分别增加了 285.3% 和 285.4%o4干流水质现状评价据黄河上游干流玛曲、大河家、小川、新城桥、钟家桥、兰州、包兰桥、五 佛寺八个监测断面1999--2003年监测资料,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选取P11、高猛酸盐指数、氨氮、溶解氧、氟化物、挥发酚、 生化需氧量、氧化物、六价锯、碑、镉、汞12个水质参数进行单项和综合水质 评价,黄河上游甘肃境内以上水质概况为:玛曲至新城桥断面水质良好,为II类 水质,主要污染物为高猛酸盐指数、氨氮;兰州至五佛寺河段为III类水质,主要 污染物是氨氮、挥发酚5建议1) 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排污口实行有计划强制性移 改,实行排放许可证制度2) 加强支流的综合整治,尽可能减少支流对黄河干流的污染3) 市政部门应加强下水管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建设专用污水排放管道, 防止居民生活污水排入雨水管网造成雨污合流4)要全面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和协调,建立入河排污监督、监测、报告 制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