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考点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 北魏的崛起:东晋时建立,不久被前秦吞并; 一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 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北魏 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意义: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同时,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 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3. 北魏统治者采取一些汉化的统治措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意义:使得北魏政权逐渐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为以后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社会 基础和思想基础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1. 北魏各种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表现:皋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的混乱2.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 关系)3. 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二、冯太后和孝文帝:1. 冯太后(1)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 督促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对孝文帝后来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2. 孝文帝⑴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仰慕⑵深深感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 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考点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前期(一) 主持:冯太后(二) 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三) 措施及作用:1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腐败措施: 作用:吏治有所好转2.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原因:中原长期战乱)方法: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质: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作用:A.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C. 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北方内迁各族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改变原先落后 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转化同时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 北魏的统治3. 设立三长制(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 作用:健全地方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4. 推行新的租调制(赋税制度)实行的基础:均田制的实行内容: 作用:A.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B.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二、后期(一) 主持:孝文帝(二) 重点:这化(三) 内容:1. 迁都洛阳:⑴原因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A、 政治上: B、 经济上: C、 军事上: D、 地理位置上: 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⑵过程:巧计南迁⑶影响:A.为改革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B.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 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融合2. 移风易俗: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的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3.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⑴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修订律令)⑵影响: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的影响)考点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 推动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表现)二、 加速政权的封建化(措施)三、 促进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最重要)表现:(1)鲜卑族发生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2)汉族文化中融入了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汉族在经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文化的影响)四、 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五、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