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四句话 1、真假动静偈 惠能大师在唐睿宗太极元年(七一二),也就是后来改元的延和七月时,命门下弟子到新州的国恩寺建塔,又派人督促早日完工到了其次年夏末,最终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众,对他们说:“我到八月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假如有甚么疑问,须趁早发问,我当为你们解答,消退你们心中的怀疑一旦我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教育你们了 法等人听了这话,都难过的流泪悲泣,只有神会神情如常不动,也没有流泪哭泣 六祖慧能临终三偈 道破禅门宗旨(图片来源:资料图) 六祖慧能临终三偈 道破禅门宗旨(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师说:“神会小师却能懂得善与不善同等,不为毁谤或赞誉所动摇,不生悲伤或欢乐的心情其它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你们这几年在山中都修的甚么道?你们现在哀痛涕泣,是为谁担忧呢?假如是忧虑不知道我的去处,我自己是知道要去那里的;假如我不知道自己的去处,也就不会预先告知你们了你们哀痛涕泣,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假如知道我要去那里,就不应当哀痛涕泣了法性原来就没有生灭去来,你们都坐下来,我为你们说一首偈,叫作真假动静偈你们诵得此偈,就能与我的心愿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会失却宗门的宗旨。
全部的徒众都一齐向六祖作礼,请大师说偈偈语是这样说的: 一切万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 若是当作真实看,此见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 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 有情原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 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 如寻自心真不动,不动自存于动中 不动若是顽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只要能作这样看,此见就是真如用 告知诸位学道人,着力必需要用意 勿在大乘宗门下,却仍执着生死见 彼此谈论若相契,就应共论佛法义 所言若实不相契,也应合掌使高兴 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 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 当时徒众听完偈语,都一起向六祖顶礼,并且都体会大师心愿,人人收摄散乱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诤执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间,法海上座于是再礼拜大师,请问道:“和尚灭度以后,衣法将要传给甚么人呢?” 大师说:“自从我在大梵寺说法,直到今日所说,记录流通,名为《法宝坛经》。
你们守护此经,转相传授,度化一切众生只要能依照此经说法,就叫作正法我现在只为你们说法,不再传付祖衣因为你们的信根都已纯熟了,确定不再存有疑虑,足以胜任弘法大事;但是依据达摩祖师传授的偈意,祖衣不应当再传达摩祖师的偈语是这样说的:‘我来东土的本意,是为传法度迷情一华开展为五叶,菩提道果自然成’” 六祖又说:“各位善学问!你们人人各自清净心愿,听我说法:假如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种智,必需了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假如能在一切处而不住一切相,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宠爱,也没有执取和舍弃的心念,不计较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然安静,清虚圆融澹泊,这就叫做一相三昧假如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怀有一颗纯净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场中别有举动造作,即已真实成就净土,这叫做一行三昧假如能够具有这二种三昧,就似乎地下种子,由含藏到长养,终使果实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我现在所说的法,譬如刚好雨,普遍润泽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们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种子,遇到这刚好雨的滋润,都能发芽生长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肯定能证得菩提,依照我所说去行持的人,确定能够获证妙果听我说偈:‘心地含藏诸种子,普获法雨皆发萌顿悟华情行持后,菩提妙果自然成。
’” 2、佛道清净 本无执着 六祖说完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二法,心也是这样只有一种佛道清净,没有甚么可以执着你们切勿偏着‘看静’和偏落‘空心’,自心原来清净,原本无可执取和舍弃你们要各自努力,随缘珍重!” 六祖慧能临终三偈 道破禅门宗旨(图片来源:资料图) 六祖慧能临终三偈 道破禅门宗旨(图片来源:资料图) 这时,徒众都向六祖顶礼而后退出 六祖在七月八日那天,突然对门下弟子说:“我要回去新州去,你们赶快去打算船只!” 大家坚决哀请挽留,六祖说:“诸佛随缘应化出世,尚且还要示现涅槃,有来必定有去,这是正常的道理我这肉身骸骨也应当有所归宿 大众说:“师父!您现在去了新州,甚么时候可以再回来?” 六祖说:“饮水思源,生来本无法可说 大家又问:“正法眼藏传给了甚么人?” 六祖说:“有道的人得我法,无心的人自宗通 又问:“以后有没有事难?” 六祖说:“我灭度后约五六年时,应当会有一个人来偷取我的头听我预记:‘取头顶戴如养亲,为了口腹代人行,遇到满字的事难,州县当官是杨柳。
’” 又说:“我灭后七十年,将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同时兴盛佛法教化,建立我的宗派,修建佛寺,昌隆法嗣 门人又问:“自从佛祖应现以来,不知一共传授了几代?愿请垂恩开示!” 六祖说:“应化世间的古佛,已经多数无量,无法计算了现在只以七佛为始来说:过去庄重劫时,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时,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所说的七佛 释迦牟尼佛首传正法眼藏给摩诃迦叶尊者,二传是阿难尊者,三传是商那和修尊者,四传是优婆毱多尊者,五传是提多迦尊者,六传是弥遮迦尊者,七传是婆须蜜多尊者,八传是佛驮难提尊者,九传是伏驮蜜多尊者,十传是胁尊者,十一传是富那夜奢尊者,十二传是马鸣大士,十三传是迦毗摩罗尊者,十四传是龙树大士,十五传是迦那提婆尊者,十六传是罗睺罗多尊者,十七传是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传是伽耶舍多尊者,十九传是鸠摩罗多尊者,二十传是阇耶多尊者,二十一传是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传是摩拏罗尊者,二十三传是鹤勒那尊者,二十四传是师子尊者,二十五传是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传是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传是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传是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传是慧可大师,三十传僧璨大师,三十一传是道信大师,三十二传是弘忍大师,始终到我惠能是第三十三代祖。
从上面所说的诸位祖师,都各有所禀承你们以后也要代代相传,不行有误 3、自性真佛偈 六祖大师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初三当天,在新州国恩寺用过斋饭,告知全部徒众说:“你们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们道别 法海说:“和尚留下甚么教法,可使后世迷人借以得见佛性呢?” 六祖慧能临终三偈 道破禅门宗旨(图片来源:资料图) 六祖慧能临终三偈 道破禅门宗旨(图片来源:资料图) 六祖说:“你们专心听着!后代的迷人假如能够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假如不能识得众生,即使历经万劫,想要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相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相识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来迷惑众生自性假如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假如迷失,佛也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同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也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假如阴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假如一念同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原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假如没有佛心,到何处去找寻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可以建立,万法都是从我们自心里变现出来的,所以经文里面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
’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辞,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假如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够见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这首偈是说:“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时候,魔王住心房,正见的时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见三毒同时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见,三毒心自然去除,这时魔王就照实变成真佛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就是出自一身假如向自性中能自见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因本是从化身而生清净法性,清净法性常在化身中清净法性使化身行于正道,将来报身圆满功德无穷婬性本是由净性而生,除去婬欲就是净性身性中各自远离五欲,见自清净本性刹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顿教法门,突然悟到自性,就是亲见世尊,假如想要修行寻求作佛,不知要向何处求真假如能在心中自见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因不能见到自性而向外觅佛,起此心念总是大痴人现在已经留下顿教法门,要救度世人必需先行自修告知你们及将来学道的人,不作这样的见解实在是太愚迷了 六祖说完此偈,告知大众说:“你们要好好安住,我灭度以后,不行和世俗人一样地哀痛涕泣,接受人吊祭慰问时,若穿着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来的正法只要能识得自己本心,就能见自心本性原来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因为唯恐你们心里迷惑,不能领悟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叮嘱你们,使你们能得见自性我灭度以后,依我所说修行,就似乎我在世时一样假如违反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间,对你们也是没有甚么好处 4、悠然不造恶 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静止不动不修善,悠然自由不造恶,断绝见闻心宁静,心无拘束无所着 六祖说完了偈语,端坐到三更时分,突然告知弟子说:“我去了刹那间示寂了当时异香充溢室内,天空白虹连属地面,树木也变成了白色,飞禽走兽都发出了哀鸣 十一月,广州、韶州、韶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门下的出家、在家弟子,争相要迎请六祖的真身去供给,无法确定该往何处于是就焚香祷告说:“香烟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师的归宿 当时香烟始终飘向曹溪十一月十三日,众人把六祖坐化的神龛以及五祖传下的衣钵都由新州国恩寺迁回曹溪宝林寺供奉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的肉身出龛,弟子方辩用香泥涂上六祖的真身这时弟子们忆起六祖曾经说过“取头”的预记,于是先用铁片和漆布围护六祖的颈部,然后送入塔内供奉六祖真身入塔时,塔内突然出现一道白光,直冲天上,经过了三天以后才消散韶州刺史把六祖的事迹报告给朝廷,皇上就敕令立碑纪念六祖的道行。
六祖慧能四句话 四句话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六祖慧能临终三偈 四句话演讲 《六祖慧能传》观后感 《六祖慧能传》观后感 育儿关键四句话 这简洁的四句话 读人生四句话有感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