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粤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本文以粤西文化中化州区域年例文化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化州年例发展的特点,包括习俗流程、文化活动、宴客习俗等内容;并结合冼夫人文化和神话传说溯源历史,多方面探究粤西民俗文化的由来;同时,指出化州年例习俗发展的利弊,提出创新民俗特色的建议,以期在发掘新时代背景下粤西地区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粤西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关键词: 民俗文化 中华文化 历史 新时代 社会发展 AbstractA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Guangdong Culture has its own unique charm. Taking the example culture of Huazhou in western Guangdong cultur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ample culture in Huazhou, including the flow of customs, cultural activities, custom of banquets, etc. ,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the culture of western Guangdong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Guangdong culture.Keywords: Folk culture;The Chinese culture;History; The new age; Social development目 录一、引言 ……………………………………………………………………………1二、化州年例特点………………………………………………………………1(一)习俗流程……………………………………………………………………2(二)文化活动……………………………………………………………………4(三)宴客习俗……………………………………………………………………4三、化州年例由来………………………………………………………………6(一)历史溯源……………………………………………………………………6(二)冼夫人文化影响……………………………………………………………6(三)神话传说……………………………………………………………………7(四)小结………………………………………………………………………8四、化州年例的发展弊端和积极内涵……………………………………8(一)积极内涵……………………………………………………………………8(二)发展弊端……………………………………………………………………9五、结语 …………………………………………………………………………………10参考文献……………………………………………………………………………10粤西化州地区年例文化研究1、 引言自新世纪以来,国家代表发言人曾多次强调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也成为当今青年需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粤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似乎总是在众多文化当中被忽略,但其确实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在本篇论文的粤西文化当中的化州区域年例文化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发掘新时代背景下粤西地区文化化州地区本地人口绝大部分是汉族, 少数民族中多数人是近年来工作、嫁娶从外地迁来,其中与广东其它地方的特别之处是当地粤方言和词汇的发音,,说话的发音和腔调富于激昂抑扬,表达上更是比粤语多了些许生动幽默在此生活的客家民系等外地人员大约有3万人,多为福建等地迁入,其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基本上已经融入广府民系其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名人,人才济济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冼英,又称冼夫人,她甚至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不让须眉的第一人其纪念堂遍及茂名地区,化州冼庙等,可以说化州也成为了冼庙的文化“圣地”2、 化州年例特点“年例”,是粤西地区由当地民间约定俗成的一个传统文化节日至今差不多已变成专属于粤西人民的狂欢节,具体兴起年份不详,可以说是是庆贺新一年的到来、联络亲友和阖家团聚的节日因为一般茂名地区的年例形式都是以吃为主,多数举行在新年期间或者前后,所以许多当地的人也将这个节日称为年例,俗语称为"睇年例"和"吃年例"。
且大多数在农村流行着传统习俗、民俗,尤其盛行在广东省茂名鉴江流域一带的农村,中化州地区最甚,年例对当地人来说有年年有例的好意头年例是以社为单位的,流传下来变成一种对谷神、土神等不同神位进行春秋致祭以来求来年十风五雨的传统习俗的年例中两项最核心的活动是摆醮和赶船,其旨在祈祷来年福旺和驱避灾邪在“年例”节日中,人们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节日氛围非浓厚,也这也是它在粤西地区以代代相传的原因之一据当地官方数据的不完全统计,茂名大约有过半的村庄将节期定在正月节期大多集中在旧历一月至二月,也有的村落在清明节后或秋收后开展且化州地区的具体年例日期,俗称“饭期”,从旧历正月初一到农历月底都有村落选定日期做年例日,可以说茂名地区全年都有村落过年例的,甚至有些地方一年还会进行两次年例其开展节期多数为一天,个别的村落会持续两三天,不尽相同化州的人们把“年例”作为不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看待,其庆典仪式比春节甚至更加隆重,欢庆气氛非常浓烈活动内容多数为祭祀活动,其中包括敬神、游神、打醮、祭拜、摆宗、挂花灯、放鞭炮等环节,还有舞狮、舞龙、粤剧("做大戏")、舞春牛、木偶戏("鬼仔戏")、八音、歌舞、杂剧、宴席等活动。
所以说,粤西地区在外务工的人到了家乡做年例的日子一定会大办,过年的时候却有可能不会庆祝这种“年例大过天”的风俗也在其它地方不多见,大多粤西茂名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一)习俗流程化州年例活动的全程准备工作很复杂,流程也很繁多在年例之前会由宗族年例头、乡老、或者村长出面组织向每家每户收取“人口钱”年例的主办方一般都是庙宇的主持或社稷、宗祠年老有威信的老人,大多数由自然村人或宗族宗亲组织,也有小部分地方是相关部门组织的主办人组织举办活动,习俗项目多数为村中传统流传下来的,也会征求村民意见去联系宗族和安排表演人员,比如道公佬、火苗队、歌舞团等等一般年例活动举行,粤西地区有起年例请神、正年例游神摆宗台、年例尾烧纸船送鬼的年例常规流程其过程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地介绍就是,一是道公为中心的各种仪式;二是各种文艺活动;三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宴会和游乐三个项目在同一时间进行,过程中的高潮是“正年例”和“年例尾”,即邀请亲朋好友好友相聚、将节日办得既有互动性也有圆满性年例的第一天称“起年例”,家家户户都会在早晨就准备“三牺”(贡品)去宗祠拜神,其中是必定会有鸡的,宗祠香火鼎盛的时候甚至会出现“百鸡朝拜”的景象,人头涌动,村民会对所拜之神进行三叩三拜,完成仪式。
可以说,为下一年祈福,敬拜神明和祖宗就是年例的最大要求所有竭尽所能的民俗艺术都是为了取悦神而作的,用表演来意图获得神和祖宗的青睐,祈祷下一年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中包含着当地人们的美好祝愿年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游神,即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众人抬着神像按照预定路线挨家挨户巡游这是年例活动的核心主要项目,也是各村民众祭祀、祈福的最重要内容在开始游神之前,按照茂名习俗全村的村民们都会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祭祀的宗庙和神位祭拜,臂挎肩挑地背到宗祠后三扣三拜游神队伍到祭祀地点后,村民在村头放烟花、鞭炮烧到村尾为了供奉神明,当地的宗祠祭祀桌上都会按例摆上三茶五酒等祭品游行队伍当中会有醒狮队在宗祠台前舞狮进行武术表演再隆重点的会请醒狮队采青,且在神像前边必定有道公佬在旁打醮,村民要先在神像前的香炉虔诚祭拜再到宗台前拜神向神祈祷根据许多化州村落的习俗,游神队伍会在每家每户都停下来,到哪户人家哪户人家全体成员就要出来叩拜所以在准备游神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贡品,在自家空地摆好台子,在游神当晚灯火通明,张灯结彩等待游神队伍到来因为化州村落大都是从夜晚开始游神的,故此还有一个风俗是村中的男女老少大多会手拿事先准备好的火炬跟随在游神队伍中游行,远远望去甚是壮观。
游神时,唢呐队首先朝气蓬勃地为游神队列开路,其次是醒狮队和锣鼓班,打鼓、敲锣、吹嘀嗒(也称唢呐),被数人抬着的神像应声抬出,村民队伍也会大排长队村落叩拜神像众多的话,游神队伍就会很庞大,上千米是小意思,这样一来村里的菩萨就要从早到晚开始不停地巡游,且道公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画符咒语,唱着地方曲调据说这样做可以应向村庄发展的衰气收到纸船上封起来,也叫"封船"2) 文化活动与其他县区不同,化州特色民俗表演则是各村都各具特色许多村子还会开展舞醒狮、插彩旗、燃社火、鸣铳炮等活动去丰富活动内容,用以祭拜神明,以求祛除凶灾恶毒,接下来的新一年可以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其活动形式充分表达了粤西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众多活动中,最具化州特色的年例活动是“跳花棚”,但传承度很低,许多茂名当地人甚至源头地人都说很难见到过正宗的形式"跳花棚"又称跳棚舞,是一种表演时戴着面具的傩舞具体研究指出,它来源于明朝末期,伴随一大批外来人口(多数为福建人)流传到化州该舞曾传入化州榕根和长尾公等村,并世代相传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该舞在其它村落失传史籍已经很难找到对此活动的记录,除了上文提到的长尾公村将这种活动形式传承下来之外,只有地方志书对明、清两代化州人民跳棚的情况还略有记载。
化州还有个流传已久且广泛的俗谚是:"跳棚(跳花棚)大过冬"、"嫁到长尾公,吃了跳棚再吃冬"在探寻"跳花棚"文化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比传统与现今,然后发现随着历史发展现在的场地布置、表演形式和内容有着显著变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化州常岭村在盛大祭祀结束后,入夜"游塘"才开始等到四台神轿竞走了,烟花怒放,鼓乐喧天,罗伞旋动,村民们在正月夜晚追逐着新春的希望在当今社会,年例不再局限在传统祭祀从最初娱神祭祀,发展为一个交际和文娱活动交融的文化盛会,许多较为富有的村落还会请来一些地方小有名气的明星登台炒热气氛这就是所谓的"睇年例"(看年例)三)宴客习俗化州的年例期,可以说是吃货最喜欢的节日,"每逢年例胖十斤"在这里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年例宴客就是粤西人口中所谓的“”食年例”,这是这边的人过节的重要环节前文说过,由于各村的年例是一年到头轮流举行的,甚至在同一天会有好几个村庄同时在举行年例,“吃年例”作为年例中很重要的一环,当然少不了到处奔忙在当地朋友比较多的人,甚至会出现一天跑好几个地方吃席或者一连几天都是在朋友家吃年例不回家的情况从其它角度来说,宴请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祈福祈运,其实才是年例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
在年例时期,在宴席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一定会有化州香油鸡、当地的扣肉、清蒸鱼等常见菜式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比较富裕的家庭特别是一些土豪家庭,年例上每席都有十几二十道菜式吃的不再仅仅是鸡、鸭肉,还有各式说不出名字的山珍海味,各种地方的特色小菜等等应有尽有粤西年例菜都是以粤菜为主,年例菜食材多取材当地,菜式别具风味融合了粤西本土与中原多种不同的风味,并且每道年例菜都带有吉祥寓意茂名籺、年例鸡、三丝炒米粉、香芋扣肉、荔枝脆皮烧鹅、深薯萝卜糕、化州香油鸡、岭门"大杂烩"、化州牛杂、清蒸石斑鱼、蒜蓉蒸大虾等……其中,白切鸡(香油鸡)和扣肉是年例菜必备的菜式,扣肉更是作为压轴菜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