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综述【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概念与相关内涵,总结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量工具,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内容及效果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在药物治疗之余,还应重视患者自我管理相关问题合理的应用一些测量工具对患者实施评估,并通过有效措施对患者的教育和引导,以不断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结论 自我管理水平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病情和血糖控制效果等产生极大影响,临床应予以重视,并积极的通过有效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关键词】 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测量;管理内容糖尿病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慢性病类型,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糖尿病造成的身体多个器官系统的损伤会导致多种临床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糖尿病十分常见,已经成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类型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糖尿病患病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发病之后,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并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容易造成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危害极大。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其临床血糖水平控制情况、预后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等,不仅与临床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案相关,更与不同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管理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1 糖尿病自我管理概述1.1 自我管理的概念“自我管理”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指的是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个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不断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和各项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尽可能的减少各种不良情绪,获得快速发展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我管理”这一概念开始被逐渐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在医疗卫生领域中,“自我管理”指的是患者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对自身疾病的各种临床症状等进行科学管理和动态监控进而尽可能的减轻疾病对自身情感以及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等造成的不良影响[1]同时,通过自我管理,患者还可以实现对自身疾病长期、持续、有效的治疗,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更好的保持并促进自身的健康在各类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干预中,也积极的引入了“自我管理”这一概念美国糖尿病委员会通过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是一种患者自我护理模式,其实际管理水平可通过护理行为予以反映[2]具体的护理内容方面,包括了血糖水平监测和饮食调整以及临床合并症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1.2 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法是由众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践,从中发现患者可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等来获得改善病情,促进自身健康等方面的效果而逐步总结形成的,来源于行为心理治疗领域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处理中,“自我管理”指的是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患者接受一定的健康教育,学习一些与自身疾病、临床治疗、日常行为调整等相关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进而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不断调整,逐步解决因2型糖尿病疾病所导致的各种情绪和躯体等方面的问题[3]通过自我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运动等习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并将自身的血糖水平控制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以往郑森爽等学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4],选择131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社会人口学资料、患者自我管理情况、用药情况,以及糖尿病知识知晓得分、自我健康评分等内容,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患者的疾病认知、日常行为、自我健康评价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关注日常自我管理行为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认知水平,对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意义重大。
1.3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糖尿病属于一种常见的终生性慢性疾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临床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不仅与医生的诊疗水平与临床用药方案等相关,也与患者的临床配合情况,即自我管理紧密相关[5]为此,为有效地控制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情,获得更为理想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在对患者积极的实施药物的同时,也需要对患者实施多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以往李振国选择94名2型糖尿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6],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会对其血糖水平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随着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加快其血糖水平的恢复具体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患者对2型糖尿病相关发病与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患者的血糖水平自我监测、作息习惯、饮食自我管理、足部自我护理等多项内容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进行自我管理,还可以增强健康意识,注意积极主动的参与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康复锻炼,预防低血糖的出现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随访等工作,对其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等十分有益 2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量工具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目前,临床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可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予以实现。
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评估不同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的专业工具,可用来对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测试目前,临床在针对患者精神障碍以及心理疾病情况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对该量表的应用十分广泛[7]临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评估,获得患者感觉、情感、思维等不同指标的具体评分结合相关量表评分,可帮助医务人员较为直观的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而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2.2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在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估工具该量表的评估内容十分广泛,包括25个条目涉及到患者的吸烟情况和血糖监测情况,以及运动情况、饮食情况、足部护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在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还因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3 糖尿病疾病改善计划量表(DQIP)糖尿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躯体功能等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临床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和躯体状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估内容。
糖尿病疾病改善计划量表(DQIP)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测量工具,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关系和护理行为,以及躯体和心理情况进行评估[8]同时,糖尿病疾病改善计划量表(DQIP)中还包含了9个条目的负责度指标以及7个条目的质量改善指标利用上述不同类型的指标,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和分析2.4 密西根糖尿病管理评定量表(DCP)该量表一共包含了116个条目,可以从来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科学评定在具体评定内容方面,可利用该量表对患者的多方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服药依从性和运动情况、血糖水平监测情况以及饮食情况等[9]密西根糖尿病管理评定量表(DCP)中,还涉及到一些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的子评估量表,包括病情控制和对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态度、能力方面等子量表整个量表中,所反映的主要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以及患者对自我管理行为的认识及态度同时,该量表还可以反映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自身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的关系除此之外,密西根糖尿病管理评定量表(DCP)还具备较为完善、科学的结构,并具有脸稿的内容效度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内容及效果 3.1 自我管理改善患者知识与态度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指的是患者临床的一系列行为,包括 科学饮食、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时血糖监测、规律运动,以及心理调适和足部护理等多项内容。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掌握必要的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增强自身健康意识,更好的对自身心理状态等予以调整十分必要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为数不少的患者都缺少对2型糖尿病相关各种知识的必要了解因为缺少对相关知识的必要了解,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便会在发病之后表现出一定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和不良情绪临床治疗中,治疗信心不足,面对各项临床诊断与治疗较为消极,依从性不佳这一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最终的预后效果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自身的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预后等方面的知识由此也提示,掌握必要的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与技能,并树立积极的态度,是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必要内容刘国彩等学者将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就诊的2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10],利用一般资料调査表和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KAB评价简化量表对患者实施调查并通过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情况与多种影响因素相关其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预测因子包括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次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病程;自我管理态度得分的主要预测指标包括患者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以临床病程;自我管理知识得分的主要预测因子包括了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来源和病程。
黄金等学者借助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知识量表、糖尿病态度量表及糖尿病自我管理问卷对2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11],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定期复查患者的自我管理得分与糖尿病知识得分、糖尿病态度得分均成正相关学者们的研究还指出,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水平都处于中低状态为此,医务人员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在注重强调糖尿病有关知识之外,还应注意积极的改善患者的态度,以促进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为此,临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需注重对其的必要健康宣教和教育指导,以切实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向患者介绍各种疾病及其治疗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多方面知识,掌握一定的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技能[12]以此为基础,患者可以逐步减少对2型糖尿病的恐惧,并树立其健康信念进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与治疗,积极、自觉的配合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并严格进行自我管理,主动调整自己的日常作息习惯、饮食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
3.2 自我管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行为 糖尿病虽然的一种临床发病率高、危害较大的慢性疾病,但并非无法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不同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饮食习惯、日常作息情况等 日常生活行为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等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调整自身的不良作息和饮食等行为习惯,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临床病情,减少各种临床并发症,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措施杨晶等学者在研究中纳入了7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13],所使用的调查工具包括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并利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患者实施动态血糖监测最终,通过分析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较大幅度的血糖波动现象但是,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波动赵芳芳等学者采用HBM量表、糖尿病(DM)自我管理效能量表(DM-SES)和自我管理量表对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14]并通过调查证实,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可以融合HBM和自我管理效能,并最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改善其生存质量,获得多方面的临床效果因此,在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科学用药,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患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水平,主动调整、改善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日常习惯等。
患者通过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从多方面出发,改善自身的日常生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