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33082239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教育炭店中心小学 李博内容摘要:科学学习呼唤“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 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就强调了 “探究”天然在科 学学习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的探究并非复杂神秘、高不可攀,是指学生构 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 建构,对这些认识获得深层理解,成为真正属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 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的知识。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 自已想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 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

2、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 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表明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不仅是掌握科学知识,更重 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有时根据教学内容提供有 限的实验器材,刻板地安排好实验步骤,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方法做实验,按部 就班。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或停留在对学生程式性方法的指导上,或一问一答式 地双向交流信息,而忽视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庸质疑,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的 含义的情况下,甚至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在这种思潮 的误导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领域却刮起了一股疯狂的“活动教学”之风。现在, 在我们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

3、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在对这些活动 耐心分析和研究之后,我们又会感到活动中又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那就是 “思维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 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综上所述,我们对 科学探究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一、着眼于疑,强化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索性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往往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能激 发学生提出问题,也能驱使学生去寻求答案。当学生对某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引发出可以探究的问题后,假设随之产生。 假设就是要求学生能提出与

4、观察结果想一致的解释,并能预测问题的结论会怎 样。假设要求解释应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并非是脱离实际的猜想。学生 提出假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过去经验中相关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以解释现 象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在吹气球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内的气球 很难吹大?”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猜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发现,夏季喝完饮料后,将空瓶一挤压,感觉到有气流冲出; 在浴缸中玩水时,将空罐压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进而提出自己的观念并作出 假设“可能是瓶内有空气存在。”教师及时把他们的假设板书在黑板上,以 供全班同学讨论研究。学生提出这些假设,是对问题结果的一种预测

5、,同他们的 知识、经验以及观察密切相关。二、着重于思,注重科学探究活动的启发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思考问题。由于科学实践活动 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观功能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因而必须通 过有效的激“愤”促“排”,强化实践活动的启发性,努力使探究活动中出现的 现象或研究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但并非每一项科学探究活动都 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尤其是占有较大比例的测量性、验证性实验更是如此。由于 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维的惰性,一些学生在实验中懒于思考,或思考缺乏 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容易浅尝辄止。为防止和克服学生在实验中这种有“手”无 “心”,或不求甚解而满

6、足于简单机械操作的倾向,教师就需在增强科学探究活 动的启发性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其他小组的 研究结果,以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必须善于抓住课堂上引 发学生争论的因素,让学生真正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创造的火花就 会在阐述和辩论中时时闪烁,真正达到科学探究的效果。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 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 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 学的主体。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很好地体现双主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 能确保提高学生探究

7、活动的效益。三、立足于做,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性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它不否认对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 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但同时也承认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形式来获取知识信息 的重要性。而“动手做”提倡的是“做了才能理解”的理念,非常重视第一经验 的学习。由此可见,“动手做”更强调的是动手,而科学探究则更强调动脑;“动 手做”重视的是第一经验的学习,甚至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模式,而科学探究 却不否认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把探究教学理解为活动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 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问题。还有 些人把科学探究机械化地理解为一种流程了。认为探究

8、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进 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而事实上,对问 题的讨论来寻求答案、对资料的分析来提取信息也都是一种探究模式。科学探究 不一定都需要动手,也不必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来进行。我们不能把探究看成一 种机械形式,它的本质应是思维。否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是无法完成 探究教学的。在吹气球教学中,学生作出假设之后,我让各实验小组利用提供的材料, 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法捕捉瓶内的空气,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解释各小组的设 计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炼 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思索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考虑是否有更好的

9、办法 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间,让他们以实验小组为 单位,按各自设计方案或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以验证假设是否成 立。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包含着“疑”、“思”、“做”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活动 来形成,仅用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性的活动才 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因此,只有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让学生在“真枪实弹” 式的探索研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已经开始正式“变革”啦! 在科学

10、探究活动中,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活动方案,需要通过做来检 验,才能判断是否可行,设计过程是的错误或缺陷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 修正和完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既 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客观需求,又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 参考文献:如何教好小学科学课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 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教好 小学科学课呢?)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灵活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

11、更主动的获取知 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1. 先学后讲,先做后解。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预习本节 内容,尝试做作业题,然后通过提问、点拨、小组讨论,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融为体,变被动“学会”为主动“会学”,变被动“填鸭”为主动“鲸吞”,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之有法、 学之有趣,才能学之有效。这样学生在听讲时就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并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加强、错误的 理解得到更正,寓改于讲,一举两得。2. 归类比较,事半功倍。简明扼要的比较,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记忆。如在学习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时,学生在学习中因内容复

12、杂难辨而不便于记忆,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针对 这一薄弱环节,笔者将有关学习项日列表进行比较,如生活环境、体表、呼吸、体温、生殖等,使学生有 规可循,学习效果比较良好。3. 图文对照,动态讲解。生物体结构与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讲生理功能时不能 完全抛开生物体的结构,要使生理功能与生物体的结构一一对应,要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有完整的印象, 从而真正体现直观性原则,强化教学效果。否则,会出现生理功能与生物体结构的脱钩,影响教学效率的 提局。4. 前后联系,提前渗透。巧妙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重点,分化教材难点,可以使学生先有印 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到鸟类时,其体表为羽毛

13、,可以保持体温。此时可以渗透“更高等的哺乳动 物的体表有毛,能保持体温”的知识。这样将部分知识点提前教学,可以使学生先留下印象,在正式授课时 就有所准备,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提前渗透要适时适量,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二)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探究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 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科学学习要以探 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 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

14、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逐渐 失去探究自然现象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事实上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 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的授课过程中,笔者 比较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加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此外,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并以此为教学的资源。 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 的结果做出多种假

15、设和预测,收获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能力是灌不进大脑的,所以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 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 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 经历。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究教材,找到课本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实践的结合点。找准了最佳结合点, 不仅教师介绍的实用技术、科学理念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对于提高 课堂效果也大有裨益。比如“环

16、境保护”是目前国家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学习我们的环境时,就可以渗 透生态养殖,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教育中,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觉得科学与自身关系较为密切,学习劲头也提高了。(四)优化教学手段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验科学,直观性是教学的重要原则。而课本的插图往往是一个切面,是平面图形, 不能全面再现实物活动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合理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相、 网络等直观教育手段,再现实物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旦可以激发学 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界限,丰富学习内容,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获 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样使抽象的概念现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学生就觉得轻松,理解透彻。学生在这样 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拓展了学习知识面。比如,在讲到“消化器官”时,笔者运用了消化系统的 网络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