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10页
文档ID:233079477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_第1页
1/10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策略的研究”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很多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 科教学整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通过整合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 提升教育质量重点解决的是作为技术手段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学 科教学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但却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很好地研究并解决 好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的问题,即策略问题,创新策 略更是匮乏这种匮乏主要体现十个方面:理念解读的模糊性;理论研究的虚范性;操作环节的机械性;工具利用的单 一性;情景创设的失真性;技术崇拜的片面性;整合模式的教条性;学习主体 的绝对性;互动沟通的淡漠性;网络资源的依赖性2. 选题的目的、意义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进步的根本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永远 是教育不变的宗旨而如何培养成就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必然是教育研 究领域永恒的主题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缺乏创新 型人才教育应通过怎样的方法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是我们教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恰恰为有效解决信息时代培养具备现代信息素 养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提出了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 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 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所必需的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着重提出在 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改变传统教学 模式、实现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有效途径,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近几年,我市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改实践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 绩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整合的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可以这样说, 我们的整合几年上了三个台阶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我市信息技术教学、教研、 科研等多个项目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如我们编写了剑桥少 儿信息通讯技术及认证培训教程《剑桥少儿ICT»学生教材和教师用书,有17 所小学参与了中央电教馆和美国World Links合作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题研究,并与圆满结题,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网上购书学问大》一课在获 得全国信息技术推荐优质课一等奖的基础上,又被选拔到日本参加国际信息技 术教学示范活动进行现场交流。

不言而喻,武汉市小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我市的课程 改革,对于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都起到 了明显的推进作用因此,继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特别是有针 对性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这个课题研究切入点:在于课程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 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会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对于学校及学校的教师 来说,重要的不是像理论者那样给课程整合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 而是在整体上认识到多种含义的存在,认识到每种界定都有其特定的视角和背 景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指导下,在熟悉信息环境和把握学科课程内在元素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和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把信息技 术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参 与意识、创新意识,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随着新课标和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创新策 略研究,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融和在学生的学习 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结构改革、提高教学效 率、教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大意义。

武汉市小学经过多年的整合探索,积累了许多整合的方法和策略例如我 们已经归纳了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十个策略”,得到一些专家和教师 的认可但是我们认为这些策略不够全面,也没有在实践中进行大面积的验证, 同时还需进行理论上的严谨推敲相信经过对这个课题的实践,我们将会提炼 出更有实践意义、理论上更加严谨、更科学、更系统、更规范的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的策略这种系统的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整合策略一旦出现并得以 推广,将使我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跃上新的台阶,对武汉市的课程改革起 到更大的推动作用研究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策略研究的实现方法是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变 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中心我们将围绕专题 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 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 技术结合起来,摸索出符合时代变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实现“学教并重”1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 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1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1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资源库的建设研究重要观点:%1 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 生新型的学习方式1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并养成以及终身 学习良好习惯1 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都能实行“学教并重”(或“双主体和谐发展”) 的教学1 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学评价和学习的评价创造了全新的环境三、课题研究思路、方法等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在研究方法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理论综合法和 模式研究法,在已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研,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确 定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切入点,制定研究纲要,指导各专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进 程中,要建立上下广泛的联系,争取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总结经验,积 极推广,以加快研究的进度我们将发挥各学校优势,结合各学科课题组自身特点开展研究,为探索信息 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创新策略与方法,我们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 要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辅之理论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个 案研究法等。

四、 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5. 12-2006. 9 ),学习相关理论、课题前期调研, 收集资料、召开研究会议、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相关负责人:丁军、简跃进第二阶段:开题阶段( 2006. 9-2006. 12 ),理论探索、课题申报、立项、 确定课题实验方案,确定课题研究成员相关负责人:廖汉文、丁军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2007. 1-2009. 12 ),课题的具体实施、开展相关课 题研究活动、初步完成(五个一成果)案例集、论文集、相关著作、课件集、 录象课等相关课题成果相关负责人:廖汉文、赵呈领、雷体南、丁军、向红、简大农、李文华、 吴振涛、陆山、叶胜第四阶段:结题阶段( 2010. 1-2010. 7 ),最后完善课题研究报告,完成 可以结题报告相关负责人:廖汉文、丁军、向红、简跃进五、 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本课题负责人丁军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十年, 专项研究工作八年,为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中国教育 学会会员、湖北省计算机学会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小学 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参加或主编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方面的教材、教参有近50本,其中,有三套信息技术教材通过了湖北省中小 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担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项目《剑 桥少儿ICT»教材主编。

本课题研究的多位主要参加者均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其中,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助理教授/博导雷静博士原担任美国雪城大学教学设计开发 与评估系助理教授,是美国World Links组织聘请的技术与评估专家代表,其 本人老家湖北,将不定期回国,参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华中师范大学信息 技术系主任赵呈领教授和湖北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雷体南均为我国、我省教育 技术学著名学者、专家,他们将直接参入、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他主要参加者均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其他 学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其中,方红樱、方勇、熊菲和余行飞等老师近年参加 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比,分别获的一、二等奖,其中,方 勇老师协他本人执教一节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课的《网上购书学问大》 一课还于今年代表中国赴日本参加国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简跃进、 向红等教师也有多篇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和案例在各级刊物、杂志上 发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均能保证直接参入本课题的实际研究工作,承担相应任 务我们从全市1000多所小学中,遴选出17所小学参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教育研究条件、教学实验条件、硬件软件条件、实验对象条件、实验时间条件 等课题研究、实验条件均能得到满足。

我院现正在承担中央电教馆与美国World Links组织合作项目“小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课题项目得到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本 课题项目还得到中央电教馆的大力帮助,通过中央电教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 帮助,该课题项目得到美国高盛基金会和埃森哲基金会的赞助,现已得到项目 资助现金5.44万元和以培训费、差旅费、住宿费等各种形式提供3. 56万元的 资助,两项合计:9万元,因此,自筹经费部分已经得到保障我们将建立课题严格的经费预算和使用决算机制,切实保障课题经费的合 理、足额使用 附页一:课题研究组部分主研人员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作单位廖汉文男1953.12中学高级/ 主任信息技术大专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赵呈领男1956. 10教授/ 系主任教育技术本科学士华中师范大学信息 技术系雷体南男1956. 10教授/ 系主任教育技术研究 生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系雷静女1973. 5助理教授/ 博导教育技术整合培训博士博士美国锡拉丘兹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简大农男1962. 3中学高级/ 科主任教育技术本科学士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简跃进男1958. 3中学高级教育技术本科学士武汉市武昌区珞珈 山小学王治高男1970. 9中学高级 校长英语教育研究 生硕士武汉市常青第一学 校李文华女1967. 11中学高级教育技术本科学士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振涛女1981. 3中学二级教育技术本科学士武汉市教育科学研 究院向红女1965. 6小学高级教育技术大专武汉市江岸区黄陂 路小学熊菲女1973. 3小学高级/ 科研主任语文教学 科研本科武汉实验夕卜国语学 校小学部钱艳玲女1976. 11小学高级/ 科研主任语文教学 科研本科武汉市常青第一小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