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发酵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33077068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微生物发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微生物发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微生物发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微生物发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微生物发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微生物发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微生物发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微生物发酵根据 Ernst &YoungGlobalLimited(EYG)的统计资料显 示,2001年的全球制药产业的市场为3千920亿美元,2002 年则达到4千180亿美元,而将发酵技术运用于医药用途的 市场商机也备受瞩目,估计约可以达到470亿美元(包含生 技药品)。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5%的抗癌药物来自微生物 及植物,而另有25%的抗癌药物源自微生物及植物来源的合 成衍生物,也就是说目前全球使用的抗癌药物中,有50%是 直或间接来自微生物,由此可知微生物发酵产品在全球制药 产业中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默克(Merck)药厂所生产的知名降低胆固醇药品Zocor 便是由微生物发

2、酵产物纯化而来的,Zocor的主要活性成分 Simvatstain就是由一种降胆固醇药物合成而来,而该项成 分便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取得。另外,包括在全球B -lactamase抑制剂市场中销售成绩首屈一指、2000年全球 销售额将近18亿美元的Augment in;知名减肥药Xenical (让 你酷)等的主要活性成份都是以微生物发酵得到的产品。此 外,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技术也被利用来生产胡萝卜里的(胡 萝卜素(-Carotene)、西红柿里含量丰富的Lycopene以及 虾类、螃蟹壳内的虾红素(Astaxanthin)等。由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弹性、不可预期的分子结 构与特殊的活性功能,而这

3、正是组合化学数据库无法取代的 特质,尤其是微生物来源的天然化合物常具有与动物系统相 类似的物质。全球总体发酵产业550亿美金产值广义的发酵是指原料经由细胞(含微生物、动、植物细 胞)转化成产品,透过这个制程所产生的产品,便统称为发 酵产品。早期的发酵技术大都应用在食品领域,后来逐渐应 用到医药品的生产。后来由于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使得发酵技术、发酵产品的应用范围 越来越广泛、多元。随着基因工程技术逐渐成熟,微生物发 酵技术结合基因工程技术,形成一股新的趋势。说起来,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首位发酵学者。早在1857 年,他将酵母与发酵联系了起来。巴斯德最初讲发酵定义为 “

4、无需空气的呼吸。他说“一切发酵过程都是微生物作用 的结果。巴斯德认为,酿酒是发酵,是微生物在起作用; 酒变质也是发酵,是另一类微生物在作祟;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可以用加热处理等方法来杀死有害的微生物,防止酒 变质。同时,也可以把发酵的微生物分离出来,通过人工培 养,根据不同的要求去诱发各种类型的发酵,获得所需的发 酵产品。德国人毕希纳确定了引起发酵的原因在于酵母分泌了 一种他定义为“酿酶的物质,他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化 学奖,其之后的研究则为丹麦嘉士伯的科学家所推动。在获取了足够的关于酵母和发酵的知识后,如今发酵的研究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我国古代的酿酒我国古代对于发酵的最多应用在于酿酒。

5、秦汉以来,由 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水 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 图中的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 现出来了。一人跪着正在捣碎曲块,旁边有一口陶缸应为曲 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 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并把发酵醪拌 匀的操作。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还有一人拿着勺子,大概 是要把酒液装入酒瓶。下面是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 坡之中。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发现后,正在挨揍。酒 的过滤大概是用绢袋,并用手挤干。过滤后的酒放入小口瓶

6、, 进一步陈酿。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 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 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 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 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 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 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 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 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 曲发动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 法;

7、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 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 浸曲法大概是从集(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 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广泛 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 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 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 保证浸曲的效果。在工业上,发酵过程的发生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这种 控制称为培养,即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半连续培养和 连续培养。1. 分批培养分批发酵

8、是最为简单的发酵过程,培养基中接入菌种以 后,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除了空气的通入和排气。整个 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微生物生长分为:迟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死亡 期。在迟滞期,菌体没有分裂只有生长,因为当菌种接种入 一个新的环境,细胞内的核酸、酶等稀释,这时细胞不能分 裂。当细胞内的与细胞分裂相关的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 细胞开始分裂,这时细胞生长很快,比生长速率几近常数。 这个时期称为对数生长期。随着细胞生长,培养液中的营养 物减少,废物积累,导致细胞生长速率下降,进入减速期和 稳定期。最后当细胞死亡速率大于生成速率,进入死亡期。 对于初级代谢产物

9、,在对数生长期初期就开始合成并积累, 而次级代谢产物则在对数生长期后期和稳定期大量合成。分批培养的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机会少,生产过程 和产品质量容易掌握;然而产率低,不适于测定动力学数据。2. 补料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 以克服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在此过程中 只有料液的加入没有料液的取出,所以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体 积比发酵开始时有所增加。在工厂的实际生产中采用这种方 法很多。在这样一种系统中可以维持低的基质浓度,避免快速利 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可以通过补料控制达到最佳的生长和产 物合成条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合理的补料速率,稳定 最佳生产工艺

10、。同时,由于没有物料取出,产物的积累最终 导致比生产速率的下降。由于有物料的加入增加了染菌机 会。3. 半连续培养在补料分批培养的基础上间歇放掉部分发酵液称为半 连续培养。某些品种采取这种方式,如四环素发酵。放掉部 分发酵液,再补入部分料液,使代谢有害物得以稀释有利于 产物合成,提高了总产量。然而这样做也导致代谢产生的前 体物被稀释,提取的总体积增大。4. 连续培养发酵过程中一边补入新鲜料液一边放出等量的发酵液, 使发酵罐内的体积维持恒定。达到稳态后,整个过程中菌的 浓度,产物浓度,限制性基质浓度都是恒定的。在连续培养中控制稀释速率可以使发酵过程最优化。发 酵周期长,可以得到高的产量。然而假如

11、菌种不稳定的话, 长期连续培养会引起菌种退化,降低产量。长时间补料染菌 机会也大大增加。所以这样发酵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并不常 用。至于应用,前面资料已经有提到过了!食品工业中经常应用发酵过程,应用到淀粉,可以使淀 粉分解为较小的片段,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是制造面包的必 须过程;应用到酿酒过程,使糖类分解成酒精同时放出二氧 化碳;应用到制茶工艺,使茶叶中的没食子茶素分解再合成 为茶黄素,使茶叶成为红茶;此外像制作丹贝、腐乳、奶酪、 酸奶等都需要发酵过程。在制药工业上,现代发酵工程借由生物反应器-发酵罐, 来进行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 疗保健药物;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

12、草剂等农用 生产资料等的生产。现在,利用植物细胞之植物发酵,真菌 细胞等发酵生物技术,生产高价之生物性医药产品,例如灵 芝发酵,也成为追捧的热点。化学工业上则用于生产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W 以及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 大。从细胞生长繁殖、代谢的角度而言,利用发酵工程技术 所进行的大规模植物细胞培养,将用于生产一些昂贵的植物 化学品;而动物细胞培养所生产的一些蛋白质和多肽类产品 将作为医用激素及抗癌与抗艾滋病的新药物。发酵原料的更换也将使发酵工程发生重大的变革。2000 年以后,由于木质纤维素原料的大量应用,发酵工程将大规 模生产通用化学品以

13、及能源。这样,发酵工程变得对人类更 为重要。目前还在逐步应用的化工原料前体发酵技术,已使 发酵工程成为生产某些化学品的不可替换的手段,诸如色氨 酸的前体发酵,长链脂肪遂发酵等,将使人类大规模应用色 氨酸和长链二元酸成为可能。发酵工程技术在今后10年内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基因 工程及细胞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将使发酵用菌 种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生物反应器技术及生物分离技术的 相应进步将消除发酵工业放大的某些神秘特征;由于物理微 生物数据库、发酵动力学、发酵传递力学的发展,将使人们 能够清楚地描述与使用微生物的适当环境和有关的生物学 行为,从而能最佳地、理性化地进行工业发酵设计与生产。参考文献主要参考:现代生物技术丛书一微生物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