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33057124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

2、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

3、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

4、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4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

5、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5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

6、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参考答案:4【答案】D(A.“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5【答案】C(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6【答案】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略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画家荣宏君王海珍站在北京2011年岁末的街头,荣宏君自己大概已经想不起初来的心情了。有兴奋,也有茫然吧!和大多数北漂一样,有一个胸怀

7、远大的抱负,有深浅莫测的前程,还有一颗跃跃欲试、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峥嵘之心现在心情渐渐平静安和。步履渐渐放慢,稳定。长期在传统文化、词章翰墨的浸润下,古意隐隐散发。那个从鲁西南偏僻农村走出来的懵懂无措的年轻人,已经在这个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稳稳地走出了一条路那个自十岁起便拿起笔在土墙上胡抹乱涂的小孩,已经将他的梅花画送进了人民大会堂,赠送给了多名国外友人。荣宏君,你现在是名人了呢,这句话,在家乡人的酒桌上常被提起,并成为祝酒的下酒菜,当事人却只是憨憨地笑,诚恳之极。山东鲁人的厚道、耿直,一直未曾有变。这么多年,一个人,无亲无故,无组织无单位,游离在体制外,以笔墨为生。靠一双手、一只笔、一砚墨,单枪

8、匹马,一路走来,也真是不易。现在回望仿佛显得太早。“经历的有些事,到了我七八十岁时再细细咂摸吧!”荣宏君在傍晚的灯光下微笑。他早已学会了不抱怨。外面,寒星泛起,黑夜的幕布拉开,回忆漫溢上来他经历过的苦涩,因有现在的甘味,便也不再都是苦。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很多攀越人生高峰,览人生胜景之人的感慨,也更像是他的人生写照他画梅,一株又一株,傲雪的梅,凌寒的梅,孤倔的梅,画里有他的人生,真实贴切。他的成长是一部曲折的励志剧,是实实在在的真人演绎,无人可以代替。幼年,父丧家贫,高中毕业,北上求学,长子之责,看到家中重负,不得不辍学养家。对外说起,一句轻描淡写带过,自己的生活,却是一日日苦捱过来。在画作没有市

9、场之前,为谋生,他摆过书摊,开过饭馆,但他却学不来生意人的精明。骨子里面是文化人,即便是摆书摊,也要自己喜欢的书才行,没人光顾时,看书,有人来时,还是看书,天生读书人。生意自然是失败。“陈年旧事了,不提也罢。”他摆摆手。想过离京,回家守着几亩薄田,却心有不甘。内心深处对书香的渴望,如波浪在胸中翻涌。再穷,也要读书。拿起儿时练书法的毛笔,朝书香迈去。幼年练习书法的底子与爱好绘画的基因结合起来,铺陈了最初的书画道路。一上手,花鸟虫鱼,都画,后来遇到国画大师关山月,一语点醒梦中人:你的绘画根基很好,每个都想画好,不容易,不如专攻一项。醍醐灌顶,他想起幼时土墙的梅,想起失学时院子里独放的腊梅画梅。他骨

10、子里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梅,中国人眼中的“四君子”之首。梅花有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婉约、凄美,又有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傲雪、凌寒、不畏严冬的奇志。路渐渐清晰起来。现在,荣宏君的梅已经作为国礼走出了国门。2008年10月,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德国时,他的大幅作品梅在德国总统府当着数百名中德青年代表的面,被赠送给德国总统默克尔。默克尔与梅花两看相悦的微笑瞬间被镜头捕捉。回国后,有友人替他惋惜:荣宏君,怎么没与默克尔合一张影呢?机会难得啊!他只是眉眼舒展地笑。“尽管我不是体制内的人,但是因为找到了青联这个组织,也算是享受到了组织的关怀,能让我的画作走出国门。”荣宏君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未有言及的是,文

11、化人无体制、无单位的苦。比如,办护照,办签证,他要回山东老家,到处去开证明这是显性的。隐藏在这背后的,是无保障的以后,以及有些只对体制内人开放的机会还好,他心胸豁达:“如果曹雪芹在体制内,他也写不出传世巨著红楼梦。”有自嘲,更是激励。“无体制藩篱的一个好处是艺术创造更自由。”没有体制的保险箱,那就自己去建造,内心有紧迫感,更能诱发创造力。“愈来愈觉得,绘画是小技,修为才是大道。”荣宏君感慨,研读史书是修为,做人是修为,胸怀是修为,而这一切,都会反馈到绘画中,绘画是内心的展现,胸中沟壑,气韵流动,一切都在画中。7.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荣宏君“心情渐渐平静,

12、安和”的原因是,现在他的画作有了市场,已经摆脱了幼年家贫、生意失败的困顿处境。B. 荣宏君下定决心画梅的原因,除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指导外,还有“他想起幼时土墙的梅,想起失学时院子里独放的腊梅”。C. 画线句子是荣宏君的原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荣宏君既在体制之外,亦在体制之中,并从体制中获得了好处。D. “绘画是小技,修为才是大道”,一切的修为,都会反馈到绘画中。画家之画能反映出画家的人品胸怀、学识修养。8. “梅花香自苦寒来”,荣宏君经历的“苦寒”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并说明。9. 请概括荣宏君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参考答案:3.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

13、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龙是虚构的吗?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里的第445号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三组用蚌壳材料拼接、镶嵌起来的动物图案。第一组图案中有龙和虎,第二组图案中有龙、虎、鹿和蜘蛛,第三组图案中竟然出现了人骑龙的奇特场面。 三组图案出现的年代距今大约6400年左右。这三组与龙有图案至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在那个时期,龙是与虎、鹿、蜘蛛为伍的,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 最早关于龙的比较详细的论述出现在距今2300多年的管子水地篇里面。文中对龙的习性特点作了详细介绍,说龙诞生在水里,体表能变化出五种色彩,它能大能小,上能腾云驾雾,下能潜入深渊。最早的

14、、也最具考据色彩的关于龙的论述出现在距今约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里面。该书在讲解“龙”的时候说,龙是有鳞动物之王,春天来临的时候飞到天上,秋天来临的时候就潜入深渊。据宋书符瑞志记载,公元233年,就是魏明帝青龙元年正月,青龙出现在一个叫摩陂井的上空。魏明帝得到消息后立即带领朝中全体大臣前往观赏,并下令让擅长绘画的工匠到现场临摹,但让人遗憾的是青龙没有现身多久就不见了。据唐年补录记载,公元873年的一天,有青龙突然坠落在桐城县境内,这条青龙身上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6米多。由此可见,龙似乎并不是古人虚构的动物,而是古已有之的真实动物。近百年来,关于龙的目击报道不时见诸

15、报端。在有关报道中,龙要么“在渊”,要么“在天”。“天池水怪”就是关于龙在“渊”的一个典型。有学者对有关长山“天池水怪”的目击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天池水怪”频频出现,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次。对于“天池水怪”面目,目击者说它头呈方形,头顶有角,嘴旁有须。近时期关于龙“在天”的报道比较多。2000年12月12日17时,庄河市北部山区的天空突然黑龙现身,有10多人到了“龙颜”,时间长达20分钟。据目击者王长国说,当日17时,他在厂门口发现在天空的西北部有一条长约300米、形状像蛇一样的长龙。如果目击者不是在有意编造事实,那就有力而生动地说明:龙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在日本大阪市的瑞龙寺里,就收藏有一个“龙”的标本。相传大约370多年前,这个标本是一名日本商人从中国的一个农民手里买到的。这个龙标本身长1米左右,头上有角,嘴边有须,眼形巨大,后脚比前脚短小,背脊像蛇,全身附有鳞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对这样一种奇特现象感到迷惑:为什么现实生物圈里一直难觅龙的踪迹,而中华文化里的龙却活灵活现?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一些假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假说是“龙图腾说”。“龙图腾说”认为,龙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蟒蛇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他们用许多不同动物图像把蟒蛇美化起来后而塑造出来的一种生物图像,命名为龙,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