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2942131 上传时间:2021-12-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说课相关知识】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 三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 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 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 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 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 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 展。2、教

2、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 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1 让学生体验“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目标: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 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二、说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 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

3、。在以 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三、说教学法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 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 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 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一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 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 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 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 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

4、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 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 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四、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1、准备两个的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 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创设这样的问题情

5、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 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1) 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1、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3、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2) 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1、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2、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 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3、通过不断的探

6、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 浮力越小。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 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 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 前推进了一步。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 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 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 “润物细 无声”的教学效果。(三)扩展探究活动

7、,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祛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 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 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板书设计: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相同体积时:盐水重浮力大清水轻浮力小相同体积 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 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

8、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五、说教学评价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 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 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 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 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 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得 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 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

9、自我、 欣赏别人。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 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说课的目的与作用一、说课的目的与作用说课是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主要因素,把备课、上课等主要过程从教学理论角度, 进行阐述,安排教学内容与程序,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由于说课中不单 要说出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更要从理论角度说出教师为什 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所以,说课不仅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 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业

10、务素质和教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 还能增大教研容量,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目前,说课在各层次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评比中, 已作为一项主要手段被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二、物理说课的内容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想和所写的内容,按其内在结构,可分为如下 8个步骤.第一、开场白以最简的语言,开门见山地点入课题.第二、教材简介教材简介包括:1. 编者的意图;2. 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3. 所教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4. 教材的特点.第三、理出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按教学大纲理出教学的目的要求及依据,其中包括:1. 各知识点要求;2. 能力培养目标;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第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教材形成

11、特点、结构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 基础、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及依据。第五、优化出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条件优化出教学 方法;教学手段及依据.第六、教学程序安排1. 导入新课的方式;2. 新课教学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做法;3. 巩固新课教学的措施;4. 布置作业;5. 各环节时间的安排.第七、板书板图设计第八、说课综述三、说课的基本要求1. 充满激情,亲切自然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 说好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2.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

12、.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太详细,要重 点说出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 的途径.3. 紧凑连贯,简练准确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教师同行.语言表达要十分简练干脆,不 要像上课那样拘谨,要有声有色,要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 然.4. 表现专长,突出特色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殊理解、安排,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 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四、物理说课一例课题简谐运动(-)开场白(略)(二)简谐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 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

13、后而编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 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 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 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 第一次研究变力作用下产生变加速度的运动,这有助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对变速运 动的深入理解;特点之二是,没有使用简练概括的数学语言,而是用定性的文字语言来叙述 和分析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特点之三是,又一次引入了新的物理模型弹簧振子,再次对 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熏陶,(三)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机械振动,理解了简

14、谐运动也就了解了机械振动的 基本特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机械振动、特别是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 规律,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简谐运动的特点,学会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如同人们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那样,先从简单的、基本的简谐运动入手,掌握其本质特征,再进一步 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机械振动(四)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复杂的机械振动的要 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简谐运动的规律、振动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一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振动规律。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习惯于分析恒力作用下物体的单程

15、运动,对 振动过程的分析,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变力作用下来回运动的振动过程的多量 分析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演示和讲解,把突 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应用过程,当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五)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在从直观-因果一概括认识转化,他们的思维也正在 从形象向抽象转移,所以教学中通过演示使学生观察到振动的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 理想模型,指导学生讨论振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归纳出产生振动的原因,使学生全面 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 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 容中,要研究的物理量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 学任务。(六)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 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生活、生产、实验中的事例 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这种运动形式的重要性及现实 意义.例如可以稍详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