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俄末期斯托雷平改革述评作者:俞杨阳 指导教师:查泉(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2008级安徽安庆246011)[摘要]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内忧外患贵族官僚斯托雷平试图对俄国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以改变俄 国落后、贫困的面貌和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但改革遭到庞大的保守政治势力激烈反对和极力阻碍,最终 失败但对于破坏村社制度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改革思想遗产不仅给俄罗斯留下 深刻的教训及正面价值,也给正处于改革开放之中的中国带来一些积极地启示[关键词]帝俄;斯托雷平:改革The narrations and the comments of stolypin s reform in theend of the reign of Tsarist RussiaAuthor: Yu yangyang Director:Zha quan(Grade 2008.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 China. 246011)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Russia has been trapped in danger of invasion and internal conflicts.mean while, stolypin,a noble bureaucrats, tries his best to do a thorough reform in order to change the bad situation in Russia,which includes the poverty,the outdated system,and the weak.however,the reform is fiercely opposed by a huge numbers of conservative parties and oppositive political power.on the other hand,the re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captalism of Russia.whats more,the thought upon the reform as a heritage leaves us not only lessons and positive value,also precious enlightment that may bring us more active experience during Chinese open time.Key Words: Tsarist Russia ; stolypin; the reform彼得•阿尔卡季也维奇・斯托雷平(1862—1911)出身于世袭贵族家庭,1902年被 任命为格罗德诺省省长,1903年调萨拉托夫省任省长。
1906年4月,他被任命为内政大 臣,同年7月又担任大臣会议主席,成了沙皇俄国的政府首脑同时开启了他在俄国历史 上著名的斯托雷平改革20世纪初发生的斯托雷平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 改革” 这次改革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俄国的一种自我调节,通过这次改革扩大了沙皇政权的阶级基础,把旧的专制制度改造为资产阶级的君主制度俄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 的发展但随着斯托雷平的被刺身亡,也标志着斯托雷平改革的失败一、斯托雷平改革背景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并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作者简介:俞杨阳,(1988—),男,安徽淮南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历史学 特别宣言1861年改革使“资本主义代替了农奴制度”环曲,力图把俄国拖上资木主义发 展的道路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包含着尖锐的矛盾,农奴制和等级关系的残余与渐成长的阶级 关系同时并存;宗法制的农民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与资木主义关系或市场关系同时并存; 贵族在国家机关中的支配作用以及大土地所有者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包括国家杜马中的 数量优势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的立宪要求并存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农民 土地问题以及政治领域贵族独掌权力问题。
抄"农民构成了俄国人口的大部分,“据1897年统计,农民至少占人口的3/4由1861年 的7300多万增加到1917年的1. 7亿⑷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大变革”最主 要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特别是自从农奴获得自由,农民摆脱了国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 些奴役之后但是变革后农民的状况仍然是俄国的一个最大和最严重的问题据俄1907 年中央统计委员会发表的《1905年度地产统计》在欧俄28000个地主拥有大约6200万俄亩 的土地,每个地主平均占地达到2227俄亩,其中的699个大地主平均占地高达3万俄亩 而一般农民平均每户仅7俄亩左右,有的农户只有1俄亩的土地,还要养家糊口”自1861 年改革以后,肥沃土地作为份地几乎全被地主占有,农民的土地一般都较差农民为了生 存只得向地主租种土地,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当时的地租一般都要占到收成的一半以 上十九世纪末每租种一亩土地要支出45至46个卢布,而每亩土地的平均收入不过45.5 个卢布再加农民缺少耕畜、农具,施肥情况也是每况愈下,农民耕种的土地迅速贫瘠, 以前没有发生过歉收的富庶省份,到19世纪末也经常出现歉收的年景尽管当时俄国的食 总产仍占世界前列,但是单产量却远远落在其它国家后面。
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农 业机械化程度的低下、农村资木主义经营的薄弱、国内市场的狭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依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俄国的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5/6,因而农村的土 地问题是当时俄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他们纷纷提出各自 的土地纲领,以求取得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支持瓯在政治领域,沙皇政府不能适应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动所提出的变革政治的要 求随着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同沙皇政权的矛盾也逐渐发展沙 皇政府的高压加快了自由主义的激进化1899年成立了俄国第一个自由主义政治组织一“聚 谈”,1903年11月,“地方自治和立宪主义者同盟”成立,其目标是促使沙皇实行宪制 1904年“解放同盟”的诞生把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冲突推向高潮作为自由主义激进一 翼的政治组织,其要求已不是仅仅要求沙皇一个宪法,而是要求推翻现存制度,实现普选权, 由自由立宪会议来制定俄国宪法因此,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的活跃,必然要求滞后的 政治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186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已经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朽和无能1900—1903年俄国 爆发经济危机,国社会矛盾迅速尖锐,沙皇专制制度仍企图利用场战争解决危机,1904年 庞大的俄罗斯帝国被日本打败,进一步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
日俄战争的失败,彻彻底底 地刺痛了俄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的自尊心俄国的有识之士试图改革以扭转 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MP103o但严重 的社会危机终于酿成了 1905年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人罢工、农民运动、士兵起义, 革命浪潮迅猛发展.据统计:“工人运动的参加者从1904年的25000人激增至1905年的 280力多人,有记载的农民斗争次数从1904年的91次猛到1905的3228次” [5]革命的 浪潮使一部分贵族地主不得不思考对策沙皇迫于形势而被迫进行改革二、斯托雷平改革内容(-)土地改革斯托雷平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也是土地改革农村的土地问题一直是俄国最重要的社 会问题,1905年革命清楚地表明,不解决这个问题俄国就不会有安宁的日了不打破村社 的状态,也就不可能从根木上解决俄国的土地问题所以斯托雷平上台伊始就进彳丁了一场具 有重要意义的土地改革1906年11月22日(俄历11月9日)政府颁布了《关于农民土地 所有制和土地使用的现行法令若干规定的补充》的命令,解散村社的工作全面铺开从此开 始了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1、“11月9日法令”的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规定:“按照村社规定占有土地的每个农户 主在任何时候都有权要求将这块土地中应该归他的那部分固定为自己的私产” B]o这个法令 还规定•“假如份地超过了村社规定的份额,农户主可以按照1861年改革时规定的售价赎买 这多余部分的土地,农户主不但有权支配土地,而且还有权支配退出村社的庄园的全部财产, 农民退出村社必须取得村社的同意,如果村社重新划分土地,份地的主人有权要求村社尽可 能分给他在一个地方的土地,以代替分散的插花地等” B]P346=2、把一部分皇室领地和国有领地低价卖给农民,废除某些限制农民权利的法令。
斯托雷 平土地改革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村社土地私有化和土地整理同时进行俄国村社的土地如同今 日中国农村的集体土地一样,每户农民的份地是由分散多处的小块土地(即条田)构成这 是一种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据改革法令,村社农民取得份地私有权后,必须把条田整 理到一块,形成小有规模的农民农场3、 1910年的法律中增加了对收购份地变为完全私有的财产作了数量上的限制,根据各 地区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的规定例如:规定在俄罗斯中部地区一个人收购不得超过6块指 定的份地,在西南部限制为3块,在比萨拉比亚则限制为1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新的大土地所有者的出现,保证土地小私有者数量的增长4、 沙皇政府还在1906年法令的基础上于1911年6月11日政府又公布了土地规划条例 条例中规定:份地不论是否预先确定为私产,凡是实行土地规划的地方,即被宣布自动变为 私产为了让农民能够获得土地,沙皇政府还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如通过农民土地银行向 购买土地者发放贷款,农民土地银行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出售土地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 村社的份地变成为农户的私产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而是为了保障它并扩大土 地私有者的队伍。
正如维特在回忆录里写的那样,斯托雷平的想法就是“为了保障地主,即 保障私有土地者为了增加私有土地者的人数就得让许多农民变成私有土地者,这样的人应 该不止上万个、上十万个,甚至上百万个这样一来,农民就得同各个阶层的土地私有者作 斗争,这些阶层包括贵族、资产阶级、私有农民所以对农民来说斗争就要艰巨得多” [5]o 斯托雷平在写给尼古拉二世的报告中也概括了自己的这个目的,他写道:“当前政府的全部 政府旨在于建立小私有制 小私有者是赖以稳定秩序的细胞顺实际上,在村社破 坏、村社土地转变为私产的过程中,只有富民才获得了土地,而大量贫苦农民不仅没有达到 获取土地的要求,相反遭到了剥夺许多地方一些贫苦农民虽也曾获得过一块成为“神圣的 私有财产”的土地,但是在缺乏一切的情况下要在这么一小块土地上经营农业养家胡口显然 是不可能的,到头来只有把它们廉价的出售,使自己最终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而他们出 售的土地往往就被同村的富有农民买进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富裕农民有可能购买 份地从而更加富裕,也使贫苦农民有可能出卖份地,因而从贫农变成穷光蛋” mP822o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村社这种宗法制共同体开始瓦解,农民分化 加剧,宗法自然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
俄国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农业 产量尤其是农产品商品率也迅速提高此外,村社的破坏意味着俄国传统文化基础受到动摇, 俄国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变化使他们身上的宗法色彩I I益淡薄,旧的信仰逐渐丧失,新的观 念开始形成但土地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村社份地占有制都未能彻 底消除在前三届杜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