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12级科硕四班自然辨证法期末论文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 号:2012111027姓 名:黄文捷专 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院 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摘要】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 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 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 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人与 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 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关键词】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正文1.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1人类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界的对立物人和 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和 自然的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成为 自然界演化发展中的新因素1.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3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 受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由前辈所创造 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行活动的,但是,人 又具有自由、自觉、能动创造的本性,能够在认识外部必然性和由自 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动规律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 进行创造性活动,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 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1. 实践造成主客体分化2. 实践促使客体主体化3. 实践促使主体客体化4. 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人工自然的产生与发展2. 1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1. 天然自然天然自然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 部分自然尚未认识:I尚未观测到的总星系以外和粒子以下的II 宏观世界中未被认识的事物、过程及规律观测所及:从总星系到基 本粒子,是已认识或开始认识的天然自然这部分天然自然随人类信 息手段的逐步完善而逐步拓展,其拓展过程由自然科学史表征2. 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指在人类实践中被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I受人类实践 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生态环境);II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 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工业产品等),这是人工自然的主体2.2人工自然的扩展和自然界的平衡1. 人工自然的扩展:首先,人工自然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影响的 程度越来越大其次,人工自然物的种类也越来越繁杂,功能越来越 完善结果导致了 “科技万能论”2. 自然界的平衡这种平衡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使各种干扰和由 此引起的微小涨落保持在有限范围内,而不至于打破平衡但如果由 于某种原因造成的涨落被放大到使系统失衡的临界点上,那么系统的 平衡就会受到破坏,使系统进入新的演化历程。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就是一种引起和放大涨落的因素人工自然的不断扩展必然改变生态 系统原来的平衡状态,这种改变对自然界本身是中性的,但从人的利 益角度来看,既可能有利于人,也可能有害于人,或是利害交织所 谓“有害”是指当自然界的平衡发生改变时,又会反过来制约人工自 然的扩展,进而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出现了自然界与人之间关系的 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与人类改造自然的初衷相违背,因此,人类应消 除这种不协调,使自己与自然界保持协调发展3.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 难题,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环境破 化严重、资源短缺等问题,必须反思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思考未来 发展的可持续性问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 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上人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 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 提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 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3.1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随人工自然的迅速扩展,一方面,人从自然中获得巨大利益,推 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有专家认 为:当前世界存在着“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的基本问题”, 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 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带有普遍性,又被称为“全球问题”3. 2. 1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从主观来看:对于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只看到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能征服和改造自然,忽视了人也是自然中 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须服从自然规律过分强调了人的能 动性,对受动性认识不足,而实际上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是 以对受动性认识为约束条件的,如果不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基础,能 动性的发挥必带盲目性,且最终必摆脱不了受动性的制约过去人们 只追求有利的一面,忽视了有害的一面,只注重自己活动所带来的局 部利益、眼前利益,忽略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客观方面看:造 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在于科技发展水平有限,社会需求与当 时自然界的承受力不平衡,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等当科学发展还不足 以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认识自然界内部的复杂联系时,人 类也就难以预见自己行为第一步、第二步的后果,这是产生盲目性的 根本原因。
认识有限、改造手段有限,使得人们在物质追求上受主观 意志支配,从而造成不协调,当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在这一关系 中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3.2.2.重建自然平衡的可能性从客体方面看:自然界的平衡是动态的,这样人就有可能创造条 件促使自然平衡向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追求新的、更高级 的有序化的过程从主体方来看:危机的出现并不是说能动性已不能再发挥了,而 只是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如果能合理发挥能动性, 控制大自然对人的报复,扩大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范围还是可能的 在危机面前消极悲观不可取,以牺牲人的发展来换取自然界平衡的观 点也不符合人的本性在人类发展的同时保持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可能的3. 3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1. 更新人类不合理的传统观念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是宇宙的主 人,新观念应把人看作宇宙的一部分;传统发展观只把经济发展作为 唯一尺度,新的发展观以保证人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又重视自然与人 的协同进化,把自然环境和资源也计入生产成本2. 发展新科技,提高人的认识、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认识自 然规律靠科技,寻求新的平衡靠科技3. 推动社会进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合理组织实施人类的实 践活动人与自然不和谐根源在于人与人不和谐,即社会关系不协调。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 时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 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大决心、大力气,以改变当前中国尖锐 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以浪费资 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 学与技术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2]参考文献:[1] 黄选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 测.2000, 13(1) : 52-54.[2]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