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型发展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摘要:本文以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 为研究对象,立足汶川震后和西部偏远山区乡村聚落转型发 展的背景,对比分析台湾援建项目与传统聚落现型的规划选 址与方案设计,提出了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 援建适宜性对策与方案关键词:陕甘南灾区偏远山区外部援建转型发展适宜性 对策1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背景汶川地震发生两日后,宣布台湾将向大陆灾区 提供20亿元台币的援助,并成立“台湾行动联盟”,由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统筹协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协作,进行农房援 助重建项目,即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项目(下 称台湾援建项目)o农房援建分布于陕西宁强县、略阳县,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文县和舟曲县两省六县区由于 台湾和陕甘南地区的地理气候有一定的相仿性,该项目采用 在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中大量实践的LGS结构住宅体 系,费资7000万人民币援建800多户农房每户大约90 平方米,每户建造费用约7 ~ 8万元,设计寿命为50年中国乡村聚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快速的转型与广大东 部农村较为成熟的乡村聚落发展相比,今天西部乡村聚落的 转型发展相对迟滞,但原型与转型的对比更强烈、也更具有 研究价值。
台湾援建项目是陕甘南地区地震受灾后普遍重建 背景下的产物,是外部援建在西部贫穷落后山区大范围应用 LGS的第一次实践先进援建理念、院校专业设计、LGS 结构、工厂化建造等众多“现代性”标签是此次台湾援建项目 的鲜明特点2台湾援建项目方案设计与评价反思2.1台湾援建项目规划选址援建点的选址按选址位置分类有三种:拆旧建新(村内 重建x发展重建(村边重建)和整村迁建(村外重建L拆旧建新型因原有每户宅基大小、模式不一,需要大量 的协调工作,外部援建由外及内从上到下的远程协调鞭长莫 及,援建水土不服发展重建是在村落发展用地上新辟宅基 地进行修建,发展重建型援建点面临宅基选择受限和援建户 数规模较小等问题,降低了 LGS援建模式的优势大部分 援建点选择整村迁建,即村外整体重建的选址模式,一方面 是因为原有村落整村受灾的格局,另一方面交通不便、位置 偏远的局限决定的,整村迁建方便外部援建的实施2.2台湾援建项目建筑方案设计此次台湾援建农房项目按照建筑主体的平面形式分为店 屋型和合院型两种店屋型分布在宁强县长沙坝村、康县阳 坝镇和武都区清水坪村,建筑选址在所在县区重要景区内或 必经之路路边,每一户农宅面宽5米,几户并联这沿着道路 分布。
屋前有一个前廊作为入口空间,前廊联通方便人流来 往,厅堂可以作为店面,针对旅游者进行一些特产和纪念品 的商品销售合院型分布在均为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点,设 计考虑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建筑正房为一明两暗, 各家屋前或屋后预留一个院落2.3台湾援建项目评价反思台湾援建项目经理了援建点选取、设计方案确定、建设 实施和验收入住几个阶段项目的进展远非预期的一帆风 顺,中途遇到了诸多问题,项目一度停滞甚至放弃问题主 要表现在:1. 外部援建材料、人员进入施工成本高LGS主体援建的援建模式,面对位于西部偏远山区的现 实背景,建筑材料和建造人员大量需要外部输入,来自上海 和北京的LGS施工厂家每次进入施工现场都需要花费很高 的交通物流和人力时间成本项目方案与当地村民磨合产生 设计变更、严格的审图与监理程序导致施工反复,项目稍遇 阻滞,外部援建高成本的问题就会凸显2. 外部援建与本土力量缺乏衔接互动项目的建造流程为:建筑主体由施工方负责,场地和基 础设施由当地政府负责,屋面铺瓦、室内地面铺设和后院建 设由村民自理各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对于每个阶段需要 规避的建设问题和达到的建造目标的整体理解,衔接之间存 在问题不能形成合力,导致"1+1+1 < 3"的援建结果。
援建房 型在验收入住之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多由此产生3. LGS外部援建模式与乡村传统建设模式相比过于超前 传统的穿斗木构造结构是适应当地工匠技术的产物,工 匠根据经验进行木材的切割钏接等,并在建造的过程中方便 的进行细节的修正LGS的结构形式需要严谨的结构计算与 切割组装,严谨的援建模式与传统灵活建设模式不相适应, 当地工匠很难融入援建房屋的建造之中全新的结构形式,加之缺乏参与沟通,当地村民对于LGS 的房屋仍处于不了解不理解的状态根据调研走访,村民普 遍反映援建房型难以根据生活发展进行有机的加建改建,甚 至连基本的修葺修复都变成了问题3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3.1本土力量现代化与外部援建本土化是外部援建适应 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主要辩证法陕甘南传统聚落转型发展的研究表明,快速社会经济发 展背景导致农村迥异于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生活状况 家庭人口数的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对聚落环境提出 了新的要求,传统技术和传统材料在构建新形势下的乡村聚 落环境已经力不从心;而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深入,尤其 是外部援建新结构形式和新材料的直接介入,使得传统乡村 聚落的转型发展直面现代的诱惑与冲击。
普遍的震损格局,本土力量应对普遍受灾格局乏力,外 部结构与材料的介入是必要的对比当地乡土建筑的原型, LGS结构对于偏远山区乡村的灾后援建在当下显得过于超 前台湾援建项目的实践表明,不能本土化的外部援建结构 与材料在乡村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行进艰难,能否植根于本土 的材料与技术更是前途渺茫外部援建进入乡村聚落的重建中,必须注重以本土力量 为主外部援建为辅的定位,通过外部材料技术的介入,达成 本土力量的现代化与外部援建的本土化3.2整合与重构是外部援建进行乡村聚落转型发展方案 设计的主要方法论陕甘南建筑结构形式为利用本土材料发展成熟的穿斗式 木骨架夯土墙结构,建筑构造中厚外墙、深出檐、冷摊瓦、 通透阁楼等构造特点,体现出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适应 性,也形成了别具魅力的当地建筑性格陕甘南两地的传统 乡土建筑是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相适应的,在 建筑选址、空间营造、建筑构造等方面都有诸多可供我们借 鉴的方面台湾援建项目中着眼农户未来生产生活的户型设 计,空间紧凑布局合理,形成方便生活、适宜交流村落环境, 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传统乡村聚落的原型与现型存在着诸多的合理与不合 理,外部援建的实践也取得了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分别对位 本土力量与外部力量之间适应转型发展背景下各自的优劣。
规避缺陷与教训,发扬优势与经验,整合本土力量与外部援 建各自的优势,重构乡村聚落的转型,将会是外部援建介入 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主要方法论3.3着眼转型、适应地理气候和受灾减灾格局是援建点规 划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原有聚落交通较为不便、普遍严重受灾的受灾格局、适 应整个援建点未来的经济生活发展趋势和规避地震灾后地 址灾害等问题、顺应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并可以统筹 安排基础服务设施、村内公建和村落绿化基于未来发展的 偏远山区村落的整村迁建选址对策是必要的当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援建点线性布 局、顺应等高线的布局模式,既传承体现当地传统聚落形散 而神不散的聚落格局,也顺应当下现代生活要求整合与集聚 的社会生活特性,体现布局的灵活性与空间的多样性湿润 多雨、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要求援建点需要着重考虑基地的 排水与通风,需要考虑一定的高差与适应当地主导风向的聚 落形态布局对策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规划选址有利于 形成当地特色聚落空间,有利于聚落点的防灾减灾4结论外部援建面对转型发展是台湾援建项目的最大特点,对 比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陕甘南地区聚落转型发展的重要手 段和视角对比当地乡土建筑的原型,LGS结构对于偏远山 区乡村的灾后援建在当下显得过于超前,外部援建进入乡村 聚落的重建中,必须注重以本土力量为主外部援建为辅的定 位,通过外部材料技术的介入,达成本土力量的现代化与外 部援建的本土化。
以此为考量背景,提出了基于转型发展的 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规划选址和建筑设计对策 文章对比传统与现代、原型与转型,提出了对策策略指导下 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求厘清并解答外部援建背景下传统聚落 转型面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