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高校95后大学生入党状况新特征的实证分析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67KB
约7页
文档ID:232500603
基于高校95后大学生入党状况新特征的实证分析_第1页
1/7

基于高校95后大学生入党状况新特征的实证分析摘要 当前“95后”大学生表现出与“80后” “90后”不同的思想模式和 性格特点95后”进入高校后成为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的有生力量,其组织 观念和人生追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研究基于全国157所高校的实证数据, 得出了 “95后”大学生入党状况的6个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95后” 入党教育的一些新思考[关键词]“95后”大学牛;入党状况;入党教育当前,“95后”大学生己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对“95后” 大学生寄予厚望:“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 可信、可为的一代 [1]当前,“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主要 对象,各高校将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战略工程来抓,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同时, 部分“95后”大学生也出现了入党动力不足、入党动机功利化等现象2017年 1月至6月,受共青团中央委托,笔者带领研究团队,通过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 以及定向推送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193份此 外,课题组还采取深度访谈(以下简称“深访”)、焦点组座谈等社会学研究方 法,深度访谈123人,召开座谈会44场,对“95后”大学生的入党状况形成了 如下一些认识和判断。

一、“95后”大学生入党状况的新特征“95后”大学生表现出与“80后” “90后”不同的思想模式和性格特点: 他们拥有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层面的个体意识和个人利益主张逐渐凸 显,这深刻形塑了 “95后”的组织观念和人生追求,导致其入党状况呈现出新 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入党竞争加剧与入党动力降低“矛盾式共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提出“控制总量、 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16字方针,控制总量是重点,优化结构是 关键,提高质量是核心,发挥作用是目的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注重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入党竞争此次调查显示,在受访的“95后”大学生中, 仅有5.0%为党员及中共预备党员,而入党积极分子占比也仅为15. 1%,绝大 部分(72. 6%)的政治身份为共青团员可见,在全而从严治党的要求下,高校 入党学生数量受到严格控制与此同时,“95后”大学生的入党动力也显现出 一些变化此次调查显示,在大一年级的学生中,有58. 2%提交过入党申请书, 41.8%没有提交入党申请书在没有提交入党申请书的调研对彖中,有意愿将来 提交入党中请书的占44%,比例没有过半。

比对调研高校往届学生入党的人数和 比例可以发现,“95后”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在“不入党原因”中 [2],入党程序烦琐为首要原因(0.7),入党竞争激烈为次要原因(0.6),还 有认为基层党组织活动过多,需要有效投入太多精力(0.4)等可见,激烈的 名额竞争在提升党员质量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入党动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逆向斥 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途径增多,逆向斥力 可能使“95后”大学生寻求替代性自我实现途径的趋向增加,从而导致在提升 党员质量与增强吸引力两者之间产生对冲,如何保证在提升党员质量的同时增强 对“95后”的吸引力,是未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二)入党门槛提升与党员光环消散“共牛性并发”此次调查显示,83. 2%的受访者认为“近两年学校的入党程序比以前更复杂、 要求更严格了”与此同时,由于趣缘、学缘等圈层上的相似性所引发的共鸣和 形成的“新身份认同”,能够让个体获得传统身份无法获得的“舒适感”和“从 容感”,因此得到了更多“95后”大学牛的青睐,党员的身份不再是区别彼此 的核心标准此次调查显示,当作为群体中唯一不是党员的个体和其他党员同学 相处时是否会感到有所差异,45.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党 员不是区分人与人的标准”,占比最高。

同时,对于“党员身份荣誉感降低,只 是众多身份中的一种”的观点,56.1%的受访者表示认同可以看出,党员不是 “95后”大学牛区隔身份的主要标识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入党门槛的提升, 青年大学生中党员数量降低,与此同时对于党员身份的认知也逐渐平淡青年大 学生是党组织最需要的人才,而大学生对入党的积极性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对大 学生入党动机的培养三) 高中宣导缺失与大学党团工作“断崖式割裂”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高考竞争,加之《细则》出 台后,很多高中从“严把入党质量关”的角度,不允许学生提前入党,导致高中 阶段忽略了对中学生的入党教育此次调查显示,在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了解程 度上,大一学牛中仅有8. 8%非常了解,24.9%比较了解,27. 3%一般了解,34. 2% 了解一点,4. 8%完全不了解在对党的执政的关注度上,大一学牛中仅有6.1% 非常关注,28. 1%比较关注,42.0%—般关注,21.0%不太关注,2. 8%完全不关注 可见高中阶段对于党的理念与政策的教育存在缺失不到位的问题此外,在对党 的政策了解途径上,只有19. 6%的受访者是通过党团组织了解到的,通过课堂了 解到的仅占16. 3%,而排名前3位的途径分别是电视(59.0%)、网络(58. 2%) 和(41.1%) o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和“95后”大学 生的现实需求和生活特征,现有教育体制中高中生群体缺少对党组织架构、运行 方式、宗旨性质等方而的有效认知与现实体验。

进入大学后,一旦面对党团组织 的各类活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不了解、不关心、不积极的“三不”状 态可见,在高中与大学中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认知鸿沟”,高中宣导缺失与 大学党团工作之间的真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95后”大学牛对党的认知存在 盲区四) 思想政治教育固化与价值追求分化“内生性冲突”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此次调 查显示,有13.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满意,37. 8%认为比较满意,41.9%认为一般,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合计6. 5%虽然受访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满意度 较高,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在被问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 要问题”时,排名前3位的选项分别是:灌输型教学模式严重,学生参与度低(51.5%);教师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学生兴趣(37.3%);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不 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引导(32. 4%) o在被问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 最应加强的方面”时,排名前3位的选项分别是:加入关于当今世界新发展、新 变化的内容(57.6%);针对国内外社会热点进行回应(4& 9%);打破教材章节, 讲授联系实际的专题(47. 6%)。

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加注重参与感、互 动感,结合当代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同时,个体意识的崛起导致价值观 的多元化,相较于“高大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95后”大学生更推 崇“小而美”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此次调查显示,74. 8%的受访者认同“小 而美”,52. 3%的受访者认为“小而美”应归属于价值观念恰恰是对“大”与“强”的切割与隔离,唯其“小”,才能成就其“美”在这种价值观多元分化 的大背景下,传统价值观中有高度共识的一些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什么是英 雄?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伟大?什么是理想?类似问题在“95后”中都有不同 于传统的认知而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恰恰是价值观顶端意识形态的根基,对这 些基本概念的解构和建构,势必会对意识形态的塑造源产牛重大影响个体价值 观的“分”与肩负意识形态输出功能、要求“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突与 碰撞如何凝聚“95后”的社会共识,找寻青年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真正做 到思想上入党,形势极为严峻五)就业渠道多元与功利主义抬头“融合式发酵”此次调查发现,在毕业择业的方向上[2],保研或考研是“95后”大学生的 第一选择(0.8);出国留学(0.6)、考公务员和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0.5) 等选择比重也较大。

总体来看,本科毕业继续深造依然是主流,同时就业方向也 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分布特点在深访中了解到,用人单位经常将“党员身份”作 为评价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其至在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的招聘中,也将 “党员身份”作为筛选人才的条件,这势必形成学生想方设法在毕业前拿到“党 员资格”的心理驱动,也使得“党员身份”成为增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实用工具 此次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周围同学选择入党的原因”时[2],受访者将有利于 个人发展作为第一选项(0.7),将有利于未来就业作为第二选项(0.6) o可见,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周围同学入党的原因是出于个人发展和未来就业,而非发自内 心认同党的理念就业压力的增大孕育了 “95后”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倾向,出 现了一些以功利性标尺衡量行为成本和收益的做法此次调查显示,58. 7%的受 访者认同“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每一步路都要做出迅速见效、收益较高的选择” 的观点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在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党员身份无形中成为就 业市场的重要舷码,入党与否已经成为反映学牛综合素质的肓观指标而用人单 位对党员身份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化趋势现实 困境往往是激发思想和情绪波动的导火索,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95后” 大学生入党的功利化动机值得引起重视。

六)形象认同深化与现实表现弱化“张力性演进”此次调查显示,关于优秀党员应具备的特点,62. 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9.9%认为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57. 7%认为应该是保持艰苦 奋斗的生活作风,仅有28. 3%的认为是学习成绩优秀说明“95后”大学生对于 共产党员“应然”形彖的预设是基于道德标准的,是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情操的 杰出人物但对于身边已经入党同学的看法,50. 8%的受访者认为能力突出,2& 9% 认为比较现实与功利,33. 3%不了解,仅有30. 3%认为具有高尚品格可见,“95 后”大学生对于共产党员“实然”感知的体验是基于能力标准的,是能力突出且 现实功利的群体深访中还了解到,有些学生党员存在人前人后不一、内心外表 不一、言论行为不一等“分裂”现象,也加剧了 “95后”大学生心戸中党员的 光辉形象与现实中基层党员实际状况的落差总的来看,我们党宣扬的价值理念 具有很强的先导性和引领性,树立的党员光辉形象必然带来“95后”大学牛对 党员行为的很高期待但是基层党员的现实行为与“95后”大学生依照价值判 断所预想的形象存在一定反差,价值观念高点与实际行为低点之间的差距可能会 造成“95后”大学生对党员品德素养的困惑迷茫。

长此以往,使得“95后”对 党的性质宗旨、纪律作风木身的真实性也心存怀疑,有些大学生甚至开始质疑党 性修养木身就是虚假的,这种非正向情绪需要进行有效疏导,否则会导致“95 后”大学生对党组织的负向感知增加,削弱其入党动力二、加强“95后”大学生入党教育的新思考加强“95后”大学生入党教育,各高校各部门都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从入党动力源头入手,从制度构建、渠道优化和培本浚源3个方面开 展工作,真正做到让党员发挥作用一) 制度构建:注重科学评价,坚持“能中选好”,不断完善大学生入党 教育的培养体系为了将真正认同党的理念的学生吸收入党,高校党建工作应深入到学生中 去,从多方面综合考察发展对象学生党员不是单纯成绩好或者能力强,而应当 是一面旗帜因此,在发展学牛党员时不仅应考察其学习成绩和活动表现,更应 看重其道德品质、党性修养和政治意识,以及对普通同学的影响带动能力也就 是说,在大学生这个青年精英群体中选拔党员,不仅是“能中选能”,更应是“能 中选好”,要“品学兼优,以品为先”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培养体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