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32396634 上传时间:2021-12-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重点)3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重点)4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

2、“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

3、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3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三、合作探究(一)了解文章大意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旨大意。明确: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

4、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施仁政,以仁政治理国家。2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明确:本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5、),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明确:(1)以国家外交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四、板书设计总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化中心论点)五、教学反思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最先考虑的是让学生对孟子其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从字音、词义、句意等角度帮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最后再从论点、论证等角度入手深度剖析课文,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不足之处:由于

6、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而我在这方面没有做好,下次教学会注意。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重点)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难点)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

7、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至意识到危险来临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锐,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句名言就很好地概括了这种情形,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具体学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二、预习展示1积累生字,掌握文言实词及句子。(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忧患(hun)畎亩(qun)胶鬲(g)傅说(yu) 拂乱(f) 拂士(b)曾益其所不能(zng)(2)重点词语。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

8、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空乏其身(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过:犯错)一词多义: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选拔,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9、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合作探究(一)把握文章主要观点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

10、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体验与反思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磨炼目的是什么?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

11、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从字音词义等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体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不足之处:在语文教学当中,每一个单元都会出现同一文体的文章,如果我们把每一篇文章都按照一种模式来处理,那么学生会觉得每一节课都是在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当然也就会渐渐地对语文失去兴趣。适当的时候,我们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解决较容易的问题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