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闻来源和网络新闻话语主观性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8.03KB
约10页
文档ID:232205258
新闻来源和网络新闻话语主观性_第1页
1/10

新闻来源和网络新闻话语主观性摘要:网络新闻话语是表现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形 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倾向色彩本文运用主观性理论与 叙事理论通过对网络新闻话语与新闻“委托人”的关系、“新闻来源”的主观性、网络新闻编排的主观性等方面的探 讨,认为新闻来源是影响网络新闻话语主观性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网络新闻话语“新闻来源”主观性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话语关系作为时下反映 社会交流、社会结构与社会权力功能的重要话语形式,网络 新闻话语与传统新闻话语一样,其符号并非孤立产生,其意 义从它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产生,是由整个社会赋 予的许多情况下,网络新闻话语的来源另有其人,即“新 闻来源”与传播者是分离的新闻来源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新 闻话语的主观性一、网络新闻话语的主观性沈家熄认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说话 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 情[1]网络新闻作者传播新闻事件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偏 爱与主观认识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永远共存的,主观 倾向普遍存在于新闻话语中,渗透在新闻语篇文本结构中, 由此传递给社会大众首先,新闻事件并非孤立存在,总是 发生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 多个领域的诸多因素。

新闻作者在预设受传者已经储备一定 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报道当前事件换言之, 要全面地、真实地为社会公众还原整个新闻事件基本上是不 可能的其次,新闻作为舆论的工具,又必然要为操纵者服 务,也就必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新闻作者并非总是亲 临新闻事件现场,新闻语言也并非个人作品,因为新闻不是 某一个人单独写作而成,而是相应的制度化组织整体制作、 表述的产品作为网络新闻故事的传者主体,新闻作者并不 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以一个已经由各种因素建构的身份说 话新闻职业的要求、作者所属组织的利益、社会的主流价 值以及作者个人与编辑的立场、偏好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新闻 话语的价值取向二、网络新闻话语与新闻委托人新闻媒体利用了人们权威思维的定势,进而成为权威话 语的代言人一一新闻媒体一般都是权威团体开办的,因此, 权威话语与新闻话语合二为一媒体新闻常常是权威团体的 话语,它们经过了剪辑、编排、复核、裁定和时间上的沉淀, 再以新闻话语单向式、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传达给受传者而 这种新闻话语,恰恰同受传者的权威思维相契合和统一,因 此就造成了人们唯一认同媒体新闻公信力的态势,使受传者 无从选择,只有相信并接受信息,认为新闻是公正的、客观 的,认为新闻话语的来源就是新闻作者。

而事实上,真正的 叙事者是隐而不现的,新闻作者实质上是通过各种引语形式 传达了新闻委托人的意志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逐渐习惯通过媒体 传播自己的声音,媒体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实现言论自由权利 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媒体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 的需求,网络新闻话语正逐渐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平台转 化在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监督政府、揭露阴暗的重要 平台的同时,网络新闻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并在进一步 放大博客、论坛、网聊群每天都在上演“网友曝”,成为 网络媒体的一大特色网友曝料,媒体跟进,网民热议,几 乎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生产链这里的网络推动往往是人为 炒作而起,并非网民完全自发这样的“网友曝”如果是事 实,对于推动事情的解决无疑具有良性的作用,但假如是造 谣或恶意炒作,不但会给当事人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媒体 和网民也会成为被人利用和戏耍的工具我们可以从2009 年闫德利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洞察恶意炒作的推动力量,它使 一篇原本非常普通的博客文章迅速蹿红成为各大新闻媒体 的头条新闻,并引发一时的艾滋恐慌现代叙事理论认为,叙事的本质在于“叙述什么”与 “如何叙述”两方面叙述从来不是纯粹客观的个体行为。

把一个文本认可为叙事的最终权威不在于讲述人而在于 讲述人/接收者关系,处在叙事与读者之间的是叙述者,他 决定讲什么和让人怎么看 [2]叙事话语从来不是照相式 的客观,语言使用总是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相关新闻话语标 榜客观公正,但在整个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的制作与理解 都需要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与新闻事实的认知与态度,而 不同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样 一句话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应地,对于不同的作者, 同一新闻事件可以塑造的重要信息各不相同,即使存在最小 程度的重合以保证彼此包容,但新闻语篇的主题仍具有主观 性这就造成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及委托人的主观 倾向与偏见面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作者和编辑会通过 异样的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从而使受传者认同自己 的观点因此,新闻话语的主观性与新闻委托人的意志是可 以通过不同报道角度来传达的不同的"报道角度”本身就 带着不同的意识倾向,即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成分对于 人们来说,发生在另一时空体系的事实,是通过语言的叙述 才进入我们的视野的 [3]在新闻事实外化的过程中,新 闻传播者总是不自觉地通过语言符号将自己的意见、看法、 选择事实的标准、主观性倾向等表现出来。

网络新闻话语并 不是由若干语句和图片等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具有整 体结构、讲究传播手法、反映一定意识形态的叙事话语三、新闻来源的主观性新闻语篇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新闻记者亲身釆访 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第二手资料 通常情况下,新闻作者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总是要受到时间 或空间条件的制约由于网络新闻特别注重新闻传播的时效 性,加之空间、资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新闻作者常常不可 能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亲临现场,作者观察事物的有限性与真 实全面、多角度、立体化地反映描摹客观事物之间,明显地 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样从他人获取的第二手资料就成为主要 的“新闻来源”因此很多情况下,新闻并不是以新闻作者 对事件的直接观察为基础的,新闻作者只不过是受当事人委 托的代言人而已也就是说,新闻来源如果对某一事件置之 不理、不加以报道,那么,普通民众可能永远不清楚这一事 件的真相同样,新闻来源对某一事件的解释与对事件真相 的揭示程度直接影响了受传者对这一事件的认知程度新闻 来源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标明新闻 作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如记者 由海口市规划局获悉,海口市海秀公园日前完成用地规划选 址,获颁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

选自《海口海秀公园完成 用地规划选址 面积1517亩》南方网2012年5月28日06: 57)o [1] 2.标明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有名有姓地交代引 语的发出者,如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表示,人 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的意义在于东京直接交易提高人民币 可兑换性,增加人民币被接受程度选自《下月起人民币 与日元直接交易》新民网2012年5月30日04: 38) [2] 3. 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用一些不具体、不确定的词语来模糊 具体的信息来源,女口:此间人权专家表示,对于一直高高在 上自诩为“人权教师爷”的美国,这是一次迅速而有力的回 击选自《专家表示:中国迅速有力回击“人权教师爷”》, 中国新闻网2012年5月26日16: 50) [3] 4.没有说明消 息来源,作者或者不清楚消息来源,或者觉得来源不重要不 需要提及,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故意隐瞒,因而采用一些模棱 两可的说法,来交代新闻来源,如据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梁光烈上将5月28日在金边应约会见了正在柬埔寨参加东 盟防长会的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共同 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选自《梁光烈过招加斯明一锤定 音黄岩岛!》财讯网2012年5月29日20: 14)。

[4]由于新闻价值注重重要性、显著性等,掌握充足信息的 政府部门、社会主流组织理所应当地成为主要的新闻来源 能够经常接触媒体的主要是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物,一般是官 方或半官方人士,如例,他们是"可靠的消息来源”,发布 新闻的潜在主角是由社会已经确定的可见“新闻来源”实 质上是遵从新闻“委托人”的意志从众多潜在对象中选择 的结果为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网络新闻语篇经常转述“新 闻来源”的话语转述他人话语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 用,正如Fairclough指出的“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 使用间接引语”,[4]网络新闻语篇中转引“新闻来源”的 言语越来越多地运用间接引语形式,如例,这样就可以将新 闻‘委托人”的意志潜移默化地融入“新闻来源”的言语 之中这样彻底模糊新闻来源的做法直接表现了 “委托人” 的意志新闻的“委托人”通过选择“新闻来源”运用恰当 的表达形式控制了新闻话语的主观倾向新闻来源”通常可以决定网络新闻对新闻事件的选 择,可以影响新闻报道视角与新闻制作中的话语选择新闻 报道运用不同叙事模式而形成的事实隐瞒、新闻报道中异常 行为的解释范畴以及新闻传播带给受传者的认知与客观事 实之间的一定偏差,都可以从新闻来源”因素方面找到原 因。

因此,网络新闻话语充分体现了 “委托人"的角色新 闻来源与记者之间的互惠互利甚至相互认同,实质上是一种 象征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 的一种暴力,并且双方通常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在承 受 [5]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不是一种中立的理性 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新组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 话语四、网络新闻编排的主观性网络新闻话语提供受众互动的平台,但受制于互联网技 术,网民貌似"自由”的选择,实际上能够选择的余地仍然 很小新闻网站上的新闻很多,哪则新闻被置顶成为头条, 哪些新闻却排在后面,网民点击浏览新闻时的所谓"兴趣” 与“自由”,实际上已经被一双看不见的手设置过互联网 技术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某种相对传统媒体的“平等”,但是 在技术的拥有者与非拥有者之间同样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 当权力与技术合流,普通民众从网络获得的所谓"平等”显 得那么没有意义有了以上认知,我们会发现网络新闻语篇中的许多策略同样体现委托人的利益与观点:对新闻事实的 正面与负面评价,对己方正确行为与对方错误行为的夸张宣 扬,对己方错误行为和对方正确行为的低调处理,在新闻报 道中有选择地引用新闻人物或者专家的言论,在新闻报道的 标题、导语与结尾部分强调或者淡化错误行为的实施者,等 等。

网络新闻语篇所特有的新闻链接利用相关新闻对网络 新闻事件进行辅助说明,使受传者加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 接受新闻作者的观念,同样体现了新闻话语的主观性新闻 链接是为新闻主体服务的新闻主体决定了新闻语篇的主 题,决定了新闻链接的选取标准就是在于能否从宏观上照应 与深化语篇的主题,使新闻“委托人”的意志得到更多的表 现作为社会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一种模式,网络新闻话语辩 证地反映社会结构,反映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利益的纠葛因 此,网络新闻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意识倾向 色彩从语篇的表面形式上看,网络新闻语篇是由单一作者 撰写的自足语篇然而,这样的语篇通过新闻链接嵌套在由 更多语篇共同构成的更为宏观的新闻语篇中,不同层级的语 篇使互文关系从原先的理念得以实际体现,从各个侧面暗示 着“委托人”的主观倾向,充分体现了 “委托人”的意志由“委托人”决定的“新闻来源”是影响网络新闻话语主 观性的重要因素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网络新闻语篇研究及标注语料库”(项目编号:10YJC740064)的阶段性 成果参考文献:[1] 沈家熄•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4).[2] 熊沐清•从话语转换与春秋笔法看英、汉叙事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6).[3] 韩震,孟鸣岐•历史•理解•意义一一历史诠释学[M].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6.[4] Fairclough , N. Critical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