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文化研究3 0年吴城文化是指商时期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考 古学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樟树吴城遗址而得名据初步统计, 3 0年来,在江西各地发现了属于吴城文化的遗址1 0 0多 处,其中有3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发现,那就是樟树吴城 遗址、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的发现 与发掘,吴城遗址的发掘,确立了江西商代考古的时代标尺, 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的发掘,则揭 开了江南商代文明的新篇章1973年吴城遗址发掘以来 的3 0年,是吴城文化的考古与研究工作确立、发展并获得 空前大发展的3 0年,在文化年代与空间分布、文化特征、 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及其与周边各区系文化相互之间 的交流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吴城文化的研究现状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从发现之日起都是在不断地充实 和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存数量逐渐增加,分布地域有 所扩大,文化内涵也日益丰富吴城文化亦是如此吴城文 化的发现与研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新材料的不断积累与新 方法逐渐加以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平分为二个阶 段,前后各1 5年第一阶段,是文化命名与科学的文化分期研究阶段1 9 5 8 — 1 9 7 3年秋季以前,江西全境进行的田野考古工 作开展不多,对本地先秦文化的认识仅孤立地限于几何形印 纹陶,因而,这一时期所做的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往往将 商周及其以前的遗存笼统地称为几何形印纹陶遗存,归入新 石器时代遗址。
1 9 7 3 — 1 9 7 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 江西省博物馆、清江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吴城遗址 进行了 3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 1 1 7平方米,出土相当 于二里岗上层至殷墟时期的遗物5 0 0多件,通过对比分析, 确定吴城遗址为一处商代遗址这一发现,第一次从江西的 几何形印纹陶遗存中划分出了属于商时期的文物,表明商文 化曾对江西产生影响,从地层学与类型学上确立了江西商代 考古的时代标尺本阶段最大的成就是初步建立了吴城文化 考古资料的时空框架,基本弄清了吴城文化的延续时间和分 布范围,为吴城文化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全面繁荣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从田野资料积累和基础研究积累两个方面做好 了充分准备第二阶段,是吴城文化考古方国地位确立阶段吴城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进入全面繁 荣发展的新阶段,其开始的标志是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和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的发掘这两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与过 去江西各地零星出土的青铜器,吴城遗址发现的冶铜遗迹、 出土的石范及其它遗物一起,大大丰富了吴城青铜文化的内 涵本阶段经正式考古试掘与发掘的吴城文化重要遗址有: 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九江龙王岭 遗址等。
这一系列考古工作,将吴城文化的研究向深度和广 度推进3 0年来,吴城文化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从下面 几个方面来加以概括:吴城文化的命名1 9 7 6年,在筑卫城遗址发掘简报中 首次使用“吴城文化”的概念来表述早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 文化;1 9 7 9年,北京大学《商周考古》编写组对吴城文 化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概括;19 8 1年,李伯谦对吴城遗址 1-3次发掘资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后指出:吴城青铜 文化“主要因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商文化存在明显 区别”,进而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一般原则,首次提出了 “将以吴城遗址为代表的这类遗存命名为吴城文化”,并归 纳了吴城文化的特征,提出了吴城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他的 这一观点得到普遍公认,为吴城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 论基础吴城文化的内涵关于吴城文化的性质,主要有中原商文 化一个地方类型说和土著说两种不同的意见多数学者认为吴城文化是赣江鄱阳湖流域一支与商文 化存在明显区别的地方文化,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带 有一定的商文化色彩但吴城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多大,则有 分歧彭适凡认为吴城文化是分布于江西全境的一支商代考 古学文化,包括吴城类型和万年类型,“主要地分布在鄱阳 湖一赣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支青铜文化,而以赣北地区最为 密集,东和东南已达武夷山下,进入闽地;西和西北至湘赣 边境和幕阜山下;北和东北可达长江沿岸和皖赣交界的山 区。
李伯谦也持类似观点彭明瀚认为,吴城文化的分布范 围在赣江鄱阳湖以西,商时期赣江鄱阳湖以东的广大地区的 考古学文化为万年文化,二者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考古学文 化,不能把万年文化作为吴城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李家和在全面分析了吴城青铜文化后,认为"吴城遗址 文化与中原商文化的一致性是明显的,主要的”从地理位 置看,吴城这地方正是自中原南来的三苗之居的一个点吴 城文化本身就属于夏商文化之列,只是南来后与江西本地的 土著相结合,才又有了某些不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一些特 点"“既然文化性质明确,因而另立吴城文化名称,就 显得没有必要了赵峰认定吴城文化是中原商文化的有机 组成部分,其居民“虽居住于今天的清江县,远离中原,但 仍是殷人的一支”,与中原“有着同一语言文字吴城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关于文化分期,有三期说和四期 说两种观点,大多数人把吴城文化分为前后相继的一、二、 三期随着江西商代考古工作的进展,发现了一批比吴城文 化一期早的遗址,吴城遗址近年也发现了比原吴城一期文化 要早的地层,彭明瀚在李伯谦三期说的基础上新增一期,提 出四期说关于吴城文化的上限,三期说认为是商代中期,彭明瀚 认为吴城文化的上限可以早到商代前期晚段。
关于吴城文化 的下限,也就是吴城三期,存在一定分歧发掘简报认为其 下限已进入周代的记年,持此观点的还有唐兰、彭适凡等 李伯谦认为吴城三期的年代基本上不会超出商代,不会晚至 西周,应与殷墟三、四期相当吴城文化的族属关于吴城文化的族属,由于基于对其文 化性质的不同认识,主要存在二种观点李家和认为,“吴 城遗址文化是自中原南迁来的三苗氏或华夏族文化与本地 土著文化相结合相融合的产物,是构成商周时期越族文化的 有机组成部分 1 9 8 9年,李家和又将自己的观点修正 为吴城文化是中原商文化的一支,其族属是“亚雀”持土 著说者认为其族属是当地的土著民族,或认为是“与中原商 民族有甚为密切关系的古越族的文化”,并进一步推定为“扬 越”,彭适凡认为,当时扬越的地域不仅仅包括鄂东南以及 湖南与江西的大片地区,其东大体以鄱阳湖为界,今鄱阳湖 以西的赣北、赣西北及赣江西岸都应是扬越的聚居地;徐心 希认为,卜辞及先秦典籍中所提及的"干”,其确切地点应 当在江西,其代表文化是吴城文化一、二期,干越作为一个 独立的奴隶制国家,与中原商王朝并无隶属关系,而吴城及 邻近的新干大洋洲地区直到西周时期仍然是干越的政治中心;或认为是“三苗”。
大洋洲遗存的性质目前主要存在二种观点,一种主张墓 葬说,另一种主张祭祀说发掘的参加者基本上主张墓葬说,发掘报告和 简报均采用墓葬说吴之认为大洋洲是“殷商之际盛行的以女巫瘗祷水旱的巫沙祭丘遗存唐嘉弘指出:全面的考察,新干大洋洲遗存当系这里方国“君王”在河川上固定祀地进 行“浮沉”之祭时的祭品,延续时间有数十年之久,甚至更 长一些彭明瀚认为大洋洲遗存是一处商代社祀遗存大洋洲遗存的年代目前主要有以下6种看法:二里岗上层说安金槐认为大洋洲的青铜器有许多器形 和花纹特征,“基本上和河南郑州商代二里岗上层的同类青 铜器相类同","这说明两地出土的这些相类同的青铜器时代 是相近的,”其时代属商代中期殷墟一期说孙华认为大洋洲的青铜器有早晚之别,最 早的为二里岗上层,但最晚的青铜器为殷墟一期,因而大洋 洲遗存的年代“应当在殷墟一期,它在商代大型铜器墓分期 序列中应在殷墟妇好墓之前,而不是与之相当,应是殷墟一 期偏晚的一座大墓可能相当于殷墟早期,稍早于妇好墓殷墟早、中期说该遗存的发掘者彭适凡等认为,大洋 洲最早的青铜器为二里岗上层,最晚的相当于殷墟早、中期, 并结合陶器断定该墓“下葬年代应在商代后期早段,大体相 当于殷墟早、中期。
李学勤认为将该墓的年代定为“商代后 期早段的吴城二期是妥当的‘殷墟三、四期说邹衡认为,大洋洲青铜器有早晚之别, 第一阶段相当于二里岗上层,属此期的青铜器比较少;第二 阶段相当于晚商早期,亦即武丁前后,更多的青铜器属这一 阶段;第三阶段相当于武丁以后,并推定该墓的年代应在商 代后期晚段,即殷墟三、四期陈旭也认为,大洋洲青铜器 较多的具有殷墟二期的特征,这说明它吸收了该期文化的因 素,时代应比殷墟二期要晚;大洋洲的陶器与吴城二期并不 完全相同,时代比吴城二期要晚,因而大洋洲遗存的年代当 “确定在殷墟晚期比较合适西周中期说林巳奈夫通过对大洋洲青铜器与中原青铜 器比较后认为,最晚的青铜器应是西周中期,虽然大洋洲遗 存中也确有不少的青铜器属商代后期早段,但这是“由于该 制作传统自商代后期早期阶段到西周中期这一漫长的时期 内在当地得到维系继承的结果春秋早期说马承源认为,大洋洲3件锭上“有明显的 土墩墓系青铜器上的纹饰,而伴有青铜器的土墩墓,其时代 很少能超过春秋早期这样就很自然令人理解为大洋洲青 铜器群的年代最早也只能是春秋早期瑞昌铜岭铜矿石的去向刘诗中、彭子成等人利用现代科 学检测手段,对长江沿岸的铜矿石和江西、湖北、郑州、安 阳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安阳的商代青铜器中有一部分可能是用铜岭的铜矿石铸成 的,江西吴城和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则是用瑞昌铜岭商周矿 冶遗址的铜铸造的。
张永山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甲骨文、 金文与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全面研究后指出:商代存 在一条经汉东翻越大别山进入河南的南铜北运线路,武丁南 征就是为打通这条通道吴城文化研究前瞻吴城文化的渊源与去向江西地区的先秦考古发展极为不平衡,吴城文化的上限 年代只是早商偏晚的二里岗下层晚段,更早的文化是什么? 换句话来说,吴城文化的直接前身何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 答案赣江鄱阳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段的考古学文化 是“樊城堆文化”,相当于夏时期的典型遗址还没有发现, 遗物在广丰社山头遗址、新余斜里遗址和萍乡虹桥禁山下遗 址等地有零星出土,它与“樊城堆文化”和吴城文化之间的 发展演变过程及方式尚不明了依目前的考古材料分析,吴 城文化与“樊城堆文化”之间有缺环,还不能衔接,两支考 古学文化间的连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工作来研究和 完善弥补这一缺环,建立江西考古学文化体系,是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内江西考古工作的迫切任务,也是江西考古研 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吴城文化的发展去向,也不是太清晰由于江西的考古 遗址多数是西周时期的堆积直接叠压在新石器时期地层之 上,目前还没有找到吴城文化与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 典型地层。
从器形来看,吴城文化的主要陶器与西周时期诸 考古遗址中的同类器物,演变轨迹也不是太清晰,两者间也 存在明显的缺环吴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吴城二期末或三期初突然废弃了,这个中心转移到哪里去 了?发生这一转移的原因是什么?新干大洋洲和牛头城的 发掘,似乎露出了一线曙光近年在牛头城的调查与试掘表 明,该城的城墙建于商代晚期,西周是其兴盛期那么,牛 头城与大洋洲遗存的关系如何?与吴城的关系又如何?这 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今后考古工作的进展来回答吴城文化王陵与宗庙的寻找吴城是一处城址面积6 1 . 3万平方米、分布面积达4 平方公里的古城,从商代早期延用到商代晚期,时间长达数 百年,各个时期城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如何?目前不是太清楚 吴城作为当时的都邑,必然会遗留下与其作为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型祭祀或宗教礼仪建筑遗存,目前仅发现了一 个祭祀广场和一条通向祭祀广场、铺设考究的道路,王陵、 宗庙、大型夯土台基等礼仪建筑遗存还没有找到而这些恰 恰对我们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