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32119693 上传时间:2021-12-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操作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适合用合作学习方式”这一问题缺乏深层的思考,合作学习的任务缺乏选择和设计上的跟进,导致出现表面化、形式化合作学习的情况。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合作任务,是组织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和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体现教育价值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选择学习任务以适应初中科学教学的合

2、作学习呢?首先,从系统设计教学的视角看,合作任务应与教学目标匹配,所选的合作任务应服务并服从于教学目标;其次,从任务本身的性质来看,任务选择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挑战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选择复杂的操作性任务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些操作要求高、需要同伴帮助才能完成的操作性任务,宜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任务本身具有对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要求,驱使小组内各成员同心协力,为实现小组共同目标而尽最大的努力。小组成员之间因任务的内在要求,自然而然地分工合作、彼此互动和积极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

3、程中产生强烈的合作意识。 例1在测定海波熔点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本身既要控制水浴的温度不变(为确保实验成功,开始时水浴与海波的温度差需控制在5以内),又要及时读取温度计的示数并进行记录,学生很难独立完成。但这正是教师教学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到寻求合作,既能使他们亲身经历实验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大家分工合作了,甲同学专门注意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旦水浴与海波的温度差接近5,便让乙同学马上撤除酒精灯,丙同学负责每隔一分钟(接近熔化时为半分钟)读取海波的温度,并将结果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在完成记录的同时,在坐标上进行描点连线。 当代合作学习的倡导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兄弟一

4、直强调,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包含“积极互赖”和“责任到人”。科学实验的合作学习实践表明:在复杂的、需要“协调作战”的操作性任务面前,学生更易选择合作,成员间更易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位学生肩负的责任促使他们积极投入,从而有效防止“责任扩散”现象的发生,也让学习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选择有探索性的任务 从思维角度看,合作学习中一个任务的好坏,关键在于该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挖掘出问题的深层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能否借助任务背景提出新的问题。 例2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在演示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得出影响磁力

5、方向的相关因素后,设计了一个探索性的任务。 分发给每个小组一根长导线,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矩形线圈,并在纸上画出线圈草图(一式四份,组内共享)(如图1)。 假设电流从一端流入,标出每条边框内每一段导线中的电流方向。 组内交流:相对两边框内的电流方向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将边框内的一边放入磁场,预测会有什么现象?将其对边放入磁场中,与前一次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让学生上台演示验证) 若将整个线圈放入磁场中,预计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验证:一名组员手握线圈模型的中心轴,另外两名组员朝相反方向牵拉线圈边框上的细绳,观察员观察线圈的转动情况及线圈最后停留位置。 拓展延伸:思考如何让

6、线圈始终朝一个方向转动下去。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探索性的任务,层层剖析,步步引导,由浅入深,启发思考,在讨论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问题链。选择这样的合作任务,既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认识体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选择有争议性的任务 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曾提出:教学内容如果需要经过争辩、探讨、质疑,则可优先考虑合作学习的方式。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认知冲突点上就模棱两可的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碰撞,辨析,达成一致意见,澄清认识。让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自悟,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例3在学习了力后,教师编了一道习题:一个工件放在水平

7、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问工件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稍作思考,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牵引力;有的说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还有的说只受到重力与支持力。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工件水平方向到底受不受力,受哪些力?这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介入:“三种答案分别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学生被激活了,有的为自己的答案辩护,有的则予以反驳:“肯定有牵引力,否则它就不会动。”“物体的运动又不是靠力来维持的,不受力的物体照样也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光受摩擦力肯定不对。受力不平衡了,怎么可能作匀

8、速直线运动?应该还有一个与摩擦力相平衡的力牵引力!”“谁给工件这个牵引力呢?找不到施力物体呀!我觉得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教师灵活地引导学生进行的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也表现了其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教学中,学生如对某一个科学问题产生争议与分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收集归纳论点和论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抗辩争,让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入地研究知识,加强认知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对方观点的批判和认同来实现认知的重建,进一步推动深层次思维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思想的人。 四、提高小组的合作效率,选择有挑战性

9、的任务 挑战性任务,是指具有一定难度或较高层次的学习认知任务,一般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完成,而通过合作成员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能够较好地解决。此类任务往往不局限于某些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它可以是跨学科的、多领域的、前后单元或者章节极具联系的内容,需要涉及学生联想、归纳、类比和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 例4一位教师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开出了一节“拉力计的设计”复习课,选择了弹簧秤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作为设计原型,并以问题组的形式,确定了三个中心问题:如何以弹簧秤为原型设计拉力计?如何设计带仪表的数字化拉力计?如何借助机械来设计拉力计?三个问题都极具挑战性。教师分别组织了

10、合作教学,在解决第一个中心问题后,教师出示了如下问题。 假如某同学的拉力大约为500牛,身边有三根弹簧可供选择: A.原长20厘米,每增加100牛,伸长1厘米; B.原长2米,每增加100牛,伸长30厘米; C.原长1米,每增加100牛,伸长40厘米。 该同学应该选择哪根弹簧?(注:每根弹簧都不能伸长到原长的两倍) 学生很快否定了C,但在对A还是B的选择上出现了困难:用A制成的拉力计携带方便,但测量不精确;用B制成的拉力计测量虽然精确,但携带不方便。“A和B各有优点,如何克服各自的缺点?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倾听了学生的疑惑后,抛出了上述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

11、的合作,学生最后提出了改进方案:在A上加装指针,以实现微小放大;将B截成几段,然后并联。 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面前,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入程度、积极性、合作热情都很高。通过合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也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对问题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价值,真正懂得他人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当然,并非所有的科学问题都适合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个体动手实践,有的适合学生自主探索或教师引导,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合作学习,只会浪费时间,降低教学效果。“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把握好合作的契机,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和呈现方式,这对于我们成功组织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多种,但这些方式和手段都是为合作学习的意义而存在的,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与技巧。偏离了这一点,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需要我们经常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少一些盲从,多一份理性。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