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踪】魔境仙踪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32105553 上传时间:2021-12-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仙踪】魔境仙踪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仙踪】魔境仙踪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仙踪】魔境仙踪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仙踪】魔境仙踪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仙踪】魔境仙踪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仙踪】魔境仙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仙踪】魔境仙踪(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仙踪】魔境仙踪 7000年前的远古密码陆原下汤文化遗址伟大的下汤文明已成为历史,但先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片废墟,以及一些石器、古陶和稻谷,更重要的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人类追求文明的不屈精神。 岁在乙亥,时逢枯桃染丹,田塍喷绿,我来到下汤文化遗址,寻找祖先巨大的脚印,聆听远古人类走向文明的嘹亮号角。 埋藏了7000多年的远古文明 下汤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是浙江东南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类古遗址。经考古专家鉴定,该文化遗址距今已7000多年,系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出土的流星索、环形砍砸器、石磨棒和石磨盘是我省首次发现。特别是两套完整的谷物加工

2、工具石磨棒和石磨盘,在国内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下汤文化遗址,没有深度开发,目前还在春风秋雨中酣睡,但从已发现的许多古文物考证中足已表明,下汤遗址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下汤文化遗址发现于1984年,要是早发现十三年,那么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其名声或许会取代河姆渡文化遗址。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偏爱的认识。对下汤文化遗址的历史评价,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但作为生于仙居长于仙居的我,不能不为家乡下汤文化遗址所体现出的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而自豪,不能不为祖先在这一方土地上生存发展的悠久历史而骄傲。 从深山洞穴到下汤平原 170多万年前,遍布亚洲和非洲森林里的腊玛古猿,被考古学家认

3、为是地球上人类的祖先。从腊玛古猿进化到“体质形态接近现代人”的晚期智人,花了140多万年;从晚期智人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前期和中期,也就是人类从以狩猎为生到农业耕作的转变,又花了30万年。人类发展的步伐是何等地缓慢,缓慢得令人心酸。 我站在下汤文化遗址上,四望辽阔的田野和遥远的群山,深深感叹先祖们从深山洞穴迁居到下汤平原的伟大壮举,他们打破的不仅仅是几十年几百年的生存方式,而是170多万年来的生活传统。 第一批走出深山来到下汤平原生活的先祖们,他们抛掉现有的生活欢乐和人生的享受,来到空辽无遮的下汤荒原上,建茅舍,避风雨,垦荒原,种食粮,这是把自己投入到双重的火炉中焚烤。一方面,他们是

4、传统生活的叛逆者,他们要承受来自深山穴居的同伙的攻击和阻挠;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忍受来自开拓新生活的百般艰辛。 然而,人类走向幸福,走向文明的动力是巨大的,正因为这种动力的驱使,这些先驱者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甘愿忍受着孤独的痛苦和创业的艰辛,奋力迈出了人类文明可喜的一大步。 站在祖先的脚印上 伟大的下汤文明,已成为历史,但先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片废墟,以及一些石器、古陶和稻谷,更重要的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人类追求文明的不屈精神。 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人类每向前跨出一步,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人类生存的最大敌人是大自然,是不可知的宇宙世界;而人类向文明迈进最大的阻力不是大自

5、然,而是人类自身。 我想,首先发现腊玛古猿的印度腊玛,我国早期智人发现地的陕西大荔、广东马坦,晚期智人发现地广西柳江、安徽下草湾、北京周口店,以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下汤文化遗址等,这些地方在作为历史考古的同时,还应该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教育基地,让人类站在祖先的脚印上反省自己。 现在,我站在下汤文化遗址上,觉得祖先的脚印很大很大,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下汤文化遗址这祖先的脚印,在新人类的巨大脚印面前会显得很小很小。 仙人指路 下汤文化遗址挖掘于1984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约1万平方米)。下汤文化遗址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目前在仙

6、居、台州乃至于整个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其中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环形砍砸器、流星索和三角形两端出刃石均为浙江省首次发现。尤其是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发现,为全世界所罕见。 景区门票:免费 交通指南 下汤文化遗址坐落在距浙江仙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横溪镇下汤村,北靠八卦山,南临永安溪,西傍四鸟坑,是高出四周约一米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从县城自驾车前往约半个小时。 值得一看 目前保存完整的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通过对遗址现场及出土文物的了解,可以感知该区域这一时期的古文明。 特别提示 下汤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往游览时切记不要破坏文物。

7、目光无法洞悉的神秘朱岳峦 方正如印的方岩山,排笙积聚,巍峨峻峭,天池如月,苍穹倒悬,你会深深赞叹神工鬼斧的技艺,你的眷恋会如云似雾地久驻不去;列为道家第二十八小洞天的麻姑岩,槌石百丈,森立山巅,击敲天鼓,响彻环宇,你会肃然起敬大自然自我拷问的内省。 当你站在浙东第一高峰括苍山米筛浪峰巅,面西眺望,你的目光,便可以美美地在仙居二千平方公里奇峻旖旎的山水上耕织。 方正如印的方岩山,排笙积聚,巍峨峻峭,天池如月,苍穹倒悬,你会深深赞叹神工鬼斧的技艺,你的眷恋会如云似雾地久驻不去;列为道家第二十八小洞天的麻姑岩,槌石百丈,森立山巅,击敲天鼓,响彻环宇,你会肃然起敬大自然自我拷问的内省;奇崛深幽的西罨、

8、公盂,千峰叠嶂,万壑争流,柱岩如林,飞瀑列布,你会被如神仙境地的奇异美景激起无限惊诧 你目光所极,尽情地耕织仙居的神山秀水,但是你的目光无法穿越仙居的神秘。 蝌蚪文露出神秘的微笑 淡竹乡韦羌山上的蝌蚪文,已是千古之谜。上个世纪50年代,有关专家把蝌蚪文列为中国神秘的八大古文字之一,它与“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巴蜀符号”、“东巴文字”、“岣嵝碑”文字一同被称为有待破解的中国八大神秘古文字。 蝌蚪文,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云:蝌蚪崖“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宋书州郡志中也写到:“天姥山(韦羌山别名)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识。”光绪

9、仙居县志载:“晋周廷尉,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近现代,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来到韦羌山,欲破解蝌蚪文之谜,然而这千丈峭壁上的蝌蚪文,如天帝高挂的皇榜,无人能够揭其解之。 古人为何要在这千丈峭壁上刻凿这形如蝌蚪的“文字”?这些“文字”表述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在万山之中的仙居独有这种蝌蚪文?这些谜团莫测,频显神秘。 朱溪岩画改写浙江美术史 仙居之西的蝌蚪文之谜未解,2002年12月,仙居之东朱溪岩画在新的世纪里又“冒”了出来,成为浙江省首次发现的岩画,改写了浙江的美术史。 岩画刻凿在朱溪镇后山上的狮子岩顶上,图形密密麻麻,抽象而凌乱,有几处图形,有点像鸟、像太阳,呈现出一种古朴的稚拙美,构思天真纯

10、朴,想象生动而美妙。统观所有岩画,图像与图像之间似乎不相关联,一幅幅画都是独立地存在。岩画的线条凿刻得粗而深,最深的凿痕深达三厘米。专家们考证,这些岩画产生于二千年前的古越先民之手,由于这些岩画凿痕较深,虽然历经数千年风霜雨雪的摧剥,但岩画至今仍十分清晰。中国著名美术史学家、中国美院教授王伯敏认为:“岩画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成为世界艺术史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专家们认为,朱溪岩画作为新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岩画考古的首次新发现,它对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乃至世界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都提供了真实可见的珍贵画卷。 朱溪岩画的发现,为仙居的古文化又增添了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 古代仙居属越民族居住

11、地,属“百越”里的瓯越族。 令人惊讶的是,瓯越族先民怎么跑到海拔八百多米高的光秃秃的岩顶上,以极大的耐心来刻凿这些让后世人难以认知的岩画?研究岩画的一些专家说,这些岩画属百越先民的即兴创作。如果是“即兴创作”,就有点“闲情逸致下的即兴情绪表达”的意思。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先人们吃饱饭,经常跑到人迹罕至的高山上凿石刻图,这就有点不可思议。 除非先人们凿刻这样的岩画具有宗教意味,才有可能把为温饱而奔波的宝贵时间花在远离饮食目的的劳作上。 面对这神秘得无法破译的远古岩画,我们只有敬畏而已。 你能破解古越族文字吗? 过去仙居有蝌蚪文之谜,如今仙居又有神秘的远古岩画。当仙居在国内外名声大噪之时,令人意想

12、不到的是,在2004年2月,仙居之北的广度乡中央坑村又发现了一种古越族文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古越族文字的首次发现。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兴奋地认为,古越族文字在仙居的发现,是中国文字学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也是越文字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发现的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族文字,对研究古越文化和印证中国汉文字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的古越族文字共有两处,一处刻凿在六平方米的岩壁上,共有五个字,分为两组,一组为两个字,另一组为三个字。两组字刻凿较深,字迹较清楚。另一处在相距不远的一块四平方米的石壁上,有六个文字,刻凿较浅,加上风化严重,字迹较模糊。 这些古越族的文字,我们目前无

13、法解读如神秘的蝌蚪文和朱溪的岩画。我们先不说这些文字岩画内含的神秘性,我们就看仙居这两千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竟有怎么多的举世闻名的远古文明的遗存,这使人难以想象远古时期的仙居,林涛云海之中是怎么样的生活景象?使人难以想象远古时期的仙居,是怎么样的一种文明在喧哗躁动? 在仙居的东、西、北三个方向,都发现了神秘的岩画和古文字遗存,你一定会想,难道仙居的南方就没有岩画或古文字遗存?难道在东、西、北三方就没有其他的远古文化遗存? 岩画文字神秘无限 2007年4月,专家们又发现了位于仙居之南的上张乡西塘村的岩画。此处岩画总面积达一千平方米,是中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的一处岩画。据专家考证,该处岩画产生于二千

14、多年前,与朱溪岩画同时期,岩画特征也相同,属利器打凿成画,但是岩画题材与朱溪岩画有所不同,上张西塘岩画主要以抽象的龙型图案为主,显示了强烈的民族图腾意识。 从遍及仙居东南西北崖巅峭壁上的古文字和岩画,我们就已经无法认知仙居的文化积淀有多深,无法认知仙居的人文历史究竟又有多长?面对仙居神秘的远古文化,我们充满敬畏,敬畏着仙居已知的神秘的远古文化,更敬畏着昼夜窥视着人们的未知的无数远古文明。 你的目光可以极目千里,但你的目光无法穿越仙居的神秘。 括苍问道凝真访仙朱文豪 道教第十大洞天 括苍洞是括苍山脉中道教洞观,被称之为“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闻此我顿生景仰之情,因为道教称仙人居住的地方为洞天福地

15、。华夏大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仙居括苍洞居然是第十大洞天,足见它在道教中属于极具深远影响的仙山福地了。 我对道教知之甚微,这次有缘造访括苍山括苍洞(又名凝真宫)道教圣地,实乃一件幸事。 道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1800多年来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括苍洞是括苍山脉中道教洞观,被称之为“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闻此我顿生景仰之情,因为道教称仙人居住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华夏大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仙居括苍洞居然是第十大洞天,足见它在道教中属于极具深远影响的仙山福地了。 六代帝王赐名赐物 括苍洞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太极真人徐来勒到括苍洞任职,管辖括苍洞周围三百里,总管水旱罪福。 到东晋穆旁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仙居单独建县(始名乐安县),首任乐安县令羊忻(湖北襄阳人)的弟羊在四川省夹江县当县尉,罢官来仙居隐居在括苍洞修道,相传后来得道成神仙。于是括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