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化劳动的源与果 摘要:劳动的新特点使学界对于“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观点产生了分歧,“活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否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以及“流水线推理模式”两个角度来分析,认为: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从起源上看属于活劳动,从结果和走向上看是它自己,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活劳动;物化劳动;价值源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和基石的劳动价值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劳动的新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 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出现了精神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其中科技劳动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劳动的外延大为扩展了,可以说,凡是直接或间接生产物质商品、文化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劳动者”已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市场状况如何对价值的形成、增值及其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特点表明直接生产过程中活劳动逐渐减少,但新价值却成倍增加。
这一现实使学界对于“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观点产生了分歧,“活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否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认为: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从起源上看属于活劳动,从结果和走向上看是它自己,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流水线推理模式”的角度来分析 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证据 (一)从马克思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定义中寻找证据 马克思用活劳动指商品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用物化劳动指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体现为过去劳动创造的产品中的人的劳动物化劳动在今天就是指一切劳动创造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如机器、厂房、原材料等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马克思说: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中的价值,绝不可能大于他们在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的价值所以,不管物化劳动是物质形态还是非物质形态,是采取资本形式,还是其他形式,都是劳动创造物,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死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 物化劳动是过去的活劳动的创造物,是活劳动的过去形态物化劳动作为一切劳动创造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是通过活劳动将自身全部或者部分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物化劳动的这种作用只有依靠活劳动的推动,借助活劳动并与活劳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复活” (二)从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的论述中寻找证据 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并且当作等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支出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生产者活劳动的凝结,不是物化劳动的凝结劳动二重性还明确指出,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转移物化劳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的过程可见,劳动者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物化劳动是价值形成的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它作为新的劳动,不但物化成新的价值,还保存了原先存在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并将其转移到产品中去,马克思把活劳动这一作用称之为它的“自然恩惠”物化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仅仅是保存和转移了价值物化劳动在起源上看是活劳动,在结果和走向上是它自己,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三、从“流水线推理模式”上分析 以往学界都是从马克思对活劳动、物化劳动的定义以及劳动二重性论述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结论本文将从一个“流水线推理模式”分析这个结论的产生过程 (一)假设条件 我们假设下一个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全部非劳动生产要素就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但上一个生产过程必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内,只生产下一个过程所需要的非劳动生产要素,而不生产下一个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料 (二)例证推理 假设生产一吨钢铁需要一吨铁矿石、一吨煤,而生产一台机器,需要一吨钢铁,那么: C铁矿石+煤+V1+M1=W钢铁(C钢铁) C钢铁+V2+M2=W机器 因为:W钢铁=C钢铁 那么:W机器-W钢铁=V2+M2 从上面的公式推理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钢铁的价值是经由第一个生产过程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当钢铁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到机器的生产过程中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它作为产品的性质,它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因素即物化劳动起作用,并不创造机器的价值,而只是经由活劳动将自身部分或者全部的价值转移到了机器中去。
(三)推广推理 我们还可以在上述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将这个推理推广开来: 第一个生产过程:C1+V1+M1=W1(C2) 第二个生产过程:C2+V2+M2=W2(C3) 第三个生产过程:C3+V3+M3=W3(C4) 因为:W1=C2 所以:W2-W1=V2+M2 因为:W2=C3 所以:W3-W2=V3+M3 同理可推出: Wn-Wn-1=Vn+Mn 其中:Wn是最后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商品,Wn-1是上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商品,它的价值量等于最后一个生产过程所需要的Cn的价值量 从这个推广推理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了:Wn-1的价值是经由第一个生产过程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当它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到Wn的生产过程中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它作为产品的性质,它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因素起作用,并不创造Wn的价值,而只是经由活劳动将自身部分或者全部的价值转移到了Wn中去 通过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寻找到得证据,以及对“流水线推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从起源上看属于活劳动,从结果和走向上看是它自己。
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18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杨圣明,张单元.如何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2002(4). 5.钱津.劳动价值论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科学院)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