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1678601 上传时间:2021-1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作者:刘蘆肖淑英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论文摘要:文章以目前受教育方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这种显性 课程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为切入点,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 题,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 尝试将隐性课程引入教学中,以期为隐性课程如何开展的研究打下基 础。论文关键词: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教学模式网络多年来,尽管我国在教育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改革和创新,但在现 实中,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通过显性教育,即以一种直接的、外显的 方式进行。尽管显性课程在培养知识型的人才上起到了非常

2、重要的作 用,但人才的培养不能只用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还需要看其思想、情 感、行为等内在的品质,这些是显性课堂教育难以完成的,因此,必 须探索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对课堂教学加以补充。一、隐性课程提出的历程以及建立的必要性隐性课程的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著作中以“附带学习”的概念提出,后来其弟子威廉赫德克伯屈发 展了杜威的思想,提岀了同时学习的原则,即主学习、副学习与附学 习的学习观念。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其著作课 堂中的生活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命题,并对此做了一个较为 系统的阐述。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课程研究者极大的兴趣。我国 有意识地研究隐性课

3、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隐性课程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 因素,它的特征体现在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 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影响的持久性等方 面。隐形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 面,它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感知一内化一再认知啲补充过程,其教育 效果能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成为接受教育者的学习内 容。由此可见,重视并探究隐性教育的形式或附着在显性教育内涵里 的隐性教育的功效有着重要

4、价值和意义。与隐性课程对应的是显性课程,它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以一种 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课程。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对教育活动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 识到显性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虽然显性课程擅长知识的传 授,对培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的学生起重要作用,但拙于品德、情 感、审美教育,学生难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 面的熏陶和感染;显性课程的大班授课方式,以及一言堂式的教学方 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抑制,较难体现;另外,在教学中,多媒体 辅助教学系统的过多使用,影响了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眼、耳器 官的过度刺激使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和理

5、解的能力,遏制了学生抽象思 维的发展。从以上分析看到,尽管我们在教育诸多方面做了很多改革,但 主要注意力大都集中于课程静态的知识、计划和程序,没有跳出传统 课程论的研究范畴,从根本上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为此, 作为一线教师,研究、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二、构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内容不像构成显性课程诸要素之间那样联系紧密或 组织严格,相反,它具有松散型、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征。隐形课程 涉及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并渗透于其中,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以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隐形课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 兴趣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品质、习惯、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 础。因此,为

6、了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可以尝试从可操作的角度,通过 以下方式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创设人文自然的物质环境。环境心理学和教学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效果与教学环境的各因素有很大关 系,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还容易使学生在无意 中进入智力活动的佳境,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 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充分 利用教室的已有条件,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如在教室中布置粘贴名 人画像、励志名言、学生设计成果和获奖作品、设立宣传栏和板报栏 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交流平台。注重学生座位的空间排列, 总体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

7、舞台,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到 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注重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因为多媒 体设备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形态,它不仅可以为知识传递提供新的载 体,同时也为学生提出了具备收集、整理、运用、理解信息各方面能 力的要求。2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1 )建立体现人文精神、教学理 念、教学目的、教学风格的课上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规范教师和 学生的行为。(2)协助学院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上尽可能 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如学生作品展演、学习经验共享等活动。 (3)建立校外沟通机制。由于课堂上的交流在认知活动充分展开之时伴随着的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育无明显痕迹,所以, 我们可

8、以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利用网络,以聊天的方式,将涉及人 文、社会、学生自身发展等偏重情感方面的非学术因素,以及与学术 有关的课程解惑作为交流的内容。在交流中,以论道为主减少说教的 成分,以丰富、生动、有趣的形式,将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于无形之 中润入学生内心,在学生心灵深处积淀下来,使其逐渐在学生身心上 成长为一些良好的品质、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 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达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目的。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

9、变人的行为。因 此,在建立良好师生的关系上,教师要特别改正以前居高临下,盛气 凌人的面孔,通过理解的眼神以及交流互动的感情和态度为学生营造 出一个好的教育气氛,用真诚打开自己与学生内心的大门,丰富学生 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用信任和 认可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学习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体验自己思 想和情感,在分享中彼此关心与成长。另外,还要对学生有移情性理 解,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不做绝对性的正误评价,相反,表 示出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要做到主动倾听学生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向学生传递出关心、理解或认可的反馈信号。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不

10、要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去影响和诱导学生,从而避免了 心理学上的那种“双重独白”(二个人相互交谈,但实质上不协作、互 不接受)的现象,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对话打开通道。其次, 作为教师要将教育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完成了的结果。在教学 中尽量保持教育过程的自然性,使其处于一种轻松自然正常的课堂气 氛。再次,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鼓励他们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出方向性的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式的直接讲解,这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前提和保证。其次,创建良好的生生关系。创建良好的生生关系,前提是教 师是一位好教师,能以自身的学识才华

11、、人格精神和人格魅力让大多 数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自己,教师在此前提下为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和谐 互信互助的平台。在创建过程中,教师从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角度出发,利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认为在成长的过 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 生。在师生交往中,教师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通过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知识,开展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分 激发和调动学生各自的特质,使其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特质与能力,在 彼此之间产生趋近、同化、合作性的影响,进而形成整体性的文化融合与互助。综上所述,良好的人文物质环境为学生在思想认识、观察力、想象力和个性

12、特征等方面的培养起到影响性作用;精神环境建设为学生在观念、意识和思维形态等方面起到指向、约束和校正的作用;人 际关系为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良好形成起 到感染和渗透作用。为了使隐性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达到教 学目的和目标,还需重构显性课程,使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彼此交融, 充分互补。三、重构显性课程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交流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方法。第一步:解惑质疑。这是一个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发现问题一揭示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课下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 识,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难解答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利用 适当的方式,及时集中为学生解答疑难,帮

13、助学生做到无问题继续学 习。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从而引出 新课的内容。第二步:析疑解惑。在新课程内容引出之后,教师给出 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在实例的依托下,分析讲解每个重点内容。在 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与学生互动的原则,积极诱导学生思疑,鼓励学生,同时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和解释。第三步:应用与实践。这是理解、掌握和巩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在练习中再发现问题、再揭示问题,再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在练习中查缺补漏。第四步:提示。这是课程即将结束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出课程总结,提示学生课下要通读或精读的参考资料或参考书,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四步教学法”中强调交互和训练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不断学习、学会思考和创造,同时这也为隐性课程的引入创 造了契机。总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优势互补所形成的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引进了网络”要素,使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 别在于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 师引导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堂将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 师生交流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 导学生发展的阵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