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议从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看翻译标准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06KB
约5页
文档ID:231440109
浅议从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看翻译标准_第1页
1/5

浅议从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看翻译标准摘要: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 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 理论的文章,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 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 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 对原著者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 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 “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关键词:《浮生六记》翻译标准《浮生六记》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 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 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 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 妻之情别具慧眼的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 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 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 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林语堂先生对《浮生六记》的评价尤其高,对于书中的 “陈芸”这一个女子,他简直赞美到无以复加,认为“陈芸 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 人,并非故甚其辞。

对于书中沈复及陈芸这一对人间佳 侣,他真恨不得就在他们的坟前对他们俩曾经在历史上留下 一段最凄美动人的爱情寄予最真挚的颂赞《浮生六记》是用浅易文言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以作者 所处的时代,民间白话小说已普遍流行,虽然在那个时代, 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成为古典小说的最直接的媒介 语文,但是在文人的圈子里,文言文仍然是他们最理想的表 情达意的文字,因此,在这部自传体作品中,作为一位传统 文人,作者沈复运用了典雅精练的文言文进行创作,读起来 文从字顺,淋漓酣畅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 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 的文章,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雅的 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又从 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 著者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 板的、字面上的忠实,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 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林先生认为应该是以句为本位且 根据中文心理行文的林先生是就英译汉而言简言之,通 顺的译文应以句为本位且根据译文心理行文至于美的问题, 他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 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 之一种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 之美的问题”简言之,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标准可化为一 个词一传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1.人名的翻译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性格气质中国的文人常常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来表明自己 的志趣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字”、“号”常有丰富的 含义,下面赏析林语堂在译本中对“字”、“号”的翻译艺术原文: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译文:This is very st range, So Li Po is your bosomfriend, Po Ch ti yi is your first tutor.原文: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译文:1 didn? t know that you are a bosom friendof Li Po!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青莲”来自李 白的号“青莲居士”为了减轻译语读者的阅读负担,译者 没有把这些“字”、“号”译出,而是译成他们比较熟悉的 名字如果为了保持原文的文化韵味而把这些“字”、“号”全译出,读者可能会不胜其繁,弃书而去的。

2.地名的翻译 原文:兄宜仍往扬州译文:You,d better stay away at Yangchow for some time.原文:神游其中,如登蓬岛译文: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中国的许多地名与文学、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关地 名中常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 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 州”然而这些信息如加在译文中会显得罗嗦,所以译者采 用了直译的办法蓬岛”就是“蓬莱仙岛",传说是神仙 居住的地方译者用了意译的办法,让读者轻松领会文中这 一暗喻的意思,做到了精当传神在《浮生六记》的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大胆地采用 归化、异化等策略处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向西方读者展 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他的“忠实、通顺和 美”的三重标准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很注重文化的传播, 他一方面考虑到作为读者的外国友人的阅读需要,用简洁明 了的方式,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传递中国文化,同时在翻 译的过程中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的一些原汁原味,也保留了处 于中国文化的专有名词,在一些翻译的方面也尽可能保留一 些具有中国味道的翻译方式。

同是在必要的时候就采取两种 文化结合的方式,达到双重效果参考文献:[1] 林语堂•论翻译[M].林语堂名著全集,哈尔滨: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 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