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呛y设情境激起认知内驱力”的体育教学法研究(作者:孔维峰 发表时间:2014年“月)[论文摘要]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因素即内驱力,在动 机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内驱力在体育教学 中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提出通过情境创设的方 式,激起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培养 和激发动机,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论文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起 认知内驱力 体育教学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会把动机和内驱力作为同义词来考虑著 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 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成分组成的其中:认知内驱力”指个体获取 知识、了解周边世界、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想法与动机,这一成分 与好奇心、求知欲基本一致,是求知者的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是 一种由个体的内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而那些有意义学习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激励因素,本身就对学习参与者产生一定的激励,所 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一种最重要的动机:内驱力作 为一种内部动机,是个体完成一切行为活动的原始动力,内驱力可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可以深入钻研、积极思考问题,进而力争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 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和内 驱力息息相关,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引导学生提升学 习内驱力,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的问题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一般是在教师直接设 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本身就具有诱发动机的功能,在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上作用非常大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营 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充分创 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成就 动机发展的需要提醒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能激起认知内 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情境,进行体育教学,充分激 发学生的心理内驱力一、创设激起认知内驱力的体育教学情境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双边互动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解决集合产生的矛盾,进而达到一定的共识学 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体育教育心理理论揭示,学 生体育学习认知过程主要包括体育学习的认识系统内驱力系统班杜拉强调人格中的内在认知存在是人用符号学习和预见未来 指导自己的操作行为的特点。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们面对新问题时, 并非每次都按照“尝试-错误”的模式进行,更要估计可能性、设置目 标并想出解决方法,而这些都是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的广义的体育 教学活动指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和学生借用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 手段达到体育教学目的过程狭义的体育教学指由多个不同环节组成 的体育教学活动,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展开和体育教学评价 等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保持健康的心态人的日常行为是在 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且大部分行为被自我调节机制 控制人们经常为得到外部奖励而努力,同时也会为内部奖励而向着 制定的目标努力1 •问题认知——通过设置疑难问题,创设情境体育教师通过 制造问题情境可诱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在进行活动之初,学生并不 知道活动结果,可引起学生探索结果的心理意向和对活动结果的期待 心理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始时提出引发性问题,适当组织竞赛活 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对活动内容进行对比实践得到技术动 作的要领,便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认知内驱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践的内容往往比理论的内容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根据教学内容,有些理论内容又不得不进行讲授,若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讲解,学生接受掌握的情况比较差,此时就是创 设问题情境的最佳时机。
如在田径课教授接力跑时,学生往往不愿意 听体育教师讲解接力跑的规则,急于投入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接 力棒掉在接力区里,应该由谁来捡”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动机问题 抛出后,学生纷纷作答,教师再进行讲解,针对“递棒人捡”的情况, 如果两人已经在接力区完成了交接棒,在接棒人继续前行时接力棒掉 了,难道递棒人再从场外跑过来捡接力棒?显然不对;针对“接棒人 捡”的情况,接棒人直接站在接力区的末端,等到递棒人脚一踏进接 力区,就用力将接力棒扔到接棒人的脚下,接棒人捡起来就跑,可以 吗?当然更不对;至于:递棒人和接棒人谁捡都可以”,限于上述两点 分析,肯定更不行了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教师进一步讲解, “接力,在接力区内完成交接棒,一定要有两个人的手共同接触接力 棒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之前,棒掉了,应由递棒人捡,完成之后, 应由接棒人捡,这就是最基本的接力规则这样通过大家争论问题 后,再讲解知识点,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2•需要认知——通过满足学生需要,创设情境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在体育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有新 意的教法,使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新异性,每一节体育课都有新东西, 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新的收获。
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可配以适当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在进行垫上前滚翻的动作技术教学时,教师可利 用物理学原理,解释动作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具准备一块 木板,一个乒乓球和一个差不多大小的正方体小木块教师在做动作 示范和语言讲解前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首先将正方体的小 木块放在木板上,伸出手指向前推动小木块,木块在手指的作用力下, 向前移动一段距离,手指撤掉,木块停止运动;然后,换成乒乓球, 手指轻轻一推,外力马上撤掉,乒乓球继续向前滚动让学生分析这 一现象的原理和原因,然后总结出有棱有角的小木块,在手的作用力 下才可以向前运动,一旦外力撤除,木块马上停止运动;而圆形的乒 乓球,用手指轻轻推了一下,外力撤除,仍可继续向前运动,这说明, 球形更有利于滚动,因此垫上前滚翻就要求我们把身体团成球形一 段简单的教具演示,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 足,轻松理解了动作技术的内涵和要领二、创设激起归属内驱力的体育教学情境个体的归属感指个体将自己作为集体组织的一个成员,对所处 团体的所有人产生的一种寄托感,即对自己所在团体在思想上、感情 上和心理上的一种认同和投入,并愿意承担作为团体成员的各项责任 和义务的一种心理状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人在满足 了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后,都渴望有群体归属感,并能够在这一团体 中获得同伴以及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关心和爱护学生在体育学习活 动中,有同样的内心需求归属感是学生个体在团体中所感受的一种 心理状态,学生很容易认同所属团体的目标和价值观,并把自己的行 为活动和目标与捍卫该团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希望维持自己的身份以促进体目标的实现归属感一般包括对组织目标或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渴望成为组织的一员、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做出努力体育教 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作者:孔维峰 发表时间:2014年“月)1•分组归属——利用教学分组,创设情境体育教师应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让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体验 教师认同和悦纳、同伴之间的友好和关心等感情教学集体的凝聚力, 对于激发个体的动机具有良好的作用有实验表明,在6人测试百米 成绩时,6人单个跑,分别计成绩时,成绩最差;6人一起跑,分别 记成绩时,成绩较好;6人分成两组跑,按组记成绩时,成绩最好这充分说明了,当个体以集体归属的方式完成任务时,表现最好所 以,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分组,激发学生归属的内驱力。
2•团体归属——利用自然团体,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然团体,如按班级、寝室、学习小组等,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对抗 教学团体中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的 互相切磋,为了一个目标而通力合作,都会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自己归 属于集体,被同伴接受,进而产生幸福感学生完成得好的动作,体 育教师要适当激励,对于错误动作或不完美的动作,教师要进行善意 的指点这种会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和练习的意愿,增加积极性,从 教师的关心与耐心中,充分体验到安全感和归属感需要引起注意的 是,要对差生进行关心、帮助和指导,由于他们技能差,学习进度较 慢,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更加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应给 予他们更耐心的指导,逐步用爱心感化他们,用细心发现微小的进步, 诚心诚意地及时给予表扬肯定,用真心去调动学生的归属内驱力三、创设激起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体育教学情境大学生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大学 生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据《中国 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14%的大学生出现各种抑 郁症状;仃%的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在生 活和学习中存在敌对情绪。
可见,我国应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 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心理健康不良的 个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往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的大学生不仅在学业方面存在很大压力,在人际关系交往、情绪焦虑以 及身体意象等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 和生活、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与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许多研究者曾经尝试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并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但在面对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学生的自我评 估能力较差,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改善心理健 康如果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显著效益, 合理评估自我,一定可以通过相应的体育手段,促进心理健康,提高 内驱力1 •分阶练习——根据学生能力,创设情境在调动认知内驱力的过程中,学习的难易程度与其关系很大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介于 会与不会之间最适宜,因为难易程度适中的时候,学生已有的认知结 构和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既具有和谐的、又有不和谐的因素,这种认 知结构与教材内容的不平衡性,导致学生克服不和谐的努力因素增 加,争取建立新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不容忽视,对于学习能力及基础一般或偏差的学生,应该在指导中特别关注, 激起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个体的成功经历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基础,也是较高自我概念形 成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使其实现自我提高以跳高教学为例,虽然按照规则,跳高的横杆是 只升不降的,但教学毕竟不是竞赛完全可以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对先要让全班学生进行能力分组,如达标的分数线如果在1.30米, 同学集体跳这个高度,跳过的为第一组,剩下的跳1.20米,跳过1.20米的为第二组,没跳过的,跳1.10米,跳过1.10米的,为第三组, 以此类推;然后第一组的同学挑战1.35米高度,第二组的同学挑战1.25米高度,第三组的挑战1.10米高度……在相应的高度上,取得 成功后,继续增加高度这样增加了学生成功的几率,提高了学生的 成功感2•展示自我——利用学生特长,创设情境体育教师应充分利 用体育教学实践的优势创设情境,满足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而赢得 相应的地位需要虽然这种需要与认知内驱力不同,不指向学习任务 本身,但由于运动学习或训练有时是枯燥和艰苦的,很少有学生能自 始至终表现出充分的认知内驱力,所以激起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显得十 分重要教师可以从间接因素入手,通过让学生展示特长,来赢得赞 誉,达到激起内驱力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其特长的方 面,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如让动作做得好的学生出来领操、做动 作示范;平时领导能力较强的学生轮流做体育小组长;对单一方面突 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