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腿部拔罐的正确位置图

欣***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10页
文档ID:231428518
【最新】腿部拔罐的正确位置图_第1页
1/10

最新】腿部拔罐的正确位置图 拔罐减肥是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加强脾肾功能,扶正祛邪,来达到减肥目的的方法是目前来说比较安全有效的,主要是介绍拔罐减肥的位置图 背部拔罐减肥穴位 1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钟,每周2~3次 1、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功效:发散脾胃之热,主治腹胀 2、三焦俞穴 位置: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3、膈俞穴 位置: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功效:瘦背,利气、开胸膈 4、肝俞穴 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5、胃俞穴 位置: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主治胃脘痛、腹胀 腹部拔罐减肥穴位 2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钟,每周2~3次 1、中脘穴 位置:上腹部,位于肚脐上方4寸;功效:聚集及传导水液和脂肪 2、天枢穴 位置:腹中部,肚脐旁边2寸;功效: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3、气海穴 位置:下腹部,肚脐正下方1.5寸;功效:可治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大便不通。

4、关元穴 位置:上腹部,肚脐正上方1.5寸处;功效: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的效用 5、建里穴 位置:上腹部,肚脐正上方3寸处;功效:主治腹胀、水肿,可消除腹部水中肥胖 6、水分穴 位置:上腹部,肚脐正上方1寸处;功效:健脾和胃,益气行水,可治腹胀浮肿 7、石门穴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2寸;功效:可消水肿,缓解腹胀 大腿拔罐减肥穴位 3 以下穴位选择适宜体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周2~3次 1、血海穴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功效:瘦腿,清血利湿 2、承扶穴 位置:位于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功效:瘦大腿,促进腿部脂肪燃烧 3、风市穴 位置: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功效:运化水湿,消除下肢水肿肥胖 4、殷门穴 位置:大腿后面,承扶穴与委中穴的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功效:瘦大腿,改善大腿水肿 5、伏兔穴 位置: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功效:主治膝腿麻痹,能减肥瘦腿 6、梁丘穴 位置: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功效:能消除下肢浮肿肥胖 小腿拔罐减肥穴位 4 1、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功效:通经活络、促消化。

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坐位或仰卧位,由内踝尖向上量约2横指(即2寸),交信穴后0.5寸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 经穴名出《灵枢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别名:昌阳、伏白、外命 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 (1)“复溜穴”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穴” (2)“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

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 (3)“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4)“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 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 补肾益气 肾炎、腹胀、肠鸣、水肿、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尿道炎、尿路感染、更年期综合征、精力衰退等 补肾益阴,温阳利水 现代医学常用于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痢疾、泄泻、便秘;五官科疾病,如耳鸣、耳聋、青盲、暴盲、近视眼;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炎、睾丸炎、遗精;其他,如脑炎、功用性子宫出血、脊髓炎、腹膜炎、痔疮出血、糖尿病、软腭麻木、腰部肌肉损害等 复溜穴配中极穴、阴谷穴缓解治疗癃闭;复溜穴配后溪穴、阴郄穴缓解治疗盗汗不止。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座位屈膝,以拇指指腹点揉复溜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浸透,使力气深达深层部分安排,以有酸痛感为佳迟早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边复溜穴替换点揉 用拇指按揉复溜穴100_200次,治疗腿肿 用艾条温和灸复溜穴5_20分钟,可以缓解水肿、腹胀、盗汗 用气罐留罐5_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腹胀、水肿 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复溜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治疗腹泻、淋症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穴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