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31090894 上传时间:2021-12-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原知识点梳理整理版 2018年马原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

2、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

3、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

4、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 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

5、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

6、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型、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7、义两派。(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

8、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

9、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度。 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

10、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三)发展的实质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2)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四)发展与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

11、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五)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2、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

12、互转化:(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3)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1)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2)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6、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

13、现方式的关系范畴。(1)内 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2)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3)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六)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它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对立统

14、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2)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3)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九)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