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介绍(一)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31090749 上传时间:2021-12-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作品介绍(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鲁迅作品介绍(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鲁迅作品介绍(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迅作品介绍(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作品介绍(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作品介绍(一) 鲁迅作品介绍(一)2012-4-8 18:14阅读(25) 一、呐喊和彷徨 鲁迅一生的小说创作,除1912年用文言写的小说怀旧外共33篇,分成三部集子出版,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5年期间的大部分短篇小说的结集。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作家从1918年1922年间创作的十五篇小说,于1923年8月出版,这15篇小说是不周山、狂人日记、孔乙已、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和喜剧、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掉放到故事新编中)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

2、说11篇,1926年8月出版,这11篇小说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创作动机及命名 1创作动机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鲁迅小说意蕴的理解。过去,我们一直单方面强调鲁迅的启蒙动机,这是鲁迅自己明确说过的,也确实存在,直至今天也依然不会改变。但就鲁迅创作的实际来考察,鲁迅的小说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动机:即渲泄内心的苦闷。30年代,鲁迅翻译了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基本观点:文艺创作源于人间苦。(人间苦源于生命力与社会力之间的冲突)鲁迅有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从作品集的题名就可以看出鲁迅的心路历程,从“呐喊”到“彷徨”到“绝望”。故事新编

3、相当的冷漠,是冷讽的极致。 呐喊自序是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它既明确了鲁迅创作的启蒙动机,但更点出了潜在的心理动因。他在自序中明确地说明“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当然要推文艺”,这是历来论述鲁迅小说创作动机常引用的一段。但后面紧接着却叙说了启蒙梦的幻灭。其实,在自序一开始,鲁迅就已经说明做小说的来由与回忆年轻时的梦有关。“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地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线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由来。”在其后的叙述中

4、,鲁迅再次申明寂寞的扩大,说它如大毒蛇,缠住了自己的灵魂,使自己太痛苦,这无疑说明了无法忘却的寂寞的记忆促成了小说的诞生。而将记忆书写为小说,显然有排解和渲泄痛苦的成分,所以有研究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丰富”(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 现在我们从心理角度看,则呐喊自序清楚地叙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带来的苦闷,以及一个又一个企图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梦。 首先是父亲的病以及“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感受到的世态的炎凉与“侮蔑”,敏感的鲁迅由此而“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伤的记忆。封建大家庭子弟代代相传的“读书应试”的古老的“梦”从此破

5、灭,于“绝望”中只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别样的人们”。直到接触到了与传统文化异质的西方文化,才形成了一个“美满”的梦,燃起了新的希望:用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痛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科学救国”的梦,几乎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起点。 但在异国所感受到的落后民族的屈辱,以及“幻灯”事件再一次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麻木地鉴赏着他人(同胞)痛苦的场面给鲁迅的心灵如此巨大的不可弥合的伤害,使他无 以摆脱,以至于“示众”(看与被看)成为以后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正是为了从这痛苦的记忆中挣扎出来,鲁迅又做起以“文艺”改变“精神”的“文学启

6、蒙梦”。 但这梦再一次破灭,新生的夭折,特别是社会对启蒙者的呐喊“既非赞同,也无反对”的“无反应”,对于鲁迅心灵的打击是致命的。产生了双重“绝望”:既是对启蒙对象“国民”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自身的“反省”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双重绝望又导致对“启蒙”本身的彻底绝望这正是鲁迅的“恶梦”的隐意所在,连同鲁迅由此而感受到的无端的悲哀,与毒蛇般纠缠灵魂的寂寞,成为一种潜在的痛苦记忆深藏在鲁迅的心灵深处,鲁迅说他“用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以至“再没有青年里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都是鲁迅“彻底绝望”的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 既然已经对启蒙和社会改造绝望,那么为什么还要以创作小说的形

7、式投身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它不正与鲁迅当时绝望心境自相矛盾吗? 对此,鲁迅是这样解释的:第一,“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第二,不愿意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年青时候似的正仗着好梦的青年”。第三,“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两地书四)。 由此可见,鲁迅的创作动机是很复杂的,既为别人,也为自己。为别人,是“听将令”,是“不愿意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正象许广平说的:“虽则先生自己

8、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而对于青年,却处处给与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自己也仍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为可为,向前的走去”(两地书五。为自己,反抗绝望。对于虚无、绝望,鲁迅固然有深切的体认,但他又说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2命名 关于呐喊: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在这前后,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民主,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成功,都给鲁迅以极大震动,同时陈独秀、钱玄同都劝说鲁迅投身文学革命,做点文章,加上狂人日记以激烈的反封建精神引起青年的反响,所以五四以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高潮的鼓舞下“一发而不可收”,以小说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揭露

9、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对人民群众的压迫,以唤起民众的自觉。之所以把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集名为“呐喊”,则是以此为革命呼号、助威,“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当然,也隐含着探索中的苦闷呼号 关于彷徨: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散兵游勇,布不成阵”了,“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创作结集命名“彷徨”。后来鲁迅在自选集自序对这一时期的心情作了说明:“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哪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在彷徨的扉页上,鲁迅也以屈原的诗句作题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在中国古诗中是常用的关于人生途程的隐喻,而“彷徨”词义是无目的的走来走去,这意味着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境。 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