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31079054 上传时间:2021-12-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 玄奘离开碎叶城后,又经过了好几个小国家,然后来到了位于西域中部信仰拜火教的飒秣建国,这里有用火驱赶佛教僧人的传统。玄奘在这里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呢? 玄奘在离开碎叶城后,继续向他的目的地行进,在经过了好几个小国家以后,玄奘的脚步又停留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飒秣建国。在我们的汉语史籍当中,这个国家更为著名的名字是康国。今天汉族里很多姓康的人的祖籍,应该就是在这里,这是有历史依据的。玄奘到达飒秣建国,也就是大致今天撒马尔罕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处于鼎盛时期。在那么遥远的一个地方,居然这个城市的内城东门叫做“中国门”。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面,留下的关于撒马尔罕的记载非常珍贵,因为这个城市

2、被蒙古大军摧毁以后,除了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它的古代史相对而言文字记载就不多了。而玄奘在它的鼎盛时期到达那里,记下了自己的观感:“异方宝货,多聚此国”(非常遥远地方的各种珍宝和货物都汇聚到这里,这已被当地的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了),“机巧之技,特工诸国”(当地的手工艺技术,是其周围地区中是最好的,就像龟兹的音乐在西域诸国里是最好的一样),“风俗猛烈,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这个国家的风俗非常刚烈,非常勇敢,他的国王尤其了不起。“赭羯”的意思是猛士、勇士、战士,说这个国家盛产战士,视死如归),最重要的是“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

3、”,中亚地区有那么多国家,飒秣建国在中间,远近诸国都去模仿它的行为和威仪,所以这是一个带有示范性的中亚国家。 照这么说来,这里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停留之地,可以让玄奘停下他疲劳的脚步,调整他远途跋涉后疲惫的身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作为一个带有示范性的文明古国,飒秣建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玄奘理想的休息地呢?玄奘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什么麻烦? 飒秣建国虽然很强盛,又有那么多异方宝物,出产骏马和勇士,周围各国都要向他学习,但这个地方从国王到百姓都不信仰佛教。他们信仰什么呢?“事火为道”,他们跟突厥可汗一样,崇拜的是拜火教,崇拜火、崇拜光明。这里的人都不是佛教徒,有两所寺庙,但却没有僧人居住。当地有一种

4、非常怪的传统:如果有信仰佛教的僧人到来,住到庙里的话,他们就要放火驱赶你,因为在他们心目当中,佛教是愚暗,于是要放火驱散邪恶。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当然不可能从这个国家那里,得到他一路上几乎已经习惯了的热情接待。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玄奘刚刚到达的时候,国王的接待很简慢(法师初至,王接犹慢),不把他当事。以前一路过来,得到消息的国王都会到东门口,率领僧俗大张旗鼓地欢迎玄奘,这个国王没有这样做。尽管这样,玄是从突厥王朝的叶护可汗那儿来的,可汗还在自己的军队里找通晓汉语和西域各国语言的人才,让他们一路护送玄奘往前走,所以飒秣建国虽然厉害,但看在叶护可汗的面子上,这个国王还是见了玄奘。这个国家本

5、来就不信仰佛教,对佛教也没有善意,如果是一般人的话,国王反正也接见了我,我补充点粮食和水果,换点马,再打点水就可以走了,而玄奘没有。玄奘不是这样的人,也不是这样的格,他绝不会轻易放弃感化一国国民、感化一国国王,使其皈依佛教的这么一个机会的。 放在今天,玄奘绝对是一个公关高手,他非常善于寻找朋友,更善于化敌为友,善于把一切不利于他求法事业、弘扬佛法的力量,转化成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力量。在来这儿之前,他处理和突厥叶护可汗的关系就非常成功。叶护可汗原本不信佛教,也是一个拜火教徒,但 最终受到玄奘人格的感化,开始支持玄奘,并派人护送他西行。到了飒秣建国,玄奘利用国王款待自己的大好时机,对这个国王展开了

6、强有力的弘法工作。玄奘本身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佛教教育家,在佛教历史上,本来就强调用各种方式来弘法,玄奘深谙此道。从这个角度看来,玄奘是一个懂得因材施教的优秀教师,绝不像大话西游里的那个唐僧,唠唠叨叨,言不及义。现实历史当中的玄奘,绝不是这么一回事。最终,飒秣建国国王被感动了,最起码短暂地折服了不一定是被佛法所折服,而是被眼前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求法僧的风范、魅力所折服了,国王“欢喜请受斋戒”。斋戒是佛教的一种仪轨,他开始按照佛教的礼仪敬事,按照佛教的规矩生活。这可能是短暂的,但至少国王被折服了,于是对玄奘“遂致殷重”,也就是说,他待玄奘的态度逐渐变殷切和尊重起来。 尽管玄奘折服了国王,但仍然无

7、法改变飒秣建国整个国家的信仰,而此时的飒秣建国却发生了拜火教徒与佛教徒的冲突。玄奘巧妙地化了这件事情,这不仅证明了玄奘对国王做的思想工作对佛教的弘扬有好处,也展现了玄奘人格的另一方面:他仅仅是一位僧人,作为一名社会人,他在处理问题、摆脱困境、化解矛盾方面,有着超凡出众的能力。 原来,跟玄奘同道而来还有两位僧人,这两个小师父不像玄奘那样有宗教敏感性,而是按照佛教的老规矩来办事。他们到了飒秣建国,一看那里有两座庙,就去烧香礼佛,结果被一帮拜火教徒放火驱赶。这两位小师父又惊又怕,赶紧跑来跟玄奘,让他向国王反映这件事件。前面已提到过,按照拜火教事火的佛法来驱赶僧人,是这个国家的传统习惯,就算国王没有提

8、倡这种行为,最起码也是默许的。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飒秣建国国王受到了玄奘的感化,所以闻报大怒,下令把放火的人给抓起来,然后国王召集都城的百姓,下令要砍去这个放火人的双手。这在一向崇尚拜火教的飒秣建国是前所未闻的,估计当时给民众带来的震动的很大的。 在这个时候,一般人也许会认为这是继续推广佛的好机会,至少不会去阻止国王的处置。但是,宽宏大量的玄奘却没有这样做。首先,玄奘是虔诚的佛教徒和得道的高僧,这种血淋淋的毁人肢体的刑罚他不会认可。第二,他有自己的考虑,劝说国王不要对这两个放火的人施以如此严酷的刑罚,将使得在场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佛法的宽宏大量和慈悲为怀,这也是宣扬佛教非常好的机会和方法。于是

9、,国王听从了玄奘的劝告,免去纵火者砍手之刑,就每人打几棍子,然后赶出都城了事。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玄奘不劝了,他处理事情是非常有礼有节的,因为同时也要考虑国王的权威,顾及国王举动的象征意义。况且,他已经做到移风易俗了。由此可见,玄奘在处理这种世俗事务方面是非常精明能的。那么这样的一种处置,带来的是什么效果呢? 自是上下肃然,咸求信事,遂设大会,度人居寺。其革变邪心,诱开矇俗,所到如此。 也就是说,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国中上下肃然,大家再也不对路过的僧人采取这种放火驱赶的激烈行为,而且开始度僧居寺,就是国王开始剃度僧人,让他们居住在这两座寺庙里。整个飒秣建国宗教信仰的风俗,以这件事情为标志,发生了一

10、种很微妙的变化:佛教在里面当然站住脚了,没有人去驱赶僧人,而且剃度僧人,居住到这个寺里面,佛教的住持、僧团在当地扎根了。 离开飒秣建国之后,玄奘来到了古代的大夏这一块地方,并在这里遇到了一场人伦的惨剧。而这场悲剧的发生,也对玄奘的西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玄奘继续往印度赶路,他在经过了四五个小国家之后,又往西南走了三百多里,到达了羯霜那国。这个国家一直是有的,也就是汉语史籍当中记载的史国,汉族当中很多姓史人的祖籍应该就是在这里。玄奘在这里并没有留下非常丰富的记载,因为这个城市在当时还没有完全建成,玄奘就匆匆地经过,进入了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从山里面穿山越岭,到达了铁门。

11、 铁门是西突厥的一个要塞,它就在今天乌兹别克的南部,是古代中亚到南亚的交通要道。出了铁门,玄奘就到达了睹货逻国。这个国家就是西汉时期著名旅行家张骞曾经到过的大夏,用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话说,这块地方“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即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这块地方在当时是一个文化交流最集中的地方,人类历史上两大璀璨的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朗文明在这里交汇,也是东西方文化交错的地区。但是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是盛况不再了,大夏不再强盛,这个方圆几千里的地方分裂成几十个国家,其中的小国家和小城邦都臣服于突厥。玄奘抵达了这几十个国家当中的一个小国活国,也就是今天阿富汗的昆都市,并且在

12、这里遭遇了一场惨剧。按照汉族的伦理观来看,这简直是一场人伦的惨剧。 这件事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一件让人非常快乐和意想不到的事情玄奘在活国遇见了叶护可汗的长子。这位长子叫呾度,史籍上成为“呾度设”。“设”是个官名,别部统兵长官的意思,就是统帅这个部落的长官叫“设”。这可以说是故人之子了。玄奘跟那个叶护可汗相处得很愉快,而且随行到这里的,应该还有叶护可汗派出的那些通晓西域各国语言的官员,这原本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更让人高兴的是,这个呾度设还是高昌王的妹夫,那就跟玄奘也有亲戚关系了,因为玄奘认了高昌王为王兄,玄奘等于也是他的小舅子。在充满艰险的漫漫旅途当中,还有比这样的事更让人宽慰和高兴的吗?问

13、题是,玄奘到达的时候,呾度设的夫人,也就是高昌王的妹妹刚刚去世,当玄奘把高昌王的信给呾度设的时候,呾度设一下悲从心起,便嚎啕大哭。看来,这个呾度设和夫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而根据记载,呾度设当时又身患重病,大概是因为他的这个夫人刚刚去世,心情悲痛,自己正好又在重病之中,于是对玄奘说:“弟子见师目明,愿少停息。若差,自送师到婆罗门国。”(法师您从高昌这边一路过来,我看见你眼为之一明,心情一下子好多了,请您在这里稍微停歇一,如果我稍微好一点的话将亲自送您到婆罗门国。)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因为呾度设不是一般人,先撇开他是活国的国王不说,他还是叶护可汗的长子,如果由他亲自送到印度,玄奘这一路会少很多

14、麻烦,西行求法之路也会平坦得多。这个时候,好像老天也有意来帮助玄奘,从印度来了一位梵僧,来为呾度设念咒。印的传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咒,比如咳嗽时让人念个咒,叫咳嗽飞掉。这个梵僧非常擅长道,为呾度设诵咒之后,呾度设的身体也的确好转了。 但是,呾度设的身体好转以后,并没有马上履行他对玄奘的承诺,亲自送他到度去,而是忙着做了另外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再结婚,又娶了一个比他年轻很多的娘子。从史籍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来判断,这个呾度设起码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不知道夫人是谁,但是留下了一个儿子,这个时候已经长大成人。第二次婚姻就是跟高昌公主,也留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还年少未成人。第三次就是这个小娘子了。谁也没有

15、料到,就是这次婚姻,给呾度设带来了杀身之祸,大儿子串通小娘子,用毒药把呾度设给毒死了。这个在历史记载当中很明确,呾度设被毒死之后,这个大儿子立为设,还娶了小娘子为妻。按照汉族人的想法,这里面肯定有奸情,其实倒是未必,因为当时很多的西部民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就是父死收继后母,兄死收继长嫂,不足为怪。 在这种情况下,呾度设送玄奘到印度的承诺,当然是无法兑现了。无奈之下,玄奘只能继续在活国逗留。逗留期间,玄奘倒也并不是一无所获,他遇到了一位叫达摩僧伽的高僧,他曾经在印度留过学,在葱岭以西有着非常高的声望。疏勒和于阗在当年都是佛教的重镇,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僧人居然都不敢和达摩僧伽对谈!玄奘一路上从来不会放

16、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但是考虑到这些胡人高僧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难以琢磨,于是就辗转托人先去了解一下,达摩僧伽到底精通那些经典和学说。谁知道这一打听,首先惹恼了达摩僧伽的众多弟子:你玄奘不直接上门来请教,反而辗转打听这些东西!达摩僧伽倒颇有点气度,毕竟是一代宗师式的人物,他的回答充满了自信:“我尽解,随意问。”这话的意思非常明确,佛教的各种学说和经典我都能理解和解说,请你随意来问。玄奘心怀厚道,他知道达摩僧伽是不修习大乘的,就以小乘经典发问,而对方的回答和解释并不怎么样,有诸多破绽。辩经失败了以后,达摩僧伽服气了,也非常难得,不仅和玄奘相见欢喜,还到处为玄奘扬名,说他比自己高明(处处誉赞,言己不能及)。 玄奘在西行求法路上,经历了好几次与高僧的辩经,却始终没能解开他在佛学上的诸多困惑。看来只有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才能求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