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230551627 上传时间:2021-12-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8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大全2012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必修 2 和 3) 湘教必修 (略) 湘教必修46 、理解: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人口增长模式: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属于机械增长。自然增长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而引起的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影响自然增长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经文医业婚,宗战风灾人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7 、简单: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高 -高-低”模式:原因为生产力水平很低,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弱,食物匮乏。原始型:

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以采集、狩猎为生)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适应分布: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各地区及现在的热带原始森林等落后民族分布地区“高 -低-高”模式:原因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食物条件、医疗卫生条件、人均寿命大幅度延长。分布: 20 世纪初以前的欧洲,20 世纪 50 年代起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人口自然增长最快“低 -低-低”模式: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分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欧洲国家

3、,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或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发展中国家 (年轻型) 人口问题表现: 人口过度增长, 人口总量大带来劳动力过剩,教育和就业困难,住房紧张, 社会不稳定。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 (老年型) 人口问题表现: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慢带来青壮劳动力不足,兵源缺乏, 给社会和家庭负担过重。因此,鼓励生育,完善养老体系,接纳外国移民。48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人口迁移: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分类:按迁移的

4、空间范围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人口迁移方向: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城市,其中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世界人口迁移: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迁移: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49 、简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常引起人口迁移,尤其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于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的平原地区或河谷地带。环境恶化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5、。一般,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迁移越频繁。经济发达区的就业发展机会多、收入高、医疗卫生条件好,教育水平高,休闲娱乐条件好,故迁入率较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项目的建设,区域大规模的开发,会改变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方向。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的发展。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战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50、理解: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在静态的条件下,即人们生活水平不再提高甚至适

6、度下降,环境不恶化的情况下的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环境或生活发生较大的改变)、相对性 (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警戒性 (实际人口规模要低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51 、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地域文化指一定地域内长期形成的

7、特定文化现象。如中华文化、藏族文化、日本大和文化、印度文化在风俗习惯、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外国文化:文化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中国文化:早婚早育晚、多育子女只育、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安土重迁四海为家各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扩大,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大为提高。52 、简单: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区位:城市与外部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水文、气候等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区的绿洲,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处,在优

8、良的海港河港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知识点大全气候恶劣荒漠区、 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

9、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过河点也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城市、企业、资源、农业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临近资源、港口、边境、交通枢纽有利城市的形成。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国家政策、外交、军事、科技教育等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区位选择:尽量避开地震频繁且危害严重的地区,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及断裂活动带码头河流凹

10、岸处,要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势低洼地要建设排水措施,居住区在有污染的工业区的上风向或河流上游。城市周围最好有大面积的水面,有利于调节气候,改善景观和大气质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人口密集处多城镇,并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沿河沿海沿湖城镇比较多,在河流交汇处、入海口常形成较大的城市。交通枢纽处也会形成较大的城市。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也能形成较大的城市53 、综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城市用地通常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水面、休憩用地、绿化地带等54 、

11、综合: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高级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即位置相反)、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口路口处) 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 中心商务区 (CBD) :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便捷。主要功能为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 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55 、了解: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采用六边形图形对一定区域内的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一个地区的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

12、比。城镇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受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运输因素影响。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包含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低小多近低级56 、理解:城市化及意义城市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的意义:创造大量就

13、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使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57 、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58 、了解: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现象(逆城市化原因:城市中心衰落,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昂贵,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优美,城乡交通便利。) 发展中国家城市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

14、城市发展不合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及原因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 世纪 70 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英国已达到90% 。但现在城市化速度较慢,许多国家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如拉美的“虚假城市化”,亚洲的“滞后城市化”。差异的原因: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早,因此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发展中国家长期政治上不独立,经济发展不快,城市化水平不高,20 世纪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

15、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早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名称占地比重区位特点其他特征住宅区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占地面积大, 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 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商业区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业区特点: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

16、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工业区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当, 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知识点大全国家(英国最早 18 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 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晚(20 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由于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59 、简单: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使原有的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生产很大的变化,产生热岛效应,使城市水系水质恶化,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城市功能分区,改变居民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60 、简单:城市环境问题主要城市环境问题: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社会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