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230397302 上传时间:2021-12-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我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没有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却面临着没有资源依靠和必须依赖资源的禀赋不足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着产业创新能力偏弱、自主创新有待提高的现实问题。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积极探索破解这些发展中难题的新路子,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切实推动柳州实现科学发展、转

2、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现将各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做法与体会 近年来,柳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柳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紧密结合柳州实际,树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理念 作为工业城市,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实现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直是我们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柳州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

3、步提高的“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为推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就是既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构建与工业发展相适应、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实现工业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有效融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立了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战略,突出抓技改、调结构,挖存量、引增量,降消耗、保环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走工业

4、强、山水美、环境好的良性发展之路。2009年,柳州取得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2006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9%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柳州已经由过去的“酸雨城市”发展成为温家宝总理称之的“山清水秀地干净”的现代工业城市。 二是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柳州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过去走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道路,相比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坚持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载体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

5、高城市品位,把柳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居城市。近年来,我们以加速构建以莲花山片区为绿心、XX县区与柳东XX县区协同发展的“一心两城”城市新格局为目标,坚持旧城改造与XX县区建设并举,重点推进“十大建设工程”,高起点策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的新高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味。同时,全面启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六城同创”工作,打造山水秀美的工业城市,提升城市居住环境。今年1月,柳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柳江河综合治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

6、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坚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就是全市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得民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切实做到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工作重点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向民生倾斜,促进柳州百姓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步提升,加快了柳州由单一经济城市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 (二

7、)紧紧抓住关键环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我们坚持高端战略取向,瞄准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全面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二次创业”,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特别是结合工业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动了柳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的“354”产业格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迅速扩大工业总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重大机遇,继续做大做强汽

8、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推动汽车产业研究开发中级轿车、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品,冶金产业提升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总量、结构、层级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机电仪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积极构建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创新投入体制,有效整合现有研发资

9、源和技术力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更多的“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促进工业竞争力的升级。加强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步伐。近年来,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30%。2009年,全市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工、欧维姆、两面针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自治区认定技术中心24个、8个博士后工作站;柳州被评

10、为“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国家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三是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商强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大力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充分发挥柳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加快柳州由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城市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转型。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油茶、桑蚕等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

11、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各县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型。2009年,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并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在近年来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统筹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全市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掘柳州历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柳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巩固提升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加快推进柳州工业博物馆、水上大舞台等“十大文化建设工程

12、”,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文化阵地。坚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全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涌现了八桂大歌、铜鼓敲出壮乡情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结合旅游名城建设,加快开发建设百里柳江水上运动项目,成功举办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中华龙舟大赛柳州总决赛等多项大赛,其中,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柳州大奖赛被2010年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新年论坛评为“新锐城市名片”。 二是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有情、用心、创新”的民生工作六字要诀,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

13、、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广西乃至全国首创的“三大民心工程”,即投资53亿元实施改制企业困难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惠及人口8.66万人;投资7亿多元实施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受益村民近12万户、50多万人,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少数民族群众的难题;每年投资近4000万元实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受益学生近10万人。坚持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抓住柳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难得机遇,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设充分就业城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连续五年开展“平安柳州”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天网工程”建设,柳州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

14、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抓好柳钢循环产业示范园建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原则,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和实施力度,对柳化等6家列入国家千家重点节能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企业节能规划编制工作,树立了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与2005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了12.42%和33.5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9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百里柳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对沿江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的投入,加强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连续三年保持国家地表水类以上水

15、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每年开展“百万人民种百万棵树”活动,全面开展绿化造林,柳州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1%。 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必将对新时期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柳州发展仍然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XX市第三产业比重为29.57%,而在2008年全国就已达到40.1%,产业结构极不平衡。此外,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也不合理。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其中三大支柱产

16、业占76%。工业的增长过多的依赖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支柱产业。另外,新兴产业比重小。2008年全市的新材料、生物和医药、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当年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的0.14%、0.68%、1.3%、0.67%,仅占2.79%,而全国许多城市的此类产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例达20%以上。 (二)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柳州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比重过大,产业支撑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柳州的钢铁、工程机械、载货汽车等产品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较高,当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时,这些行业的增速会显著提高,效益大幅提升。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这些行业的生产就会受影响,从而影响全市整体经济的增长。且我市受资源约束明显。我市以重化工业为主,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