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5)资料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230396368 上传时间:2021-12-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XX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5)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XX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5)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XX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5)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XX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5)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XX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5)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XX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资料 XX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

2、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

3、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

4、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

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

6、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

7、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

8、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

9、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

10、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

11、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XX县区、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XX县区、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

12、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

13、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 7、 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

14、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

15、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

16、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