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30060125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山区留守儿童调查由站为您带来,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 老县镇是中国最美丽乡村平利的一个大镇,经济繁荣,文明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务的输出,产生了一个不容无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0*年我走遍老县镇的各个村庄山区的每一户人家,对老县镇小学生留守儿童做了一次彻底的调查。 经调查,老县镇小学生中,有65%是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有42%在学校住宿,35%由爷爷奶奶照管,23%寄养于亲戚家中。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差些,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相对差一些,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养的;他们的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单亲家庭的。 走访中,许多家长表示,很

2、是渴望有专门效劳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或机构。 于是,我在安康市参观和走访了许多少儿之家,结合老县镇当地实际情况,开办了爱博少儿之家效劳部。致使我亲密接触了留守儿童,大致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一些特性。 一、家庭: 申家沟村的留守儿童较多,几乎占全村学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偏低,村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纷纷外出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局部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类型! 万福山村,贾家梁村,大营盘村,女娲山村(乡),木瓜沟村,蒋家坪村,这几个村的留守儿童也较多,占到各村学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正月出门,腊月回家。 凤桥村,马鞍山村,东河

3、村,铺子村也有相当一局部留守儿童,占到各村学生的40%。这些家长间断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几个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庙村和老县村的留守儿童相对少了一些,占到各村学生的25%。这些家长选择就近务工的多一些,周末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环境也层次不一。 申家沟村的柯友东(家长),王占强(家长)最为偏远,交通最为先进的工具就是摩托车,他们都是三个孩子上学。孩子多,负担重,只好每年在矿区上班,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学而艰苦奋斗。 也有家庭环境稍好一点的,为了能够住上楼房,响应移民搬迁政策的家长,常年在外拼搏。 还有的家庭已经修建了楼房,但是欠下了外债,当地企业工资低,不能够满足他

4、们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长也分几种类型: 积极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楼房,过上更富裕的日子。万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贤军的家长属于之一类型,他们努力赚钱在政府统建楼已经订购了房子。 无可奈何型:单亲家庭,一个人承当全家经济支柱,必须外出打工。有的(家长)没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中。甚至有亲戚不愿意接受的,雇佣保姆带孩子。贾家梁村的余世文,女娲山的万明李,周梦湘等。 社会纵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么运气不佳,没有赚到钱。要么赚的钱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还要重新再来。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赚钱,另一方却把钱用于赌桌上了(当然,这是个别)。 所有留守儿童的学习偏下,甚至很差。

5、其主要原因有: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导,或者是随同父母在外地转学回家就读的。 当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聪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细心的家庭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会突飞猛进。万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级转学到中心小学,测试分数语文62分,数学48分,英语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师精心教导下,我们细心辅导下,在四年级是就名列前茅,几乎每学期都能得到奖状。这类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还是比拟好的,家长也是积极向上的。 也有孩子学习呈现波浪起伏的,兴趣来了,学习态度认真,分数也考得好,不想学了,成绩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陈开鹏,袁小梅属于这一种类型。问其原因,他们有时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

6、庭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家长打 的次数也较少。 还有的孩子学习就是白脖子,厌学现象严重。胡子文,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平时作业抄袭,考试时只有10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怎样能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顺利毕业呢? 不按时完成作业是他们的共同点,据学校老师反映,学校的正式作业每天最后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儿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儿童在校晚自习有老师辅导,但是周末的作业就没有保障了。周末无法得到辅导,家庭作业不做,致使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写作业根本上为了应付差事,甚至不写。爷爷奶奶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

7、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亲戚家寄养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了。一般亲戚也是农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根本平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开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 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的比拟特殊,行为怪异,不愿意受约束是他们的共同点。 撒谎现象最为普遍,据我测试95%的留守儿童都会撒谎。记得王素素刚转到中心小学,为了不想上课,课堂中撒谎说肚子痛,在送她去医院前,让她喝了一点板蓝根冲剂,到了医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诉我们,他的撒谎技术比拟高明。留守儿童

8、中有很多的撒谎大王。 还有许多撒谎骗取零花钱的,撒谎称学校要收钱买本子等等。这一类主要表现在爷奶所带的留守儿童,他们年事已高,心痛1毛钱 费,不与老师沟通,要钱就给。 更有严重的,干了错事或者坏事,就算证据确凿,他也不会成认。更别说勇于成认错误了。郑子坤,8岁,上一年级,至今没有户口,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郑家贵监护,行为习惯很不好。有一天上课时,班主任陈老师的一支钢笔放在讲桌上,在老师转身之际,坐在第一排的他将那支钢笔拿走,放在自己书包里。待老师发现追查时,他背着牛头不认赃,直至老师从同书包拿出钢笔时,他还要狡辩说是*同学昨天给他的。这一类孩子,家长沟通的特别少,一年到头几乎不

9、打 给孩子。 出门不打招呼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爷爷奶奶拿着棍子找孙子,即使找到了也没有几个听话回家的。陈西坤,陈西涛的爷爷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找这兄弟俩。 偷东西的行为最为恶劣。在学校偷拿同学的钱,零食,玩具等。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来填补他们的占有欲。有的孩子在学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为恶劣的在邻居家偷钱,家长得知后,有的甚至庇护孩子,这可真是纵虎归山啊! 打架现象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居多。他们根本上不讲道理,严重暴力倾向。在一次调解胡正杰同学打人事件时,他的是这样写的,原文如下:“我保证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打别人。请不要惹我。我保证不打人不骂人不

10、说谎,我的忘性很大,请同学们提醒要不然我是会忘记的,请大家经常提醒。当然我自己也会记住的,我会将今天的话记在心里,以后不会做出用武力解决问题,找老师解决问题的。保证人:胡正杰”。许多留守儿童和他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挥动拳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骂人就更不用说了,很多都已经成了口头禅。骂人现象主要家庭教育,也有社会教育。孩子骂人时,监护人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被骂人不会计较。甚至有的爷爷奶奶还教自己的孙子骂人,教会了却又经常受到孙子的骂辱。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习惯,坏的习惯却不少,并且难以纠正。表现为以下方面: 乱丢垃圾,上厕所不冲水,不叠被子,不洗脸洗澡,不换衣服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

11、。 平安意识低下,走公路中间,爬树,翻院墙,爬窗户,下河洗澡,用异物插电源插座等。 不按时关灯睡觉,不按时起床。 进屋前不敲门,见到老师和长辈不打招呼。 破坏力太强。记得前年暑假,我们为留守儿童举办了学习班,几个孩子同时坐在我的办公椅上,他们议论着办公椅是否结实,直至同时承受了五位同学还没有坏,于是他们一起喊口号:“一,二,三!嘿!”椅子终于坏了,他们乐了。我的郁闷啊!门锁,窗纱,遥控器,电脑,音响,课桌,凳子都是被破坏的对象,就连厕所的冲水箱也不放过。 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

12、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方案,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

13、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爷爷奶奶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开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响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别强,但是他们又不会对其不懂的事情请教别人,而是自己以身试法。 每当老师和在校留守儿童沟通时,这些孩子说过的声音特别小,甚至

14、不说话,父母打 给他也是如此。喜欢交往学习差,坏毛病多的同学做伙伴。 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还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开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开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开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

15、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大多数留守儿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陪同自己上学和生活。 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 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寻找“代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