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近十年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9.06KB
约8页
文档ID:229897253
近十年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_第1页
1/8

近十年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种道平钟涨宝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1994年以来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 《教育评论》、《教学与管理》、《教育管理》等全国中文期刊网中的相关文章为研 究对象,从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结论方面综合叙述了我国近十年 来师生关系研究的现状特点,并进一步针对研究现状分析了近十年现有师生关系 研究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关键词:近十年师生关系研究述评一、 引言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作为构成教育的一种基 本条件和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产 生重要影响学者们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占据了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较丰 硕的成果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对此的系统评述还极少近 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如何?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在研究内容、 对象、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我们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正如爱因 斯坦所说,对于任何科学“如果缺乏强烈的自我塑造的反思性机制和前瞻性机制, 那么,向科学目标的发展就难以取得长足进步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近十 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的研究作一简单述评,以推动师生关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 研究内容与结论长期以来师生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也是世界性教 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内学者近十年来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促进了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的繁荣,为进一步深化师生关系的认识,拓宽师生关系 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前提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结 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关系的含义与本质研究学者们对师生关系含义与本质的认识,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主要观点有以下五种:第一种观点 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例如,李以庄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从人类血缘 关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从人类父母和子女血缘关系中教育功能社会 化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职业关系”(李以庄,2002)王维等学者也认同 这一观点,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反映和包含了社会、政治、 经济、道德、文化等关系,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与其他有关人员发生关系的一种 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王维、林涛,2002)这种观点仅粗略地定义师生关系 的性质,其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模糊第二种观点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 李壮成、张丽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际关系”(李壮成、张 丽,2004)。

另有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 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以老 师教和学生学为中介,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严蓉,2003)这 种观点是将师生关系具体化的结果,强调师生关系是特殊环境(学校)之下人与 人之间进行特殊活动(教与学)所形成的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 心理关系如李瑾瑜学者研究认为“师生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教师和学生在共 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李瑾瑜, 1994)王耘、王晓华等学者也持同样看法这种将师生关系看作是师生之间心 理联系的观点,是认同师生关系为人际关系的观点的深化,意在探讨师生之间在 教育教学活动及交往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现象和实质以上三种观点是 对师生关系性质认识的典型观点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叉重叠 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某一种特定的关系如有人认为师生关系既是社会关系,又 是人际关系(董兴林、刘秀英,2002;《高等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也有人认为师生关系既是社会关系,又是心理关系(胡波,2002) 另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形 成的相互关系,它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心理关系、教育关系和交往关系 等稳定的关系体系”(马晓毅,1997)。

这属于对师生关系含义及本质研究的第四 种看法第五种观点是除此之外的其它观点,如认为“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联系,,(姜桂春,2000;周智润,2002)2、师生关系模式研究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研 究者从师生关系信息传递的特点及教育功能发挥充分与否的角度,对师生关系模 式进行了探析代表学者有姜智、刘铁芳、姜桂春等这些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 对师生关系的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姜智从师生关系与师生关系模式概念界定的 角度,探讨了二者关系及其师生关系模式的应用价值他认为师生关系模式能把 师生关系转换成可操作的关系运作模型,便于广大师生照着模式和策略去构建和 运作他提出师生关系模式应具备四个基本变量,即师生关系模式的理论基础(理 论假设或理论指导思想)、师生关系模式目标、师生关系模式内容结构及师生关 系模式策略(姜智,1998)姜智学者是对师生关系的模式内容、作用等作较早、 较全面精辟论述的学者刘铁芳学者将三种师生关系的模式即主一客体教导模 式,主导一主体引导模式和主体间交往模式从其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与之相类 似的关键词等角度进行了对比,指出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表征不同的人格特征, 蕴含不同的教育观念,附载不同的社会意义,需要不同的实现条件(刘铁芳, 2001 )o姜桂春学者则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概括出五种新型师生关系模式, 包括民主型、友爱型、对话型、期待型、合作型,强调各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 其产生机理、表现特点、作用的差异,其研究是对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对师生关系 类型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3、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有学者从理论思辨或实证调 查的角度探究了我国现阶段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 步的阐述刘占伦学者研究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 特点指出,我国学校目前师生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或是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 视的问题,如基础教育阶段中,教师压制、体罚学生的现象尚存,师生隔阂、矛 盾、对立的情况仍在;高等教育中师生交往少,关系淡薄,不利于人才培养(刘 占伦,1998年)王丽霞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师生关系出现了如 下特点:由过去的教师支配型向师生平等型关系转变;学生的独立、民主、平等、 参与、权利等意识增强,出现了传统的教师与现代的学生之间的矛盾(王丽霞, 2002)王晓虹学者的研究结论与王丽霞学者的研究结论大体上一致,也认为高 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表现为: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主旋律,学生敢于向教师的权 威挑战是新现象,而师生间交往频率不高,关系不密切是师生关系的老问题(王 晓虹,2003)其中以上学者的部分结论如教师的权威地位下降也被其他学者(如 毛军需、刘红霞)的调查结果所证实彭未名研究了信息时代大学师生关系的娘 变并大胆对其走向进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信息时代,大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因 大学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方式等发生了根本变革也由此变为交互主体间的关 系,大学教育逐步迈向人性化、个体化、信息化和学习化(彭未名,2002)o4、 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众多学者以发现问题就要善于分析、解决问 题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运用或定性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师生关系 特别是高校师生关系之所以存在“不和谐音符”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原因阐释李 壮成、张丽运用教育测量、统计的研究方法,认为形成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 在于:一是对大学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师生间沟通与交流的 实践步履维艰;三是大学师生的交往观念陈旧未变(李壮成、张丽,2003)□王 丽霞同样以实证调查的方法,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对当前师生关系出现新问题 的原因解释为如下因素使然,即教师角色定位错误;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与 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元化的现实等(王丽霞,2002)张忠璞运用定量分析法从 宏、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认为造成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主要有:社会 文化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而教师社会角色含义日趋单一;大学现有教学模式的制 约;大学教师的劳动任务和劳动特点的影响;班主任、员制度的实行及大学 生规模扩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张忠璞,2001 )o研究结论与上述学者有部分互 通之处另外部分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有:师生之 间的相互认知、师生的角色特征、师生的期待需要、师生的个性特点、教师的领 导方式和态度及师生的交往时空和频度等因素(李瑾瑜,1994)。

冯宗侠根据实 证调查认为,当前高校师生交往不良的原因应主要从大学教师现有教学活动的特 点及现今高等教育体制这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具体影响因素包括: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技巧缺乏、教学内容陈旧、少数教师人际交往素质不高及高校教师现有 劳动分配状况、大学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等(冯宗侠,2003)5、 优化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对如何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协调师生交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者们浓墨重彩,献智献策,使得优化师生关系的对策研 究成为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冯宗侠通过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提出优化师生关系应该做到:转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加强师 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生交往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建设,为师生交往 提供前提(冯宗侠,2003 )o另有学者认为,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需要 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具体说,教师应丰富专业知识,探索更 新教学方法,耐心、温和、平易近人但又不失严格;学生应勤学好问,注重培养 高尚道德品质,并以实际行动尊敬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应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改 革现行教育模式,建立教学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蒋琳玲,1999;朱占文,2003; 罗瑕,2003)。

部分学者认同师生关系的改善重在教师的观点,认为改善高校师 生关系应主要从教师着手,要求教师做到为人师表,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 生并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付选刚,1999),坦诚公正、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平等相处、打破师道尊严(刘国清,2001 )o有的学者还针对课堂学习及课外学 习两种不同学习环境下如何促进师生良性互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与前述大致 相同(徐梁、焦微玲,2003)除此之外,有些学者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心理关 系,师生关系的冷漠起因于师生间心理距离的扩大,主张化解高校师生人际交往 障碍也应采用缩小师生心理距离的对策,如教师采用情感交流,用爱去赢得学生 的尊敬和信赖;理解、信任学生;运用换位意识,用真诚去感化学生;提高自身 素质,用潜在魅力去吸引学生(杨年喜、阳剑兰、马军,2001 )o另外部分学者 还从优化师生关系的角度重点探讨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其他单一因素的关 系如西广明、蒋美勤学者从认同教师的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是影响师生关系的 主要因素入手,从而对教师行为是否规范与师生关系是否平等之间进行了辩证地 分析,进而提出规范、引导教师行为从而平等师生关系的理想(西广明、蒋美勤, 2001)。

章银凤等学者也对教师在调节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持赞同看法, 专题论述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包括爱生原则、一视同仁原则、 示范性原则、尊重原则、理解性原则等八大原则(章银凤、成劲生,2000)o另 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知识是否完善,对高校师生关系有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对高 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及其当前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的成因进行了深 入探讨(赵润桢,1994)还有学者借助“角色意识”概念从“良师”、“眼福”、 “慈母”、“益友”、“佳医”等五个不同侧面,论述了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树立 的多重角色及风范(徐漫,2001)可以说,以上师生关系与其他具体影响因素 之间的细致分析,为优化师生关系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对拓宽师生关系的 研究视野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四、分析与思考综观近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可知,师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