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南土家花灯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9792996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思南土家花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思南土家花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思南土家花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思南土家花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思南土家花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思南土家花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思南土家花灯 刘贵勇摘 要:贵州思南土家花灯,是一种谐剧形式的思南民间戏剧艺术。本文以思南花灯戏的历史沿革、分布状况、表现形式及特点和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的措施来进行探讨。关键词: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 思南花灯一、思南县概况思南位于贵州东部,铜仁地区南部,地处武陵山脉向大娄山脉的斜坡地带,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倚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南靠泉都石阡,北经乌江达涪陵长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孕育了思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思南花灯戏便是一朵艺术奇葩,开放在黔东这块土地上,其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亢激越的打击乐,婀娜多姿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倍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

2、花灯戏的出现,对思南花灯起到了走向故事情节化、人物塑造化、对外推介化和说唱艺术化的作用,故而汇入了中国戏剧系列的大流,成了贵州花灯戏中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二、思南花灯戏的历史沿革及分布状况思南花灯戏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据考证,思南花灯是从傩戏中提炼出来的,同时融合了辰河戏(即川戏)。由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和巴楚文化的植入,使思南花灯戏带有很大的融合性,旧唐书东谢蛮传:“宴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唐张族朝野佥载:“五溪蛮,父母死打鼓踏歌”;还有花灯盘歌中唱到“灯从唐朝起,戏从唐朝兴,王母娘娘眼睛痛,许下三百六十盏大红灯”的唱词。这些都足以说明思南花灯戏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末清初,

3、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开初是花灯歌舞,多为“二人转”,后到“三人转”,再到多人歌舞。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戏活动频繁,在演出的组织形式上多以村寨为主,并建立有灯会,设会长(即灯头),多为族长或闾长担任。到明朝中期,部分灯班已逐步形成为雏形的矮台戏班,再后,就发展成花灯剧的职业戏班。思南县传统的民间花灯艺人为了生存,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都要前去恭贺道喜,所以,在县与县之间交界处,如石阡、印江、德江、凤岗等地,都遍布了思南花灯艺人足迹。思南花灯戏最为普及的是许家坝镇,该镇村村组组都有花灯队,几乎人人都会跳花灯,个个会演花灯戏。三、思南花灯戏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思南花灯的表现形式,除固定和带有仪式的外,还

4、有一种形式是边舞边唱。其具体可分为七个种类:锣鼓灯、丝弦灯、说唱式、采茶灯、祭祀性花灯、扫刀、贺主人。思南花灯戏兼容的艺术特色,构成了思南文化的艺术特点。思南花灯戏是思南花灯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间花灯经历了从生产生活自娱乐,自编自唱高台表演而逐步形成的舞台艺术门类。音乐大筒筒来源于古老的傩坛戏,它是从傩坛戏中提炼出来的。小筒筒则是来源于湖南的辰河戏,它的唱腔紧紧结合,高腔尤其张扬。自从思南花灯戏诞生以来,便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成为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艺术感召力。传统剧目有“麦娘封官”“巧英晒鞋”和“郭老幺借妻”

5、等上百个。思南花灯戏的特点突出:一是灯戏兼容。无论哪个剧目,都做了戏中有灯,灯戏中有戏,集说、唱、念、舞于一体,既可欣赏优美婉转的唱腔,又可品味剧中动人的故事情节,还可以观赏表演者的舞姿,可谓全方位享受。二是“包装性强”。多年的实践证明,无论大戏或小戏,无论是古装戏或现代戏,无论是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无论是写普通人或为官者,均可以用地道的思南花灯风格来进行包装,曾将怪孝记坐轿记浪子奇缘和于无声处等其他剧种移植成花灯戏演出,效果非常好。正是这种在创作和演出中的原汁原味,才能使思南花灯戏在本地群众中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观众层面。三是音乐独具黔东风格。思南花灯音乐曲调优美生动,唱腔朴素,语言通俗易懂

6、,在花灯戏音乐处理上已初具板腔雏形,有“路调”“散板”“数板”“采茶调”“五更调”等。重新来过喜相逢和树碑记以丝弦调为主旋律,在舞台上再现了思南花灯曲调的抒情感和优美性。四是伴奏热闹。凡是花灯戏,演出时必须文乐和武乐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五是多元素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思南花灯戏自然吸收了傩坛戏、高台戏、川剧、湘剧和辰河戏等诸戏中的相关因素。四、思南花灯戏的传承现状和保护措施近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加之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思南花灯戏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原因之一是民间花灯戏艺术不再受欢迎,年轻人尤不喜欢,认为花灯土;二是受“文革”影响,某些传统的花灯艺术

7、已失传;三是文化多元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几乎能全天候让人足不出户便能满足所需的文化精神生活;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间艺术也不再是人们求生存的唯一手段;五是人亡艺绝的状况制约思南花灯戏的发展,现在,省级花灯戏传承人罗君国和田应喜、崔道高、伍芙英等著名老艺人已相继去世,所以思南花灯戏的发展仍然形势严峻;六是伴奏队伍庞大,乐理人才青黄不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南土家花灯得到长足发展,1958年土家老艺人田應喜等人创作的大型歌舞社会主义好参加全省文艺调演,博得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1993年,思南县许家坝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花灯艺术之乡”。2006年,思南县的花灯戏作为传统戏剧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思南入选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灯之乡”。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