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9792487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代彦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人文性方面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的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但由于高考试题,依然把重心放在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的考查上。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老师也只片面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把教学重心放在对文本内容逐字逐句的翻译上,而忽略了人文性要求。在情感教学方面,无目标,无规划,甚至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情感教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

2、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文言文情感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现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文质优美,人文性强。尤其是一些文言散文,语言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如果只把它们当作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素材,枯燥地对教材进行逐字翻译,无疑是在扼杀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且会造成对文本资源的极大浪费。我认为在文言散文的教学中,应该以审美和情感教育为先。引导学生主动去品味文言词句的意境之美。以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例。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为“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

3、,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文章的美感就大打折扣,学生学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而让学生从字词出发,主动去品味词句的美感,结果则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说句中的两个虚词“共”和“与”最美。“秋水”浩渺,“长天”苍茫,引人惆怅。“落霞”哀婉,“孤鹜”寂寥,牵动伤感之意。但“共”和“与”二字,强调“在一起”,使画面有了相依相伴的温馨缠绵。有秋水相伴,长天不再空旷。有落霞共舞,鹜鸟也不再形单影只,画面变得明丽温暖。更有学生进一步解读,落霞从上而下迎接孤鹜,孤鹜由下而上拥抱落霞,整幅画面非常有爱,牵人情肠。论是哪种解读方式,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相信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丰富学生

4、的文化底蕴。二、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想性,汲取民族智慧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这一思想又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所以,我们见到的名家名篇,大多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作为一名高中生,在这样的文章中所学习到的,不应该仅仅是文通字顺的翻译本领,更应领悟文章所载之“道”,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我认为,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名家们在面对相同或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思想进行归纳、分析、探究,并最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苏轼的赤壁赋中,都发出了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李白在文章一开始就发出了

5、“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感慨,并进一步提出了“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思想,但他并没有为人生短暂而一味发出悲叹,而是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更要热爱和拥抱生活!所以当“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之际,“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尽赏自然之美景,尽享兄弟之亲情。而苏轼则在泛舟赤壁之时,借客人之口感慨自己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进而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怆之情。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集会的赏心乐事之后,乐而生忧,生发出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并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引用

6、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道出了心中之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那么如何把握有限的生命,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进而让学生思考,面对如此短暂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做出選择?李白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份所遇,不管是一朵花还是一个人,都值得我们用心相交,仔细品味;苏轼教会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如何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而王羲之用他的人生感悟,提醒我们把必然到来的死亡作为警戒,更实在的把握当下,不负年华。这些积极的人生思考,是我们民族智慧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去体悟的精华所在。三、引导学生“复活”人物,传承

7、民族精神我们所学习的每一篇文言文,都能为我们展现先辈的形象。无论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还是在叙事的字里行间呈现的人物,他们都能真实地再现先人们的情感、思想、精神、气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复活”古人,还原他们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命。以己心,度彼情,探索他们的思想,品味他们的情感,传承他们的精神,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提供营养。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剖肝沥胆,字字血泪的忠;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报答太子厚遇,明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依然慨然赴死的义;陈情表中李密放弃功名利禄,不惜得罪皇帝和地方官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智;鸿门宴中樊哙面对西楚霸王,瞋目而视,“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死且不避”的勇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植根的沃土。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打破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的教学传统,引导学生欣赏词句之美,探究文本之智,传承人物之魂,真正丰富和涵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作者通联:山西忻州市第一中学校。endprint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