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所能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29670702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所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所能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经历了从符号处理机到“第四媒体”、再到人为进化手段 的演变。与此相应,计算机在艺术硏究中所担当的角色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角色由符号处理机衍化出来:(1)工具层面(机器助手)。(2)仿真层面。(3)理念 层面。人们利用电脑技术开发各种自动写作程序,将计算机当成研究人类文学思维的参照 系,在符号加工模式中寻找人机共同点,从而揭示:脱离了身体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什 么意义上是可能的,灵感和“涌现”有什么相似性,随机性对于文学创作又有什么意义 第二类角色由计算机作为“第四媒体”演变出来。20世纪8090年代,计算机网络由共享 计

2、算能力的设施向新的大众媒体转变,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所担当的角色相应转变为文 学传播的中介者。在互联网帮助下,艺术研究已经能够为创作者提供各种精确的信息:从 其作吊的点击率、在各大网站上的排名、预期经济收益,到与同类作吊的比较、对市场需 求的预测,等等。不仅如此,电脑技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相结合,通过大众文化为艺术研 究建立了新的参照系。第三类角色由计算机作为人为进化手段演变出来。计算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相互渗透是20世 纪下半叶令人瞩目的现象,1990年启动、有多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 enome projec t, HGP)正式启动更是一件大事。如今,如果社会规范允许的话,

3、艺术研究 可能在计算技术和遗传工程的支持下深入到基因层面,弄清:人类的艺术才能是否为遗传 所左右,基因疗法是否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艺术潜能,通过基因重组有否可能使人以外的其 他生物变成艺术“知音”。评价第一类角色:德拉尼(PaulDelany)不以为然第二类角色:为网络写手、文学网站和ICP所看好,学术界的硏究成果目前还比较有限 第三类角色:仍只是某种设想。二、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之不能技术意义上的不能:指电脑自身的功能有限社会学意义上的不能:指社会因素限制电脑能力的发挥认识论意义上的不能:人类本身对电脑认识水平的限制(一)技术意义上的不能:电脑自身的限制1、文艺目前对计算机本身没有意义若着眼于艺

4、术研究流程,我们对以将相关角色划分为问题发现者、问题表述者、问题 处理者、答案提供者、答案校验者等。目前,位于前端的两类角色都是由人来担任的。换 言之,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计算机系统目前无法独立发现并表述艺术研究中作为任务与价 值之统一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文艺对计算机本身没有意义(因此也就没有问题)2、电脑不具备体验功能艺术研究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和/或技术,研究者的灵感、直觉、情感不可或缺。而且, 艺术研究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心灵沟通,离不开推己及人的体验。就此而言,电脑 技术在艺术硏究中无法替代人的功能 3电脑无法做到“知人论世” 若着眼于艺术研究的基础,我们必须强调现实生活作为所指的本

5、原意义。计算机确实在处 理能指、营造符号宇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所指与能指的结合上还有待突破。 换言之,如果不是将文学文本视为孤立存在而要求艺术研究贯彻“知人论世”原则的话, 计算机目前是“不能”多于“能”。(二)第二种不能:来自社会的限制1、经济条件的限制如今,商业化大潮席卷文学领域,纯文学和纯艺术研究坐上了冷板凳。对于需要经费支持 的艺术硏究项目来说,这种因索绝非无关紧要。换言之,“电脑技术在艺术硏究所不能担当 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预算、效益等因素所决定的。2、艺术研究理念的限制艺术研究中所需耍的技术有多种类型,如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显示等。对技术在艺 术研究中所能(或

6、不能)担当的角色的认识,不仅受制于具体任务的需要、技术本身的适 用性,而且受制于艺术硏究本身的理念。例如,在人本主义美学支配下的艺术研究经常贬 低技术的重要性;在科学主义美学支配下的艺术研究经常强调技术的重要性。3、社会规范的限制某些做法受到风俗习惯、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的限制。(三)人类当前认识的限制1认识的历史局限因为人类想不到,所以电脑做不到不论从运算速度或计算机功能的角度看,“电脑技术在艺术研究中所不能担当的角色”很 可能只是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而产生的若按图灵所引述的计算机是“万能机器”的说法,那么,电脑技术的局限实际上代表了 机器的局限若按艾伦凯关于计算机是“元媒体”的说法,那么,

7、电脑技术的局限实际上代表了媒体的 局限2、人类角色限制:尚无机器作家,奇点还未到来艺术研究者作为人的能动性的最髙表现或许是造出某种可以自觉进行艺术研究的机器。这 种机器不仅具备超级专家系统的功能,而且明白自己为什么进行艺术研究、因此可以扮演 问题发现者的角色;不仅能够执行艺术研究者的指令,而且学会揣摩这些人的心理,甚至 因为了解社会规范而敢于揭穿其阴暗面:不仅明白自己在人机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 清楚人机双方的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可以不失时机地向人发起挑战三、让电脑技术“增益其所不能”尽管形式逻辑仍然肯定“能”与“不能”这类划分,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已经在许多场 合遭到批评。我们自然应当注

8、意到艺术研究领域内计算机角色担当之“能”与“不能”之 间存在一定的灰色区域,例如,虽然目前的电脑技术还办不到、未来的电脑技术却有可能 实现;虽然目前的社会规范还不许可,未来的社会规范却可能放行;虽然某种计算机潜能 目前还无法为我们认识,但将来终会有使之焕发光彩的慧眼出现。超越冯诺依曼的计算机框架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这段名言包含了如下重要观念:(1)“能”与“不能”是和身体体验相联系的;(2)“不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能”转变;(3)当事人所经受的挫折及相应的身体体验对上述转变具备重

9、要作用类似的现象是否也可能发生在计算机之上呢?从具身认识论到动机系统计算机目前并非由“心志”、“筋骨”、“体肤”、“身行”所组成的完整系统,所拥有的功能 也不同于人类的能力。不过,在类比的意义上,引文对我们有这样的启发:电脑技术要想 超越现有水平,朝情感激发、艺术鉴赏和哲学思考的方向走,具身认知论比符号加工模式 可行。这种理论反对将功能视为离身性,认为认知内容由身体所提供,认知过程的方式和 步骤由身体属性所决定,身体乂是嵌入环境的。由此看来,计算机要想“增益其所不能”, 必须首先具备内在的动机系统,这种动机系统又必须以对自身需要的体验为前提,而这种 需要不过是其“身体”对存在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10、条件的依赖性。电脑要想有情感,至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对于自己所处的状态(如电量、CPU温度、内存占用率等)的检测机制,这要有相应的 内部传感器来保证;有对于外部信息的感知机制,不只是接受用户通过键盘下达的指令,而且要能够通过外部 传感器识别用户本身上述两种机制在中央处理器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如果计算机学会这一切,人类又会是什么感受呢?有“情感”的计算机将对人类用户区分亲疏有“头脑”的计算机将根据自己的感受、标准和规范决定是否执行人类用户的指令 有“个性”的计算机将根据自己的模板决定执行(或拒绝)人类用户指令的行事风格。 在与有“头脑”、“情感”和“个性”的解能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完全预测它 们的行为。且不说某些不可抗力的介入(如意外停电、雷击)可能使计算机产生非夷所思 的变化,单单计算机的“自主进化”或“彼此交往”就会带来令人吃惊的结果 结语:面对超级智能计算机(本文由黄鸣奋PPT讲稿转化而来。恕不注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