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9444880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艺术特征 施莹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苏轼被流放到黄州,在赤壁触景生情,追思至今写下了这篇词。此词描绘了壮大雄伟的景象,还赞美了三国时代的英雄周瑜,表现了词人的豪爽。同时,苏轼将描写的风景与怀古、抒情结合在一起,使豪放词作纵贯古今,充分体现出宽广的特点,更是运用艺术的力量给读者以震撼,被誉为“古今绝唱”。一、江山壮丽,自然风物词作将雄伟的自然景观作为本词的开篇,体现出苏轼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他将这些自然风光运用到诗句中,下笔苍劲有力,凸显气势。层峦叠嶂的山峰,像一把血淋淋的剑,刺向天空。夕阳似乎在诉说昨天的悲伤,狂风把汹涌的巨浪砸向悬崖,渲染了历史沉淀的

2、情景,将一幕幕历史情节在诗词中展现出来。在诗词描写中,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例如“穿、拍、卷”等,将沉淀的历史清晰地展现出来,给静态的历史痕迹以动态化,传递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另外,词作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副词,这些副词拉近读者与苏轼之间的内心联系,使读者在阅读该词的过程中能够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苏轼将大量的动词、副词等运用在诗词中,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对赤壁风光进行描写,将眼前的赤壁景象与历史中的赤壁景象联系起来,突出了赤壁风光的伟岸和周围自然风光的壮丽。二、意境雄伟,气势磅礴词作具有壮丽的意境,其中开篇描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是直接地展现了长江的雄伟气势,意境恢宏,空间广阔。在浩

3、瀚的历史时空中,英雄无数,但他们却被历史长河冲走了。这里除了呈现出悲哀以外,还衬托出洒脱与自然。在苍凉的语境中,苏轼与河流、山川、历史、人物一起感受情感。“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则将历史事件中的赤壁之战形象地描绘出来,带给读者极强的代入感。苏轼在文中没有大量描绘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突出表现,而是结合自然风光,结合赤壁的重峦叠嶂来展现当时的历史情节,深入地体现了苏轼对周瑜的赞美。另外,苏轼在实际描写的过程中还大量运用了夸张等描写手法,更是将当时历史情节深刻地展现给读者。作为读者在古诗词中了解苏轼视角下的历史,这种双层历史代入感,更是能够借助苏轼的气概进行历史再现,能够充分展现出当时的历史

4、人物的伟大,也为下文的人物和内容做了铺垫。词作意境宽广,气势恢宏,格调雄浑,气势豪放。它将情节描写与词人感叹结合起来,赋予人们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扫除了唐末五代词的沉闷风格,似乎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境界。三、景、史、情融为一体词作把写景、情感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开头写赤壁的景色,中间对历史人物周瑜进行了追忆,最后表达了词人的深切感受。通过对赤壁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古代浪漫人物的崇拜,然后用“人道是”来引出历史人物,即通过历史感叹怀念年轻有为的周瑜。苏轼想要表现的人物是周瑜,但没有在周瑜之前发言,而是通过“千古风流人物”作为切入点,抒写赤壁战役中的英雄故事。最后,苏轼聚焦于周瑜,对周瑜在赤壁

5、之战中的历史地位进行肯定,同时也抒发了苏轼自身对周瑜的认可与追崇。上半段将场景描述与怀旧有机地结合起来。苏轼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开始描写,一直写到“卷起千堆雪”,他用赤壁作为描写背景,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壮丽的景象。苏轼的感情饱满、热烈,深刻地体现了他对历史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崇敬之情。在词作后半部分,苏轼将历史人物的描写与抒情结合在一起,运用衬托、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苏轼还对自己积极入仕却事业坎坷表示不满。在词的最后,苏轼用“人生如梦”将读者从回忆带回现实,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充分突出了他自身的苦闷与忧愁。在一定程度上,苏轼借助

6、赤壁之战及古人的遭遇来抒发自己被贬谪的愁苦,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它的集中度,并起到了一种回味悠长的作用。词作以“大江东去”开头,以“江上明月”结尾,融合了山水画和怀旧抒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英雄的缅怀,对成功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苏轼具有较高的才华,科举成名后在京城内有着一定的名气,虽然被王安石排除在外,但他能够“通判杭州”,移居徐州和湖州。他在政治上很活跃,很有前途,但灾难也悄然降临。当时,李定等人在诗词上对苏轼进行陷害,将苏轼的诗词与政治联系起来。第二年,苏轼因创作符合新法的诗歌和“诽谤君王容貌”罪被捕入狱,后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保住了性命。出狱后,元丰二年二月,苏轼带

7、着痛苦和孤独,穿越偏僻的山口,去担任黄州副使,这时的他感到非常尴尬和沮丧。然而,对于一个身处困境的人来说,还能独自一人以宽广的胸怀积极地入仕,何等难得,其人生的境界确实令人钦佩。当苏轼看到赤壁的伟岸风光时,他的思想与精神瞬间回到数千年的三国战场上,将自身化作将领,并带领下属征战沙场的景象浮现眼前。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感情是复杂的。苏轼拿周瑜对比,周瑜年轻有为,但是自己人已中年依旧没有做出较大的成绩,进而有了“多情应笑我”这句自嘲的诗句。在诗句中,苏轼羡慕周瑜当时意气风发的状态,同时也感慨自身被贬谪的苦闷。两者的鲜明对比,更是突出了此词的深刻情感。在整篇词中,“一樽还酹江月”成为点睛之笔,在

8、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苏轼不向命运低头的气概,积极应对消极人生的态度,不会因为一时失意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是以最大的愉悦唤起对生活的热忱,这样的人生境界透露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成熟和睿智之美。四、文字、意象、音乐完美结合词作充分体现了苏轼对命运、自然及理想三者关系的思考,通过夸张、比拟等描写手法进行情感的强调,整个文本的节奏不仅遵循了词作的基本要求,还注重了声调和节奏的变化,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酣畅淋漓之感。词的上半部分有升有降,平稳过渡后,激情奔放,这种描写使浩然的情怀在纸上呈现,最初读词的感觉是奔腾的,后来逐渐紧张、逐渐强烈,最后又回归到宽广。另外,选词的发音短小,给人一种铿锵豪迈的感觉,比如

9、说“去”“物”“壁”“发”等,词的押韵有“比”“雪”“杰”“发”“月”等字眼,经过专业分析表明,这些词都是入韵的,給人一种高高低低的感觉。该词讲究押韵,豪放不羁,深刻地描写了苏轼内心对赤壁之战的怀念,同时借助词中的大量描写内容展现了苏轼的艺术及文学功底,在仔细研读词韵的基础上,苏轼将文字美、意象美、音乐美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这首气势磅礴、纵横古今的诗。五、时空观念,豪放情怀词作在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进行了三维转换。词人的思想在时空的穿越中是自由的,可打破时空的界限,在无限的时空中对生命、自然、宇宙进行深刻的思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以,在时空的转换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在英雄与自我的反差中,

10、苏轼找到了人生的道路,不仅展现了他理解过去与现在的才能,也在古今之旅中完成了心灵的修复。词作最能体现豪放时空观的是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从远古的长江开始,从写实的山水到历史人物,苏轼写下了广阔的时空视野,这两个场景突破了时空的链条,形成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浪淘尽”不仅是关于自然水的侵蚀,更是关于历史河流的侵蚀,有时空观念的苏轼意识到,生命中会有无限的风景瞬间,有壮志难酬的时刻,但这就像过眼云烟,唯一不变的是江月,在广阔的时空语境中,在古今历史的对比中,在现实的感叹中,苏轼完成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个人思想王国的崇高与开放。视野和心灵是超越时空的基础,因为苏轼的思想和心灵要大胆开阔,所以他能在时空中呈现出如此浩瀚的过去,在时空的转换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赞颂,以及对现实的情感和人生的思考。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