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析《福尔赛世家》之《有产业的人》中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 赵玥摘要:《福尔赛世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以老佐里恩为代表的福尔赛家族在生活和情感中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其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有产业的人》所描绘的福尔赛家族正处于兴盛时期福尔赛家族身上明显折射出有闲阶级的生活状态本文试从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对于有闲阶级炫耀性消费的叙述来解读高尔斯华绥笔下两个福尔赛精神的典型代表,重点突出福尔赛家族金钱至上的财产意识和强烈的占有欲,反映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下的人精神的堕落关键词:《有产业的人》;有闲阶级;炫耀性消费约翰高尔斯华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是其主要代表作之一,尤其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有产业的人》使其广受好评《有产业的人》讲述了福尔赛家族内部成员的生活状态以及之间的感情纠葛主人公索密斯福尔赛可谓是作品中的中心人物,另外一个主人公史悦辛福尔赛,在其身上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托斯丹本德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这本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以及在金钱标准之下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凡勃仑提出“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
他将炫耀性消费定义为用以突显个人财富及社会地位的消费行为上文中所提到的“炫耀性消费”即是这个阶级的总体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产私有制带来了上层阶级之间的金钱竞赛在这一金钱竞赛主导下的社会,财富的拥有成为博取荣誉,抬升社会地位的主要手段久而久之,在这一阶级内部便形成了上文所提到的“炫耀性消费”小说中的史悦辛福尔赛就是这样一个惯于炫耀自己财富的人物从史悦辛家的一次晚宴上足以证明其金钱至上的有闲阶级本性小说中这样描写到:“屋子中间悬挂了一架有花纹图案的玻璃架灯,点满了蜡烛,就像一座庞大的石钟乳垂下来;屋内的大金边穿衣镜,茶几上的大理石面和装有沉重的织花垫子的金椅子全被照得通亮”这样的房屋布置足以显示出史悦辛追求奢华的人物个性作者在作品中也评价道:“在他的一生中,恐怕从没有像眼前的境遇更加使他心满意足了”这些方面无不反映出金钱荣誉准则渗透到以史悦辛为代表的英国上层阶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史悦辛家的晚宴上,他那“装有金镶白玛瑙的大纽扣的白背心”以及让他觉得难受但绝不换掉的衣领的尖角无不展现出他在衣着打扮方面的高要求对于当时英国上层阶级来说,大机器生产品是低价的,因而也就拉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而流露着奢靡华贵的纯手工制品才是其用以炫耀、提升社会地位的关键。
同样,这种所谓的金钱标准也主宰着他们的审美取向当史悦辛评价自己花重金买来一座大理石像时,他说道:“我花了四百磅买的,当然是件十足的艺术品”他将金钱的标准用于艺术品的鉴赏中,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正如凡勃仑所提到的那样:“人们已经惯于把美感和荣誉两者视同一体,大家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凡是代价不高的艺术品,不能算作美的”高尔斯华绥笔下的索密斯福尔赛是福尔赛世家中的又一典型代表人物他的身上体现出拥有财产的上层阶级那种强烈的占有欲在他的身上同样存在着有闲阶级的影子,他室内时髦的装潢,对于服饰的讲究足以看出这一点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索密斯对于妻子伊莲的态度,即把她当做自己向外人炫耀的资本小说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当夫妻俩在吃晚餐时,粉红灯罩的灯光落在伊莲那露肩的晚服上,此情此景下的索密斯发出这样的感慨:“多数亲友在家吃饭时,她们的妻子顶多穿上自己最好的便服,或者吃茶的长服,哪有这样的排场,哪个男人能够有比坐在桌子旁边的她更美丽的女人呢”在索密斯看来,妻子伊莲只是自己财产的一部分生活中索密斯给妻子伊莲制定条条框框,这在索密斯看来正是抬升其社会地位,为他争面子的关键索密斯对伊莲那种如同占有财产一般的占有欲,无不体现着当时英国上层有闲阶级的生活状态。
西蒙娜德波伏娃还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这与凡勃仑在其著作中所阐明的观点相近,他提到自上古时期开始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开始形成女性的存在仅仅作为男性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妇女在家庭生活中主要以“代理有闲者”的形象而存在男性的权威性以及婦女的服从性成为这一时期英国中上层阶级家庭生活的主要模式《福尔赛世家》之《有产业的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身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生活全景图本文结合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一书,选取史悦辛福尔赛与索密斯福尔赛两个人物形象用以分析当时有闲阶级的生活状态他们奢华无度的炫耀性消费以及其极度扭曲的审美标准成为作者翰高尔斯华绥笔下极力讽刺的对象参考文献:[1](英)约翰高尔斯华绥著.李斯等译.福尔赛世家上册[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全译本)[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3](美)托斯丹本德凡勃仑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4年.[4]黄娟.微弱的呐喊——从爱德娜和伊琳两位女性形象解读男权社会的强势[J].安徽文学,2008(11).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谈台湾现代戏剧乡愁思想的诞生乾隆时期的《庄浪县志》研究从功能目的论角度分析《好了歌》两个英译本光影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历史视域下的华北乡村社会研究牵丝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