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8829598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教 师:严克飞2012 年 06 月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倍数和因数 说课稿一、说教材倍数和因数 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 “数与代数” 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

2、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 “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 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二、说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 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 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 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 “整除”等繁杂

3、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三、说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 本人总结四点特点, 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数论的内容, 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 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

4、子, 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 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 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5、,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 再通过有效分析, 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6、-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 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 6、11、16 和 24 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 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 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第四, 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 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

7、,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 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 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四、说教学效果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

8、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首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先,本人认为, 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从理论上说, 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 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