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8828738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广东省化州市 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30.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2、积累诗词名句3、叠字的作用及背诵全诗。二、重点难点: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第一课时学习迢迢牵牛星一、作品出处迢迢 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 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 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 情景 交融。二、创作背景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 即“ 河鼓二 ” ,在银河东。 织女星 又称

2、 “ 天孙 ” ,在银河西, 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 曹植九咏 曰: “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三、基础自主预习3、划分节奏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写景)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悲痛之情溢于形外)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 (反问的语气)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抒情)四、分析研究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_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 2、这首诗在刻画织女

3、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描写和_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3、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织女,这首诗以牵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中的_故事, 寄托 _ , 形象的抒发了_ 的 心情,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4、迢迢牵牛星 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思妇情思悠悠、心乱神伤的相思之苦诗句是终日 不 成 章 , 泣 涕 零 如 雨 。 交 代 思 妇 产 生 这 种 苦 楚 、悲 伤 原 因 的 诗 句 是 _ 5 、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_ 五、体味语言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4、-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 1、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_ ”是写牵牛星之遥远,“_ ”是写织女星之明亮,“_ ”是写素手之细长,“_ ”是写机杼之声繁忙,“_ ” 是写水流之形态,“_ ” 是写相视含情之神态。表达效果: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 学习渡荆门送别一、介绍作者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是继屈原之后

5、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绵州 (今四川绵阳)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 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宵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诗题中 “ 送别 ” 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三、分析研究1、了解内容渡荆门送别首联: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叙事,交代旅程交代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颔联: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绘景, 船过荆门所见的山水壮景(远景),高亢激越, 喜悦开朗)

6、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绘景,新奇景色变换视角,描写月云美景,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诗风,写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点名主旨,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2、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 _和_ 。 3、 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门一带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 。用比喻手法写出奇特美景的诗句是_ 。 4、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_ 5 、颔联写景,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

7、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烘托诗人_ _ 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_ ” 写夜晚,描绘 _(远或近)景,“_”写白天,描绘_ (远或近)景。运用_的手法和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云月瞬时变换奇景。6 、 故 乡 水 诗 人 已 为 荆 门 外的 美 景 所 陶 醉 , 为 什 么 却 “ 仍 怜 故 乡 水 ” ?_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

8、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_ 8、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_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_之情。学习春望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 “ 诗圣 ”, 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代表作 “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 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 杜牧即 “ 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 ” 。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 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

9、,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他的诗各体兼备,佳作甚多,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被称为 “ 诗 史” 。 著有杜工部集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 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 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相关事件:“ 安史之乱 ”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 ,2 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 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 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0、,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二、写作背景: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 满目荒凉, 而家人久别, 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 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三、研读、预习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

11、: 首联、 颔联、颈联、 尾联 ) 烽火: ( ) 抵:( ) 白头:( ) 搔:( ) 短: ( )浑:( ) 不胜:( ) 簪:( ) (注意写法) 2、划分节奏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所见, 寄情于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触景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盼,心念家人充溢离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思)2、诗题 “ 春望 ”“望 ” 的是什么?_ 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12、-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_3. 春望表现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春望所见的诗句是:_ _ ;用拟人手法写诗人感时恨别,触目伤怀的诗句是_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名句是 _ 四、深度研析: 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第二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 解题“ 白雪歌 ” 即“ 白雪之歌 ” ,“ 送武判官归京 ” 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一首七言古体

13、诗。 诗题中的 “ 歌” 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 歌行 ”体(如杜甫兵车行、 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岑参( 715 770) ,南阳人,他是唐代“ 边塞诗派 ” 的著名诗人,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无人不识君。 ” ) 齐名,并称 “ 高岑” 。 三、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4、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 折( )裘() 衾( ) 薄( ) 着( ) 瀚( )散 ( )入阑( ) 羌( ) 掣( ) 琵琶() 2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3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 /梨花 /开。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 /饮/归客,胡琴 /琵琶 /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5、写出了风大雪早的特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帐外到帐内。写雪景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着墨于感觉。)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互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对偶、夸张,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 万里愁云的景象, 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 - - - - - - - - - - 名

16、师精编优秀教案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了拟人、夸张手法,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景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惆怅的感情)(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讨论明确:全诗共18 句,根据文题可分为_和 _两个层次。 前_句为一层: _后 _句为第二层: _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本诗以 _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诗连用四个 “ 雪” 字,写出别前, 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四个画面:第一次 送别前的 “ 飞雪 ” ,在读者面前呈现“_”; 第二次 中军置酒饯别时的 “ 纷纷暮雪 ” ,在读者面前呈现“_ ” ; 第三次 临别时“ 雪满天山路 ” ,在读者面前呈现“_ ” ; 第四次 送别后, “ 雪上空留马行处 ” ,在读者面前呈现“_ ” 。 四、深度研析:第一、二句中的 “ 卷” 、“ 折” 、“ 即” 、“ 飞” 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明确第一、二句写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