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320252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 吴军摘 要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多课堂互动”的劳动教育机制;拓展各类培养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路径选择。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实践

2、路向G711 A 1008-3219(2020)10-0018-06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情况1,意见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基本目标和实施路径。回顾前人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以时间为脉络,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劳动教育的方针、思想、价值取向、政策及实践等方面的演进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及展望;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马卡连科、苏

3、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思想家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论述出发,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并对我国当下的劳动教育提出启示;第三,针对高等院校劳动教育,探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存在问题和实践路径。研究成果较丰富,视角多样化,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视角比较独特,学者分别从职业启蒙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等方面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展开论述。但在分析中也发现,目前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总量偏少;第二,关于高职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论述不足,多数研究仅仅偏重于劳动技能提升;第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

4、研究高职劳动教育相关的论述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拟结合意见的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结合当前时代特征,阐述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一、现实需要:新时期呼唤与时俱进的高职劳动教育(一)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间存在矛盾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培养目标不同,区别于普通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职业院校注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

5、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尽管高职教育不断提出并践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理念,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全面了解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职学生、教师及相关企业做了调研。在对自己劳动技术能力的认识方面,5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技术能力不足,希望学校能够帮助提高;33.5%的学生未对自己的劳动技能做深入认识,认为学校怎样安排自己就怎样做;14%的学生满意自己的劳动技能,认为能胜任企业的要求。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分析方面;87.5%的教师认为学

6、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68.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不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差两个方面。在对毕业生就业表现的分析方面,9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缺少吃苦精神,工作态度散漫;6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好高骛远,不愿意深入企业一线工作;78%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劳动技术能力较差,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在劳动观念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等劳动;在劳动品质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存在好高骛远的劳动心态;在劳动技能上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劳动技术不过硬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目前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与高职

7、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缺失之间存在矛盾。当前,高职学生多是“00后”,他们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容易产生劳动惰性,职业认同感不高,这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二)人工智能时代呼唤更高的劳动素质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基因工程合称为21世纪世界三大尖端技术。尽管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时代刚刚起步,但趋势已不可逆转。在不同时代,人类会显现出不同的劳动特征。针对工业文明时期人的劳动属性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4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前进变化,人与人的關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由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人工

8、智能时代存在使人“异化”的可能性。从居家生活到教育教学,再到工业生产,人工智能都在逐渐替代人的手工劳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教学机器人涉足高校课堂,工业机器人遍布各大企业,在解放人类双手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丝忧虑。早在2015年,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公众对未来机器人取代人力劳动的惊恐远远超过了他们面对死亡的恐惧。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张力已经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智能机器通过数据和算法处理,某种程度上取代人类繁琐的工作。人类甚至不需要劳动和思考,逐渐丧失了劳动的机会,身体机能发生萎缩,由此会带来“人被科技奴役”的可能。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成为常态,人类获取知

9、识的能力变得个性化,这有利于获得更集中的知识,但某种意义上使人失去了获得全面信息的能力,长此以往会侵蚀人的判断力,影响和控制人的价值及行为偏向,最终导致“人的异化”。人工智能时代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使得专门培养劳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面临艰巨的挑战。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技能人才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工作范围扩大化、工作组织扁平化、工作内容创新化以及工作方式协作化5。面对挑战,人工智能时代呼唤新的劳动素质,呼唤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实现劳动教育新的超越。(三)“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在网络时代,社会上的各

10、种青年亚文化都会不可避免地飞速向高职院校传播。近年来,“佛系”文化在社会上流行,并以极快的速度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传播。处处随意、凡事无所谓的“佛系学生”数量在高职院校中较快增加,他们消极、沉沦、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已经对自身成长造成了危害。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曾这样描述日本“佛系”青年:“当今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呈现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状态”6,“佛系”是未曾入世就逃避现实、忽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佛系”文化反映了高职学生“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洒脱随意”的学习状态以及“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7。他们对生活缺少计划与目标,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少管理自己的能力。这种被动的生活状

11、态长期存在会形成“顺其自然”、缺少担当的惰性,青年学生身上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逐渐被销蚀。课堂上迟到早退、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些本质上是青年学生对学习及劳动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无法从中寻找到自我价值。“佛系”文化本质上是精神上的消极、颓废、不思进取。这种亚文化主要来源于后现代思潮使高职学生价值观迷失,同时也与社会上弥漫的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有着极大关系。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描述的那样,“不去谋生,至少不以有规律、正规的方式去谋生”,认为“劳动是一种注定的不幸”8。“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实质上是高职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他们在多元化时代中迷失自

12、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因此,如何消解高职学生的不良亚文化成为劳动教育的重点。二、逻辑机理:劳动价值观培养与关键劳动技能学习相统一透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教育历史轨迹发现,以往对劳动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错误理解,“劳动在一定时期内曾被妖魔化为惩罚的手段,扭曲为改造学生思想的工具,窄化为培养学生技能的训练,遮蔽了劳动的本真教育意蕴”10。当下,党中央重新树立劳动教育价值观,引导学校及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劳动概念出发,对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逻辑机理做出深层次审视。(一)劳动是实现

13、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往,受各种因素影响,人们认为劳动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忽略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其实,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劳动不仅是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概念,更是“哲学概念”。首先,劳动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为了维持生命,人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换言之,人与自然发生交换关系中,劳动是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其次,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产生于劳动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在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的生产劳动,即人通过生产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人的劳动不但离不开社会,反而增强了人的社会性。在马克思看来

14、,人正是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形成人的本质。最后,人在改造自然、形成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也在完善和发展自身。人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展示并创造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不仅是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创造人自身,提升自己的审美、道德判断等能力。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12。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考察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不合理造成的。当然,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并非今天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观,而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统

15、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认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都会破坏人发展的全面性,最终使人成为片面的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达成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马克思指出,根本路径在于“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即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14“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集中表现,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意味着劳动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整性、丰富性和可变动性,这无疑能够进一步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

16、面发展。”15(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在实现全面发展人的过程中,劳动是重要途径。马克思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此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对抗的“一种必要的抗毒素”,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6。他们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17。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养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脑力结合,以及养成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18。劳动教育应该重点强调以下几点:劳动价值观,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社会制度正义,反对和逐步消除劳动异化,鼓励受教育者追求“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社会制度正义;现代教育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具有自由個性的全面发展的人19。劳动教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外延和内涵,但最本质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